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北美新聞 > 正文

基辛格去世引發國際反響 布林肯:他熱愛美國

資料照:1973年10月25日,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在華盛頓國務院國際會議室舉行新聞發佈會。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11月29日逝世,享年一百歲。各國領導人紛紛就此作出反應,讚揚他對全球事務的深遠影響。美國現任國務卿布林肯當天則發表聲明,表彰基辛格對於國家的熱愛。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周四就基辛格辭世發表的聲明中說:「他熱愛這個接納了他的家庭的國家,並且在他之後的一生中,感到有責任和渴望為美國、美國人民和美國理念服務。」 

布林肯強調,「作為國務卿和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做出了無數扭轉歷史的決定」;「正是亨利以其戰略敏銳性和才智應對過去數十年中不斷出現挑戰的持久能力,促使總統、國務卿、國家安全顧問和兩黨其他領導人尋求他的建議,包括我在內。」

資料照:2021年10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基辛格。(圖自X平台/Secretary Antony Blinken@SecBlinken)

另據中國官媒新華社11月30日消息,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基辛格逝世向美國總統拜登致唁電。習近平表示,基辛格博士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為美中關係正常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既造福了兩國,也改變了世界」。習近平還表示,中方願同美方一道,「將中美人民友好事業傳承下去,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綜合本周四國際媒體的報道,美國前總統小布殊對於基辛格逝世也聲明表示:「隨着亨利·基辛格的去世,美國在外交事務上失去了最可靠、最獨特的聲音之一。」

俄羅斯總統普京則表示:「亨利·基辛格的名字與務實的外交政策路線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路線一度使國際緊張局勢得以緩和,並達成了有助於加強全球安全的最重要的蘇美協議。」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基辛格博士的離去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在這個時代,他令人驚嘆的才智和外交才能不僅形塑了美國外交政策的走向,而且對全球舞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外交大臣卡梅倫通過國際社媒平台X(前推特)表示:「(基辛格)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深受尊敬的外交家,他將在世界舞台上深受人們的懷念。即使已一百歲了,他的智慧和深切思考仍然熠熠生輝。」

Most saddened to hear that Henry Kissinger has passed away.

Only a few months ago, we discussed issues as wide ranging as the war in Ukraine, the threat Iran presents and the fresh challenges posed by Russia and China.

Even at100, his wisdom and thoughtfulness shone through.… pic.twitter.com/RnzYUBIVSv

— David Cameron(@David_Cameron) November30,2023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也表示:「(基辛格)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聰明的頭腦,一百多年來,他塑造了本世紀一些最重要事件的命運。他是一個關注最微小細節的戰略家。」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則表示:「(美國)前國務卿為地區和平與穩定,包括美中外交關係正常化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從他那裏學到了很多知識。」

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表示:「亨利·基辛格形塑了美國的外交政策,罕有人比。他對美國和德國之間跨大西洋友誼的承諾意義重大,而且他始終與他的祖國德國保持密切聯繫。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外交家。」

台灣外交部請駐紐約辦事處向基辛格家人致意

對於基辛格辭世,台灣的外交部北美司司長王良玉周四在例行記者會表示,在美國外交史上,基辛格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期盼他的家人與友人節哀。台灣的外交部會請駐紐約辦事處向其家人致意。

基辛格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推動美中建交,也導致中華民國(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並與美國中斷了外交關係。基辛格生前曾到訪中國大陸超過一百次,但卻從未去過台灣。今年5月27日滿百歲時,《華爾街日報》刊出對基辛格的專訪。其中,他以「無解」(insoluble)形容台灣問題。

台灣外交部也就此表示,台灣不是問題,台海情勢升高的原因在於北京對外擴張的野心,而台灣問題的答案就是民主。

國際主流媒體對基辛格毀譽參半

基辛格是美國近代史上唯一一名身兼白宮國安顧問及國務卿的人,他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之大,甚至主導了許多劃時代全球事件的走向。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基辛格既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但也同時被指責為「戰犯」,一生可謂毀譽參半。

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與北越外交官黎德壽亮相。他們的談判達成了美國在越南停火的協議,兩人共同獲得了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但黎德壽拒絕領獎。(美聯社)

報道說,基辛格在與越南政治人物黎德壽在秘商後,於1973年締結巴黎協定,結束美軍參與越戰。兩人因此同獲諾貝爾和平獎。但基辛格因害怕反對者示威,沒有前往領獎,而黎德壽乾脆拒領。

半島電視台則指出,基辛格的計劃將越戰延長了四年,其中包括對老撾和柬埔寨實施秘密轟炸,從而造成兩萬兩千名美軍和更多的東南亞人喪生,並幫助了實施種族滅絕的「紅色高棉」在柬埔寨奪取政權。

美國《華盛頓郵報》也指出,基辛格對外政策重利益、輕人權,對內控制手段則種下了水門事件的禍根。美國前總統里根和其他保守派人士就曾抨擊基辛格尋求與俄羅斯和解是在出賣美國價值;而左派人士也不滿基辛格的冷血實用主義,將戰略利益置於人權之上。

《華盛頓郵報》這篇文章還指出,基辛格在後半生都在捍衛自己的歷史定位,並稱其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做的事。

記者:凱迪責編:何平網編:瑞哲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02/1985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