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史家來說,人物事跡的真實性,價值高於對其行為的道德判斷。「文革」前編纂的關於辛亥革命的史書,對「反動」、「反面」人物,凡是引用1949年之前的舊文,極盡刪削;而親歷者在1949年之後發表的回憶錄,亦諱莫如深;以至某些特殊人物在辛亥革命中的事跡在史書中被蒸發了,蔣介石就是一例。1978年後,隨着思想解放的不斷深入,這種情況,有所好轉。近年來,因能方便購到台灣、香港等海外出版的史書,與國內出版的史書勘讀比較,蔣介石在辛亥革命中的活動得以梳理清楚。
一、蔣介石回國,協助黃郛促成浙江新軍起義
武昌首義爆發後,陳其美即奔走江、浙,策動南京、杭州新軍起義,後因南京方面條件不成熟,便開始籌劃光復滬杭之策。八月二十一日(10月12日),陳其美親赴杭州,次日召集浙江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顧乃斌、褚輔成、吳思豫等人密議。因當時軍界人士分急進與緩進兩派,意見不一,遂決定上海、杭州分頭着手準備。八月底,陳其美忙於籌備上海起義,無法分身,派姚勇忱去杭州聯絡新軍。顧乃斌等人表示,對於起義,新軍中的黨人意志堅決,但有兩標(編者註:清末陸軍編制,相當於後來的團)駐紮在城外,每一士兵子彈不足5粒,而在城內駐防的旗營,加上撫台衙門駐紮的巡防營一個營、衛隊兩個連,兵多械足,確佔優勢,他們不願冒險。如能組織一定數量的敢死隊配合新軍起義,勝算較大,杭州方面已派人分往寧波、紹興、台州、金華等地招募敢死隊員,一個月才能集中,所以起義日期須在九月二十日以後。此時,漢口已失,陳其美接到黃興自前線發來的電報,馮國璋正急攻漢陽,若再失漢陽,武昌危殆。黃興催促滬杭儘快起義,聲援武昌,陳其美十分着急,把上海起義的日期定在九月十三日,杭州起義也不能再拖,必須派得力人手赴杭籌劃,就在這時,黃郛、蔣介石相繼抵滬。
黃郛(字膺白),杭州人,光緒三十年(1904)春考入浙江武備學堂,因學識優良,不久即在同學中成為突出人物。在校兩年,未及畢業即被提前派遣留學日本,進振武學校,因他長於算術、地理,畢業後被選入參謀本部陸軍測繪學校學習。黃郛在日本加入了同盟會,並介紹浙江籍留日學生參加同盟會的組織和活動,他的許多同學、朋友日後成了浙江新軍的軍官。光緒三十三年(1907)暑假,黃郛與吳思豫回國。吳結婚時邀他做證婚人,他與日後領導浙江新軍起義的顧乃斌、葛敬恩等人也久有聯繫,私交甚篤。黃郛和陳其美、蔣介石是換帖弟兄,陳居長,黃次之,蔣第三,後來他與張群也換過帖。黃郛畢業後到北京,被派到軍諮府第四廳供職,與陳其美的弟弟陳其采同事數年。武昌起義後,軍諮府挑選合適的人到南方調查革命黨的活動,竟選上了黃郛,他趁機來到上海。此時,蔣介石正在日本野炮兵第十三聯隊實習(由一等兵升上等兵),他得到武昌起義的消息後,與同學張群等人,九月初七微服出走長崎,登輪迴國,九月九日抵上海。黃郛、蔣介石的到來適逢其時,陳其美立即派他倆去杭州,利用他們在浙江軍界的人脈和影響,組織起義。「陳英士先生派蔣中正、黃郛、陳泉卿等同志到杭,在顧乃斌家舉行會議。經陳先生前此指定的各代表都親自參加。當時重要的決議案是:(一)推童保暄為臨時司令;(二)葛敬恩等為參謀;(三)朱瑞為一標司令;(四)顧乃斌為二標司令;(五)定於九月十三日(11月3日)至十七日為舉義期間。下一天又在臨時司令童保暄家開會,分配工作。……會議之後,蔣中正先生回上海報告一切。」(【吳原:《辛亥革命在浙江》,《民國陳英士先生其美年譜》(以下簡稱《年譜》),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P57-58】)「九月初,陳其美派黃郛、蔣中正來杭,與各同志相見並催促進行……」(褚輔成:《浙江辛亥革命紀實》,《年譜》,P58-59)褚輔成這篇文章發表在1945年2月15日出版的《浙江通志館館刊》創刊號上,上海史學會1956年主編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第七冊)》(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2000,P154)刊用此文時在「陳其美派黃郛、蔣中正來杭」一句中刪去了「蔣中正」三字。
