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讀懂王勃的《滕王閣序》,你就讀懂了無常、孤獨和命運

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一千多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少年路過洪都(今南昌)。

此時,洪都滕王閣重修落成,大領導閻都督在此大擺宴席慶祝。

他籌劃着在這次筵會上,讓自己的女婿孟學士在眾人面前露個臉,好為日後接自己的班做準備。

酒過三巡後,閻都督便提議,今日美景盛事具備,大家何不在此為滕王閣做個序呢?

早就看清其中門道的賓客們,自然是各種推辭,誰也不想掃了閻都督的興。

可這位剛路過的少年卻是個愣頭青,只見他從書童手裏接過筆墨紙硯,徐徐鋪開了紙張。

這一舉動,直接把閻都督氣得拂袖而去。

一個時辰之後,少年交上來的文章,卻讓他直呼:「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這篇令閻都督嘆服的千古第一駢文,便是《滕王閣序》。

這位驚才絕艷的才子,想必大家都猜到了,正是王勃。

可惜的是,王勃壽命不長,雖光芒璀璨,卻如流星划過;

而《滕王閣序》,才是真正懸掛在人們心頭的皓月,千年來光輝不減。

文中這六句經典的話,既是王勃對自己的勉勵,也藏着對後人的寄語。

當你讀懂它,你也就明白了無常、孤獨和命運。

1

關於無常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譯文:蒼天高遠,大地遼闊,令人感到宇宙的無窮無盡。歡樂逝去,悲哀襲來,事物的興衰成敗皆是有定數的。

感悟:《周易》有言:「世間萬事萬物,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這句話,讀來玄妙,其實在生活中早有驗證。

比如,我們生命里的某些人,該走的時候怎麼也留不住。

生命里的某些東西,要失去的時候怎麼也無法挽回。

很多人為此沮喪、痛苦。

但因緣聚散,成敗得失,本就是自然法則。

只有明白這一點的人,才能無懼興衰變化,不會患得患失,從而過好每一個日常。

俗話說,日月兩盞燈,春秋一場夢。

日月交替,四季變換,都有其自然的規律。而人生一切看似無常的東西,也都處處有序。

有得到,便會有失去;有相聚,就免不了別離……

我們只管做好眼前事,珍惜眼前人,坦然地等待歲月開花、結果,便好。

2

關於年齡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譯文:年紀大了應當更有壯志,哪能在白髮蒼蒼時改變自己的初心呢?處境艱難反該更加堅強,不能放棄凌雲之志。

感悟:作家菲利普·羅斯曾說:「衰老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場屠殺。」

即使是再堅強的人,面對年齡的屠刀,也不免會心生恐懼,喪了鬥志,萎了初心。

但是不服老的人,卻懂得用積極的心態,去抵禦現實的困頓、歲月的磨蝕。

蘇軾被貶至密州任知州時,早已過了熱血少年的年紀。

但在出獵的時候,他卻絲毫沒有衰頹之氣。

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他決定親自射殺老虎,一展當年孫權搏虎的英姿;

為了報效國家,他甚至殷切地希望,能讓他承擔衛國守邊的重任。

對於蘇軾來說,年齡也好,困境也罷,都不是前行的羈絆。

只要胸中藏有凌雲志,何愁不是少年時?

人生在世,誰不是從懵懂到成熟,從蹣跚學步再到踽踽獨行。

年輕固然美好,但真到了白髮漸生的年紀,依舊神采奕奕,同樣值得嚮往。

年華向晚,歲月沉香,老去的只是年齡,不老的是心態。

無論什麼年齡,無論什麼處境,都請熱切地去擁抱生活。

3

關於孤獨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

譯文:關山重重難以越過,有誰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相逢之時,大家都是異鄉之客。

感悟: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生活中哪一個瞬間讓你孤獨到哭?

有個回答,特別扎心:

你有一個好消息卻找不到可以分享的人,明明應該開心,最後卻變成了一個人的傷心。

孤獨,仿佛是每個人的宿命。

我們形單影隻地來到這個世上,最終也將孤零零地離開。

在這途中,再交好的人,也會分別;再熱鬧的聚會,也會散場。

到最後,被留在原地的人,只能慢慢隱入孤獨。

不同的是,有人在與孤獨交鋒後,逐漸被孤獨侵蝕,變得悲觀、沉默。

有人卻在不被理解的歲月里,實現了自我價值,活得愈發強大。

就像史學家司馬遷,無視所有嘲笑,獨自思考,才有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就像曹雪芹,忍住了無人問津的落寞和辛酸,才寫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

就像導演李安,在不被認可的時候,孤獨創作,才拍出了《臥虎藏龍》的經典。

《百年孤獨》裏說:

