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經濟禁區大揭秘 敏感話題的禁忌真相【阿波羅網報道】

當前中國面臨的潛在金融危機其實是改革以來的第二次,而第一次發生在1996年。在美經濟學者程曉農在自由亞洲電台撰文說,中共為了政治穩定,試圖穩定國有經濟,中共時任黨魁江澤民提出了「安定團結貸款」方針,即為了穩定城市的國有企業,要無條件地為國有企業提供它需要的銀行貸款。然而...這代表着國有部門的生存靠的是「汲取」國民經濟資源,同時國有部門負債纍纍,越來越多的國企開始向銀行「打白條」,即不僅不再償還貸款,連利息也不再支付。

當前中國面臨的潛在金融危機其實是改革以來的第二次,而第一次發生在1996年。在美經濟學者程曉農自由亞洲電台撰文說,中共為了政治穩定,試圖穩定國有經濟,中共時任黨魁江澤民提出了「安定團結貸款」方針,即為了穩定城市的國有企業,要無條件地為國有企業提供它需要的銀行貸款。然而,國有部門的效率卻持續下降,當金融資源里國有部門佔用份額佔八成時,這個部門對GDP的貢獻只有四成多。這代表着國有部門的生存靠的是「汲取」國民經濟資源,同時國有部門負債纍纍,越來越多的國企開始向銀行「打白條」,即不僅不再償還貸款,連利息也不再支付。

在中共的這種經濟政策之下,當時金融系統進入了危機狀態,四大銀行貸款的兩成已成壞賬,若加上逾期呆滯貸款,貸款總額的七成實際上已淪為無法歸還的爛賬。

當時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比例是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10到15倍,而壞帳準備金幾乎為零。面對這種危險局面,中共在1997年不得不採取了激進的國企全面私有化方針。

朱鎔基1997下半年開始全面推行國企「改制」(即私有化),把十多萬家國有工業企業的絕大多數都作為「包袱」甩掉,迫使幾千萬「全民所有制」職工低補償或無補償下崗,藉此讓中小企業私有化,同時讓大型國企上市、實行部分私有化。

在國企私有化過程中,當局讓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和地方政府官員充當「改制」和裁員下崗的操作者,同時也把私有化可能產生的社會不滿和憤怒,從政府身上轉移到了國企的廠長經理身上。當然,國企的廠長經理們不會白白當「替罪羊」。朱鎔基鼓勵國企的廠長經理們使用非法手段,搖身一變而成為各自企業的新老闆。

同時,當局縱容紅色權貴家庭的妻子兒女,利用關係網幫助大國有企業獲准上市,以此無償獲得上市公司的股份,然後通過抬高股價大獲其利。

當局在國內對私有化真相掩耳盜鈴,不許國內媒體報道私有化的結果,也禁止國內學者研究這個專題。

此後中共迎來了外資湧入的高潮,外企幫助中國的銀行把壞賬打包處理,度過了中國銀行業的第一次危機;同時,藉助大規模出口和「世界工廠」的形成,中國經歷了經濟繁榮的二十年。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阿波羅網孫瑞後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21/199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