二、杭州起義時,蔣介石擔任敢死隊長,指揮進攻巡撫衙門
「浙江革命軍之編制皆以敢死隊為先鋒,然後繼之以各標新軍。敢死隊之編制共分五隊,以蔣介石為指揮官。第一、二各隊由隊長張伯岐率令,第三隊由隊長董夢蛟率令,攻擊撫署,以十五人為一隊,每隊手槍手十名,炸彈手五名,先後繼進。……第四隊由隊長王金髮率令,攻擊軍裝局。……第五隊分佈於旗城門下,各門附屬五名,出入於彈雨之中,而無一懼色。凡直接各將校,無不深為感心也。」(辛亥九月十九日上海《民立報》:《浙江敢死隊之壯觀》)。蔣介石擔任敢死隊指揮官後,給母親、家兄致信訣別,告以誓為革命犧牲,並勸母勿念兒及死後家事之處置,語極激淒。蔣母派王良岳到杭州勸慰:「死生一視與義,毋以家事為念。」褚輔成《浙江辛亥革命紀實》:「迨午夜一時,陸軍等八十二標由吳思豫、顧乃斌協助,周承菼率陸軍,□□□率敢死隊進城,直撲撫署駐軍,同時陳占芬所持炸彈,擲中撫台上房,頓時着火延燒,敢死隊沖入撫署,大門衛隊略事抵抗,旋即降服,巡撫增韞及眷屬皆被擒。」(《辛亥革命(第七冊)》,P155)
蔣介石《為〈杭州光復記〉復顧子才(乃斌)書》亦有相同描述:「……攻擊之初,先由陳濟汾、沈筱九二君擲炸彈於署側楊馥齋樓窗之下,署前部隊,隨響攻擊,二標隊伍,亦相繼前進,霎時彈聲震地,火光燭天。署中衛兵,聞警奔潰。全城光復,在此一戰。」(《民國陳英士先生其美年譜》,P78)對照上下文,陳占芬與陳濟汾似同一人,褚輔成文中「□□□」當為「蔣中正」三字。
辛亥老人應夢卿,上海起義前後住在以霍路德福里一號同盟會總部,擔任保管印信、檔案和撰擬文書等工作,他在《奉化漁民任光復杭州敢死隊記》一文中沒有隱諱蔣介石的活動,他說:我奉命去奉化,以招「滬杭鐵路工人」之名,在漁民中招募了一百二十名敢死隊員,乘船先送到上海,當日乘火車轉送杭州,「到了杭州,將漁民分別安置在城站附近的高升客棧、大方旅館、平安旅館和下城的奉化會館,由蔣介石、張伯岐、王季高(金髮,)三人點驗接收,並交由沈昌鑫、陳夏生負責管理。我隨即與蔣、張、王等同往白雲庵開秘密會議,商討以後的行動計劃……」(《辛亥革命回憶錄》(八),P7-14)
三、蔣介石反對湯壽潛任浙江都督
杭州光復後,朱瑞、蔣尊簋、童保暄等軍界人士爭奪都督職位,各不相讓,杭州局勢堪危。褚輔成等人趕到上海報告,請陳其美速定處理辦法。陳其美當即邀集浙江旅滬同鄉龐萊臣、虞洽卿、張芝仙、朱葆三等共同商議,一致主張由陳其美決定。陳其美認為必須由地方上具有聲望的人士出來主持,方能收拾人心,鞏固勝利,並提出目前浙江都督人選以湯壽潛最為適宜,徵求大家表決,眾無異議。於是由陳其美寫了兩封信,一封致湯壽潛,請其出面維護桑梓;一封致杭州軍界,勸其為大眾謀福利,不可為個人爭權利。兩信仍請褚輔成帶到杭州分別轉交,並請他們三人邀同地方知名人士敦請湯壽潛就職。不料在杭州的蔣介石、王金髮二人得悉此情,趕到上海表示反對。陳其美為了緩和內部矛盾,以利於挽救浙江的危局,委任蔣介石為滬軍第一師副師長兼第一團團長,命他留在上海籌備北伐,不必返杭,蔣默許。
四、蔣介石幫助陳其美組織滬軍都督府,訓練軍隊
「……浙省既下,公又返滬助其美謀定全省。編練步兵一團,是為滬軍第五團(後改為陸軍步兵第九十三團),其美任公為團長,公推黃郛為都督署參謀長兼第二十三師師長。」(毛思誠:《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年譜》,P78-79)
