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脫鈎不容易,背後皆是中國工廠身影

貿易數據、企業公告和新的學術研究顯示,從東南亞和墨西哥等地運往美國的很大一部分產品,都是在中國公司擁有的工廠生產的。

美國公司在面臨減少對華敞口的巨大壓力之際,正越來越多地轉向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墨西哥等地的工廠。

不過許多公司發現避開中國並非易事。

貿易數據、企業公告和新的學術研究顯示,從東南亞和墨西哥等地運往美國的很大一部分產品,都是在中國公司擁有的工廠生產的。中國公司正在向海外擴張,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規避美國的關稅。

其他許多在較小國家製成的產品使用了來自中國供應商的關鍵投入,這意味着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這些產品根本無法生產出來。

對於尋求讓美國與中國龐大的製造業機器脫鈎的決策者和公司來說,這些現實突顯了它們面臨的挑戰。一些連接美國和中國的供應鏈遠談不上脫鈎,只是增加了一兩個環節,增加了複雜性和成本。

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10月份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自2021年以來,隨着越來越多的貿易轉道其他地方,中美之間的供應鏈變得更加複雜。然而,供應給美國的許多商品仍源自中國,這意味着多元化方面的進展有限。

滙豐(HSBC)首席亞洲經濟學家Frederic Neumann說:「我們必須承認,相互依賴的情形仍在繼續。」

中國製造的太陽能電池板是美國徵收關稅的商品之一。圖片來源:STR/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自2018年以來,華盛頓已對鞋類和化學品等數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這是減少美國對華依賴整體戰略的一部分。從蘋果公司(Apple)到特斯拉(Tesla)等美國企業已經將部分生產從中國轉移出去,或鼓勵供應商這樣做。

有經濟學家說,這些努力有助於減少美國在某些產品上對中國的依賴,如消費電子產品和家具。這些努力還刺激了對美國製造業的投資,為美國人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

根據美國官方貿易數據,今年前六個月,中國僅佔美國商品進口的13.3%。這不僅是自200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且遠低於2017年21.6%的單年峰值。

中美經濟在其他方面也在脫鈎。根據總部在紐約的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數據,去年美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創下20年來的低點,為82億美元。一些美國公司已經撤出中國,與此同時中國專注於向俄羅斯和發展中國家銷售更多商品。

顧家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墨西哥等國外設有工廠的中國公司之一。圖片來源:MARIAN CARRASQUERO/BLOOMBERG NEWS

但是,進一步研究現有數據就會發現一幅更為複雜的圖景:中美兩國經濟的某些部分正在分道揚鑣,而另一些部分並沒有。經濟學家說,在某些情況下,美國的政策正在引發供應鏈調整,這些調整實際上導致更加依賴中國供應商。

部分原因是中國企業主正在向較小國家的業務投入資金,因此當美國人從泰國等地的工廠購買產品時,有時他們實際上是在從中國公司購買產品。

中國保溫杯生產商浙江哈爾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Zhejiang Haers Vacuum Containers)於2021年底在泰國新建了一家工廠。該公司稱,這項投資的部分目的是防範潛在的貿易摩擦。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的一些真空杯被徵收6.9%至7.5%的關稅,仍低於對從中國進口的一些產品徵收的25%的關稅。

以顧家家居(Kuka Home)品牌出口產品的中國家具製造商顧家家居股份有限公司(Jason Furniture(Hangzhou))過去一年在越南平福省開設了第二家工廠,為海外客戶生產吧凳、椅凳等產品。該公司表示,於2019年首次在越南開始生產,以抵消針對中國產商品的關稅。

據新加坡銀行星展(DBS)的經濟學家計算,2022年中國對東南亞的直接投資達到近190億美元,相比之下2013年為70億美元,其中製造業投資佔比最大。據來自司爾亞司數據信息有限公司(CEIC)的信息,2021年中國對墨西哥的直接投資為2.32億美元,這高於十年前的4,200萬美元。