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後便是成長。

往後,最艱難的路,哪怕只有你一個人走,你也要努力去熬。

熬過每一個千瘡百孔的日子,你就能嘗到苦盡甘來的美好。

4

關於心態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譯文:北海雖然遙遠,乘着風還是可以到達;過去的時光雖然已經消逝,珍惜將來的日子還不算晚。

感悟:生活沒有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會有難以言說的苦悶。

有人為了生活的困境憂愁,有人為了年齡的增長沮喪;

有人為了失去而哭泣,有人為了前路而彷徨。

這世間,本來就是各人下各人的雪,各有各的皎潔。

但風雪再大,只要懂得換種心態,過好當下,終能等到風消雪停的一天。

「詩豪」劉禹錫,有二十三年都輾轉在貶謫的路上。

這23年的蹉跎,讓他變成一個滿面風霜的中年男人,再也沒有了以前的意氣風發。

好友白居易看到他的現狀,都忍不住為他抱不平,他卻相當豪邁樂觀,發出了和王勃一樣的感慨: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在生命的最後,劉禹錫仍在用一顆豁達的心告訴我們:

心中有光,又何懼歲月荒涼。

有人說:「環境不會改變,解決之道在於自己。」

若以悲苦心觀世,事事都苦不堪言;若以歡喜人待事,事事皆恰如其分。

生活本就是生生不滅的希望,先相信人間值得,未來才會真的可期。

5

關於知己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譯文:假如碰不上楊得意那樣引薦的人,司馬相如只有撫拍著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嘆惜。既然已經遇到了鍾子期,俞伯牙彈奏一曲《流水》又有什麼羞愧呢?

感悟: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難覓一知音。

在這茫茫人海中,若能遇到一個靈魂相似的人,便是人生一大幸事。

電影《王勃之死》裏,王勃有一個知己好友,杜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杜少府。

他始終一襲紅衣,陪伴在王勃的身旁。

王勃因擅殺官奴判罪入獄,杜鏡前去看望,看着在監牢受苦的王勃,他恨不得與王勃一起受過;

後來,王勃被押上刑場,鼓聲如雷,鍘刀已高高架起。

還是杜鏡,手捧著一個美人風箏,為王勃送行。

「黃泉路上,有此美人相伴,子安,你便不孤單了。」

所幸,在最後時刻,王勃遇上唐高宗改元大赦天下,逃過了一劫。

但緊接着,杜鏡就要派去四川任職了。

臨別之際,杜鏡淚灑古道。

王勃自然懂他的所思所想,動容地說出了那句千古名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真正的知己,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真正的友誼,是縱使相隔天涯,依舊思念不減、情誼不變。

魯迅曾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同懷視之。」

餘生,願你我也能得二三知己,知冷暖,懂悲歡,相聚時聊訴衷腸,撫慰塵世風霜。

6

關於命運

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譯文:君子能夠看到細微的預兆,通達事理的人安於命運。

感悟:《滕王閣序》裏的這句話,看似簡單,卻暗含了中國人的一套處世安身之道。

它的原文,出自《易經·繫辭》:「君子見幾(機)而作。」、「樂天知命故不憂。」

指的是,活得通達的人,懂得隨遇而安,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

樂天安命,方能不憂。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活得樂天的,詩人白居易算一個。

他是那種少有的,官做得大、詩寫得多,而且日子也過得行雲流水的人。

畢竟,其他詩人,要麼是活得鬱郁不得志,要麼就永遠在被貶的路上,總之,就是活得不稱心。

但白居易卻不同,他的一生,基本上算是順風順水。

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很懂得樂天安命。

做官時,他很會順水推舟,與世事沉浮。

後來有一次被貶為江州司馬,他就在廬山腳下買了一塊地建宅子,準備效仿陶淵明,來個歸隱田園。

在忠州做刺史的時候,他就在城東租了一塊地,種植各色花草,欣賞花開花落。

無論在哪裏,白居易都能把生活過得情趣盎然。

聽過一句話:「既不能改變世界,倒不如獨自逍遙。」

與其跟命運盲目較勁,不如坦然地接受生活給予的鮮花與荊棘。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試着把心胸放寬,把眼光放遠,把格局放大。

當你有了隨遇而安的能力,命運也自會給你最好的安排。

《滕王閣序》,是王勃的臨場發揮之作,但自此以後,再沒文章能夠超越這篇經典。

就連一向反對駢文的韓愈,讀了《滕王閣序》之後,也忍不住贊道:

讀之可以忘憂也。

幾千年來,我們從中獲得了太多思考,太多啟發。

而這些所得,足以讓迷茫者從無常中看到前行的路,讓悲觀者從孤獨中找到渡己的船,讓絕望者從命運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它的光芒,不僅璀璨了那個時代,更照亮了後世一千多年。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30/198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