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名家專欄:加州大學的極端文化馬克思主義

作者:

2017年9月24日,加州東部伯克利(Berkeley)市,一名女生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園當眾踩踏自由言論標牌。

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John Seiler撰文/信宇編譯

1978—1979年,我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中部蒙特雷(Monterey)市的美國國防語言學院(Defense Language Institute)學習俄語時,我們所有的老師都能講一口流利的俄語。他們是從蘇聯共產主義暴政下流亡出來的。除了語言之外,他們還告訴我們共產主義對思想的強大壓制。

我最喜歡的老師之一是一位中年女士,她曾在莫斯科大學獲得古典語言博士學位。她說,馬克思主義獨裁政權認為學習古希臘語和拉丁語是浪費時間,他們更喜歡英語和其它現代語言,這對間諜和外交官推進共產主義征服世界非常有用。然而領導們都明白,世界一流大學必須開設古典文學博士課程。

她說在當年讀博期間,自己總是沒日沒夜地伏案學習,她的丈夫是一名教授,成天忙於上課,而她兩歲大的兒子總是一個人在房間裏玩耍。她講英語時帶有較濃的俄語口音,喜歡把英語中的「son」(兒子)發音為「syn」,我現在仍然對此印象深刻。

她回憶稱,當時所有的碩士和博士論文,即使是研究千年前的課題,都統一要求引用馬克思的話。她很幸運,因為馬克思本人也接受過古典教育。她只是略讀了一下39卷的官方《馬克思全集》,摘錄了一段馬克思關於古希臘政治家伯里克利(Pericles)或梭倫(Solon)的話,然後把它融入了她的論文當中。引文甚至不一定要有意義。學術界的每個人都冷嘲熱諷地知道這是什麼遊戲。當一些半文盲的黨內黑客為了檢查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簡稱PC,這也是布爾什維克創造的詞組)而讀到它時,他就會心滿意足地放過她。

馬克思主義洗腦項目

最近,有三位美國大學校長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他們在國會就校園反猶太主義問題作證,並對呼籲滅絕猶太人是否違反大學校規或行為準則的問題作出了模稜兩可的回答。她們是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校長利茲‧馬吉爾(Liz Magill),已辭職;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校長克勞迪娜‧蓋伊(Claudine Gay)和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校長莎莉‧科恩布魯斯(Sally Kornbluth),目前仍在留任。

事實上,這只是如今大學校園諸多問題的冰山一角,究其根源是政治正確(PC),多樣性、公平和包容(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簡稱DEI),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簡稱ESG),以及整個文化馬克思主義問題的吞噬。根據基於馬克思主義原則的「政治正確」來控制人們的語言或思維過程,自然會導致人們無法承認或理解似乎與預期敘述相悖的反人類罪行。

上個月,我曾在《大紀元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伯克利法學院院長對大學生的激進行為感到『震驚』」(Berkeley Law Dean『Stunned』 by Students Radicalized at Schools Like Berkeley,11/3/2023)的文章,介紹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院院長埃爾溫‧切梅林斯基(Erwin Chemerinsky)如何因為抗議以色列-哈馬斯戰爭而對自己作為猶太人在學校遭受的反猶太主義感到不安。然而,他卻花了四十年時間培養激進左派。我不禁要問:「他究竟在期待什麼?」

讓我們看看這種文化馬克思主義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簡稱UCI)如何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切梅林斯基教授創辦了該校的法學院。

UCI信息與技術辦公室於2021年4月頒佈了「包容性信息技術語言指南1.0版」(Inclusive IT Language Guide Version1.0)。該指南宣稱,「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致力於實現公平、多樣性和包容性。信息技術辦公室(Offi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OIT)使用的語言必須反映這些價值觀。……本文件是架構審查委員會(Architecture Review Board,簡稱ARB)的標準,所有OIT員工都必須遵守。OIT鼓勵UCI的每個人都關注這些問題,並以尊重和廣泛的視角參與這些決策。

「本文檔應指導您在文檔、代碼庫和討論中的術語選擇。在您可以控制用詞的地方,您應該明智地選擇。」

否則,將會受到相應懲罰。

請注意,該指南甚至適用於只有程式設計師才能閱讀的「代碼庫」或計算機代碼。需要指出的是,這不是社會學系,而是技術系。

該指南還強調:「我們鼓勵您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使用本指南中的術語,但也理解有時外部系統、傳統技術或現有標準中的術語會限制您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請考慮包容性的替代方案,例如提供新舊術語的映射,必要時註明來源。」這意味着他們還應該向其他人灌輸該指南。

可以預見的是,被灌輸的學生不應該使用「他、她」(he, she),而應該使用「他們、她們」(they, them)。

他們不能使用「夥計們、姑娘們」(guys, gals),而要改用「鄉親們、團隊、你們」(folks, team, y』all)。如此一來,由弗蘭克‧西納特拉(Frank Sinatra)、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和讓‧西蒙斯(Jean Simmons)主演的1955年美國偉大音樂喜劇電影《紅男綠女》(Guys and Dolls)只好改名為《團隊》(Team)了。

類似的荒唐例子可謂不勝枚舉:

「姊妹學校和姊妹校園」(sister school and sister campus),會被人們認為是對女性的過度讚美,需要改為「其它加州大學校園」(other UC campus)。

「白名單」(whitelist)要改為「允許名單」(allowlist)或「安全名單」(safelist);「黑名單」(blacklist)要改為「拒絕名單」(denylist)或「屏蔽名單」(blocklist)。