中國公司在這些地方沒有自有工廠時,往往會向一些當地工廠供貨。

星展的研究顯示,中國運到較小國家的中間產品(完成部分加工步驟的產品)數量已大幅增加;後者會將這些中間產品組裝成最終產品,再發往美國。

榮鼎集團在9月份的一份報告中說,美國來自墨西哥和越南的進口在過去五到七年裏日益增多,與此同時中國對這些市場的出口也有所增加。

滙豐經濟學家范力民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只是在調整,而不是在消失。范力民表示,他的研究表明,中國需要來自其他地方的投入的出口從2014年開始下降,而中國用於其他國家生產的出口則出現了大幅增長。

他說,過去多年,中國基本上是一個終端裝配者,但現在正迅速成為全球的一個關鍵零部件供應方。

中國的一些舉動招致了華盛頓的指責。此前美國政府裁定,四個東南亞國家的製造商有非法規避美國關稅的行為,他們使用來自中國的材料,然後在無需繳納關稅的情況下將最終產品運往美國;在此之後,美國政府於今年8月份公佈了對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最高254%的新關稅。分析人士普遍預計,此舉將推高美國太陽能項目的成本,減緩二氧化碳減排努力。

經濟學家稱,中國借道較小國家出口的做法可能會增加其他行業的成本,因為相關生產過程中會增加更多步驟。

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經濟學家Laura Alfaro和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Tuck School of Business at Dartmouth)的Davin Chor在今年8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在2017年至2022年期間,來自中國的進口在美國進口中的佔比下降了5個百分點,而與此同時,美國從越南進口的價格上漲了近10%,從墨西哥進口的價格上漲了3%。

這篇論文的作者指出,這些來自第三國的進口價格上漲很可能有一部分轉嫁給了購買這些商品的美國企業或消費者。

美國官員表示,他們並不是試圖讓所有美國業務都從中國撤走,他們的重點是要確保美國在電腦晶片等敏感行業有足夠的掌控力。

美國公司正越來越多地轉向越南等地的工廠。圖片來源:KHAM/REUTERS

不過,如果美中之間的緊張局勢持續升級,繼續嚴重依賴中國(即使最終產品在其他地方組裝),可能會使一些美國公司面臨更多的商業風險。

雖然蘋果公司一直努力擴大在印度和越南的生產,但仍嚴重依賴中國國內的生產能力。9月份,有報道稱中國已下令中央政府機構的官員不得使用iPhone手機,蘋果公司的股價因此受到打擊,此舉令投資者愈發擔憂,隨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這家美國公司可能在中國面臨進一步的壓力。

Allianz Research去年年底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是美國包括消費電子產品、家用設備和化學品等276種商品的「關鍵供應商」。Allianz表示,這些產品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018年的0.7%和2010年的0.4%上升到了1.3%。Allianz發現,目前美國是中國22種商品的重要供應商,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3%。

一些美國買家可能會認為,從東南亞或其他地方的中資工廠採購仍然比直接從中國那裏購買更可取。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會降低企業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如果企業開發更多本地供應商來滿足工廠需求,情況尤其如此。

中國在東南亞和墨西哥等地擴大生產的努力可能也會受到一些限制,當地投資者和美國公司在這些地區也發揮重要作用。

2016年在柬埔寨首都金邊開設第一家海外工廠的中國製鞋商Tang Xuehui說,他發現在那裏賺錢比在中國更難。他將此歸咎於一系列因素,包括當地勞動力缺乏積極性,工會阻止他要求工人加班,以及當地海關官員向他收取過高的費用,他說自己作為一個外國人無法輕易對此提出異議。

即便如此,他仍計劃留下來。這家位於柬埔寨的工廠有700多名工人,為包括Hush Puppies在內的美國鞋類品牌提供服務。美國客戶告訴他,他們願意承擔因工廠搬遷而增加的8%-10%的額外成本。

Tang表示,美國客戶不太在意成本,而是更關心地緣政治風險。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日報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13/1989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