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寶寶多大能「聽懂」你說話?在這一年齡,或許是個聰明娃

很多寶媽問我:「孩子多大能聽懂大人說話呀?」

在這裏,你不妨猜一猜,你家孩子,是在多大能「聽懂」你說話的呢?

3個月?半歲?還是1歲?

其實,答案都不對。因為,孩子「聽」大人說話,是依靠3種方式。

一:第一種方式,語調

語調,也就是我們說話的聲調,是上揚還是下沉,是溫柔還是粗暴,是輕快還是摻雜了其他情緒。

比如你輕快地朝孩子喊「吃飯啦」,那孩子就知道,媽媽做好飯菜等他吃了。

但如果,他聽到你粗重且帶着不耐煩的聲音喊:「吃飯了!」那他就會猜:「媽媽這樣說話,是在表達不滿嗎?是不是我看電視招惹她了?」

你看,同樣的話不同的語調,其實就包含了不同的意思。

而孩子通過語調,來「聽懂」你的話,大概是從4個月開始。

4個月左右,他能聽懂你上揚的語調。比如「媽媽好愛你呀」「你真可愛」等等,孩子能聽懂,你是喜歡他的,他也會跟着開心。

半歲左右,他能聽懂下沉語調。比如吃手、咬衣領時,你用下沉的語調說:「不許吃。」他便知道,你似乎不贊同他的做法。

而在一歲半左右,你語調里的其他情緒,像生氣、難過、害怕等等,他基本就能聽懂了。

二:第二種方式,表情和肢體動作

孩子除了通過語調「聽」你說的話,還會通過面部表情來辨別你說話的意思。

育兒百科提到,寶寶在2-3個月大時,就會有「社會性微笑」。也就是說,他只有在看見熟人的時候才會笑,面對陌生人,他則面無表情。

而這時候,他能通過辨別你臉上的表情,來「聽懂」你的意思。

比如你笑着逗他:「寶寶,寶寶。」他也會跟着你開心地笑。但如果你板着臉,瞪着眼看他,他可能會被嚇到,甚至會哭。

而且,孩子「聽懂」大人話,更優先使用表情,其次才是語調。

比如你用下沉的語調說:「我不喜歡你。」但孩子看到你是笑嘻嘻的臉,他就知道,你在跟他玩。那他反而會開心,而不是難過了。

三:第三種,詞句的意思

接下來,就是我們最關注、也最能直觀觀察到的,就是孩子理解「詞句」的字面意思。

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整體遵循這樣一個規律:

1-6個月,咿呀學語。

7-9個月,能發出5個左右的音節,比如「baba」「」「nainai」等。

1歲左右,能聽懂20個左右的詞彙,比如你說「球球」「車」「狗狗」等等,他是能懂的。

1歲半,他能聽懂40-50個詞彙的意思,甚至自己就能說一些簡短的詞語了。

2歲,進入「句子爆發期」,開始說句子了。

3歲,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告訴你他要去玩,他想要吃什麼東西。

4歲,和小朋友玩時,基本能正常交流。

5歲,我們日常對話,孩子基本都能聽懂了。

我們更多會覺得,孩子能聽懂我們字面意思,才是真正的「聽懂」大人話。那在7-9個月這一年齡,他能聽懂你的一些指令,或許就是個聰明娃。

想要孩子語言能力發展不落後,我們就需要多跟孩子「輸入」。

怎麼輸入呢?

平時一定要多跟孩子說話。你就把他當成一個聽眾,你遇到了什麼有趣的事,你想和他說什麼話,家裏桌子凳子怎麼等等。

生活中的語言輸入,才是孩子學習的主要來源。

你跟他多交流,多說,孩子就能在大腦里儲存大量的詞彙。8、9個月大時,就能聽懂幾個你說的詞彙。

等到一歲半時,便會進入「詞語敏感期」,開始往外蹦詞語。2歲時,便能開口說句子。

很多孩子說話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跟孩子說話太少了。平時任由孩子自己玩,或者給他看手機電視。他沒有詞彙輸入和互動,自然說話會慢一點。

另外,想要孩子更「聰明」地聽懂你的話,那我們平時不妨在和孩子說話時,加上語調、表情和肢體動作。

比如你想跟他說:「寶寶你真可愛。」那你就不要只用平淡語氣說出來,可以生動一點,臉上表現出歡快的樣子,說話也輕鬆愉悅,甚至還可以抖動身體表達你的喜愛。

有這樣一個語調+表情+詞彙的輸入,孩子能更快速地「讀懂」你要表達的意思,也就能更聰明地聽懂你的話。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布穀媽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22/199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