「白盒」(white box)要改為「玻璃測試盒」(glass box testing)或「透明測試盒」clear box testing);「黑盒」(black box)要改為「功能測試盒」(functional testing)或「驗收測試盒」(acceptance testing)。

據說之所以要修改,是因為這些術語會冒犯黑人。他們這麼貪戀虛榮,為什麼不把「黑人」(in the black)換成「盈利」(making a profit)呢?需要注意的是,替換後的說法包含的音節更多,也更晦澀難懂。

隱喻禁忌

該指南還明確聲稱:「避免使用隱喻,因為隱喻會帶來不需要的包袱。」事實上,這只是在封鎖思維。隱喻也是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能讓生活更有趣,而直男的硬性規定讓人無語。試舉兩例:

「主/從」(master/slave)要替換為「主/複製、主/備用、主/輔助」(primary/replica, primary/standby, primary/secondary)。這裏的問題除了這是個人電腦的慣用術語之外,還在於這些術語和列表中的其它術語都是全世界編程和技術領域的通用術語;即使在非英語國家也通常使用英語,因為英語是主要的編程語言。維基百科(wikipedia)對這個術語的解釋是:「主從(master–slave)是一種非對稱通信或控制模式的常用術語,其中一個設備或進程(主設備)控制一個或多個其它設備或進程(從進程),並充當它們的通信樞紐。」這算什麼種族主義或奴隸制的遺留問題?

「主分支」(master branch)要替換為「主分支」(main branch)。

該指南還另起一節宣稱:「要關注人,而不是殘疾或環境。優先使用『以人為本的語言』,如『殘疾人』(people with disabilities)或『無家可歸者』(people experiencing homelessness)。研究你所討論的社區,因為也有例外:盲人、聾人和自閉症患者群體中的一些人更喜歡『殘疾人優先』的語言。在提及殘疾人群體時,避免使用『障礙』(impairment)。首字母大寫的『聾人』(Deaf)指的是在文化上認同為聾人的人,他們擁有共同的文化和手語;而首字母小寫的『聾人』(deaf)指的是有聽力損失但不一定認同這種文化的人。」

要弄清楚這麼多術語的意思已經是一項全職工作了。更別提完成任何實際的產出性工作了。以下是幾個典型的例子:

不能使用「視覺障礙用戶」(user with visual impairment),要替換為「屏幕閱讀者/放大鏡用戶」(screen reader/magnifier user)。我甚至不知道後者是什麼意思。然而作為一個「放大鏡使用者」(magnifier user),我戴了54年眼鏡,我更喜歡使用「近視」(nearsighted)。

不能使用「聽力障礙患者」(hearing impaired),要使用「聾人或聽力困難者」(D/deaf or hard of hearing),這個定義太深奧了,他們需要上面引用的48個字來描述。即便如此,我還是不明白他們的意思。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發佈的這份指南聲稱:「只要有可能,立即開始使用更好的術語。」

現代新語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發佈的這份術語清單,以及其它強加給我們的個人電腦術語,讓我們想起了是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所創作的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9)中列出的新聞術語指令。在該書第一部第五章中,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Winston Smith)遇到了他的朋友西姆(Syme),西姆「是一位語言學家,一位新語專家。事實上,他領導的龐大專家團隊目前正在編纂第十一版《新語詞典》(the Newspeak Dictionary)」。

到目前為止,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僅僅實施了「包容性信息技術語言指南1.0版」。等着看第11.0版吧!

西姆一邊喝着勝利牌烈性金酒,一邊滔滔不絕地介紹稱:「第11版是最終版本。我們要讓這門語言最終定型——當沒有人說其它語言時,它就會定型。當我們完成了它,像你們這樣的人將不得不重新學習它。我敢說,你們認為我們的主要工作是發明新詞。其實不然!我們每天都在毀滅詞彙,成百上千個。我們對語言進行精雕細琢。第11版不會收錄任何一個在2050年前過時的單詞。……」

「文字的毀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當然,大量廢除的是動詞和形容詞,但也有數以百計的名詞可以被淘汰。不僅是同義詞,還有反義詞。畢竟,一個詞僅僅是另一個詞的反義詞,這有什麼道理呢?一個詞本身就包含了它的反義詞。以『好』(good)為例,如果有了『好』(good)這樣的詞,還需要『壞』(bad)這樣的詞嗎?『不好』(ungood)也可以,而且會更好,因為它是一個完全相反的詞,而此前使用的詞則做不到完全相反。同樣,如果你想要表達一個更強烈的『好』的說法,那麼用『優秀』(excellent)、『輝煌』(splendid)等一連串模糊無用的詞又有什麼意義呢?『超級好』(plusgood)就包含了這個意思,如果你還想要表達更強烈的意思,那就用『加倍超級好』(doubleplusgood)吧。」

從此次國會聽證會的公眾反響來看,現在是否有人在反抗這種對詞語的破壞呢?也許是吧。

然而,對於那些管理大學校園的頭頭來說,至少從目前來看,將PC、DEI、ESG和文化馬克思主義等時髦說法強加為「加倍超級好」的做法不會有什麼改變。

作者簡介:

約翰‧塞勒(John Seiler)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名資深的政見作家。他為位於加州南部的《橙縣紀事報》(The Orange County Register)撰寫社論文章近30年。他是一名美國陸軍退役軍人,曾任加州參議員約翰‧穆拉赫(John Moorlach)的新聞秘書。他的博客網址:JohnSeiler.Substack.com;電子郵件地址:[email protected]

原文: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uffers From Extreme Cultural Marxism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20/1992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