褚輔成《浙江辛亥革命紀實》:「……光復杭州之軍事行動,至是雖告結束。而上海尚未穩妥,乍浦駐防有反攻省城之謠,故由□□□等回滬,協助陳其美、黃郛策應各省,鎮攝淞滬,組織都督府與大本營諸事……」對照上下文,「□□□」當為「蔣中正」三字。「滬軍最初轄三個師,其中有第五團,後來改編為第九十三團,由蔣公中正一手練成,紀律嚴明,最為精銳。團里的官兵,到民國十三年間,有不少已經成為黃埔建軍時期的各級重要幹部。」(潘公展:《陳其美傳》,《年譜》,P107-108)
據上海起義時任敢死團代理團長兼任義武憲兵隊司令的徐棠(字霽生)1938年撰《辛亥敢死隊緣起與滬軍革命史略》云:滬軍都督府成立,陳其美任都督,黃郛任參謀長,「參與戎機者有蔣介石、何應欽……陳其采等。」《辛亥革命回憶錄(七)》收有徐棠《辛亥上海敢死團述略》一文,編者根據《辛亥敢死隊緣起與滬軍革命史略》一文作了刪節,但因第七集是1982年出版的,保留了蔣介石的名字。
五、蔣介石刺殺陶成章
辛亥革命時期,蔣介石所做最驚人之事莫過於1911年1月14日刺殺陶成章。對於此事,尊蔣人士給出的解釋是:「是時,陶成章踵回國,蓄意破壞同盟會,擁戴章炳麟,抹煞孫、黃歷史,並謀刺陳其美而以光復會代之為革命正統,詣公遊說,公大駭。默忖其計果行,則滬軍無主,長江下游,必復入混亂態狀,而當時東南人心未定,軍官皆清室遺孽,江、浙仍將為滿清與袁賊所陷,熟權公私利害,決先除陶以定革命全局,事後自承其罪。蓋其用心出於至誠,絕非對人有好惡於其間。此為辛亥革命成敗最大關鍵,亦即公革命重要歷史之一也。」(毛思誠:《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年譜》,P78-79)
案發後,孫中山、黃興先後致電陳其美嚴查兇手,陳其美復電黃興:「陶煥卿君被刺事現已由敝處派全部暗探嚴密查拿外,並飭交涉司轉飭會審公廨委員及函請租界捕房一體協緝矣。」一月底,蔣介石辭職,陳其美批示挽留:「稟悉。該團長病仍未痊,應准請假調養以期全治。所請委員接辦,准予辭職各節,可毋庸議,並仰第二師、團長切實挽留,以資襄助。」(民國元年一月三十一日上海《民立報》),四月,「蔣中正辭滬軍第五團長,舉張群代之。赴日創辦《軍聲雜誌》。」(中央黨史委員會:《中國國民黨八十年大年表》)
蔣介石在日後所寫的日記里並不諱言刺陶的動機:「余之除陶,乃出於為革命為本黨之大義,由余一人自任其責,毫無求功、求知之義。然而總理最後信我與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事而起,但余與總理始終未提及此事也。」蔣介石冒險犯難,自擔罪責,為孫中山剷除了最具威脅的政治對手,瓦解了光復會,做了孫中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他自然心知肚明。民國二年反袁失敗,孫、黃分道揚鑣,黃興出走美國,孫中山、陳其美等人流亡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作為孫中山的左右手,陳其美預感隨時有犧牲的可能,便向孫中山推薦蔣介石做自己的接班人,他集句請孫中山親書一聯贈蔣,「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寓意甚明。蔣介石刺陶時表現出的眼光、魄力、果敢和勇氣,贏得了孫中山的欣賞和信任,日後倍受重用,倚為柱石,這是他能在十餘年間超越黨內眾多元老捷登大位的重要原因。
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