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家裏大多有以下9個「窮習慣」

一個孩子能走多遠,看的就是父母的修行。

我們儘可能修煉自己,努力成為孩子的榜樣,才是對他們人生最好的成全。

漫畫師王原曾有這樣一幅發人深省的漫畫:

父親領着兒子匆忙地走出書店,並對兒子說:「趕緊離開這兒,這本書他們忘了算錢......」

諷刺的是,父親手裏拿的那本書,書名為《孩子偷東西怎麼辦》。

許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成器,卻忘了孩子生來只是白紙一張,你畫花他就開花,你畫草他便成草。

你的言行,才是勾勒他人生的筆。

就像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的: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家庭和父母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那些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家裏往往都有以下9個「窮習慣」,千萬別不當回事。

討價還價的習慣

前段時間,一位媽媽「想白嫖80元補課費」被全網群嘲。

她家裏有一對雙胞胎兒子,想請家教卻只願意支付一個孩子的費用。

家教老師明確表示,1對1和1對2收費標準不一樣。

可這位媽媽卻再三跟老師討價還價:

「反正你給一個人上課,給兩個人上課,不都是一樣要上課。」

「再說了,本來就是1對1,我家兩個兒子都是四年級,同時上課難不成我還要多請一個家教老師嗎?」

被拒絕之後,她又開始氣急敗壞地拉踩老師,說老師能力不行。

正如俞洪敏所說,斤斤計較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

父母凡事愛計較,喜歡討價還價,只會在孩子心裏種下算計和貪婪的種子。這樣孩子長大了,自然也會變得狹隘、庸俗。

愛「薅羊毛」的習慣

你身邊有這樣愛「薅羊毛」的父母嗎?

翹班1小時,領着全家老小,只為了餐館十幾塊錢的免費午餐;

帶着孩子吃海底撈,只點免費的清湯鍋底,只吃不要錢的小吃和水果,一頓只花10塊錢;

去超市,讓孩子各種試吃水果和散貨,卻從來沒花一分錢買過......

孩子從小看着父母為了蠅頭小利費盡心思的模樣,長大後他又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一位網友說:

「小時候,看到媽媽買棵青菜也要順走幾棵蔥,心裏很是羞恥。可是長大了,卻發現自己也成了那樣的人。」

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事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行為準則。

父母貪得無厭,孩子就索取無度。

父母投機取巧,孩子就唯利是圖。

別讓眼前的「小便宜」,毀掉了孩子的三觀和人格。

衝動消費的習慣

有段時間,兒子看到啥就想買啥,不答應就開始撒潑打滾。

當我特別認真地問他:「家裏不是有好多了,為什麼一定要買?」

我以為他會說「家裏那個和這個不一樣」或者「我就是喜歡」之類的,沒想到他卻說:

「因為你有錢啊,要不然你怎麼天天收快遞?我多買點玩具怎麼了?」

我這才想起,自己平時發了工資都是有多少花多少,沒有什麼存錢和理財的習慣。

尤其是每年的各種購物節,我都會大買特買,看似省了錢實則花了更多錢。

沒想到,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在無形之中也影響了孩子。

俗話說,欲教子先正其身。

如果你的孩子花錢大手大腳、隨意揮霍,不妨先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習慣了衝動消費,毫無節制。

愛刷手機的習慣

在一次校園採訪中,記者問孩子們「父母回到家第一件事是做什麼?」

孩子們的回答出奇一致:玩手機。

一個小女孩說,父母無時無刻都捧着手機,上廁所玩、做飯也玩,直到深夜仍然放不下手機。她寫作業的時候,父母還在旁邊聽歌、刷視頻。

另一個小女孩說,媽媽經常藉口說去上廁所,其實就是坐在浴缸上瘋狂給別人點讚。晚上她睡着了,媽媽就躺在她旁邊玩,時不時還發出「哈哈哈」的笑聲。

白岩松曾勸誡父母們:

「我總覺得天天在家打麻將的父母,是很難教會孩子讀書的。

很多家長總是在抱怨孩子不夠進步,然後把責任說成社會問題、教育問題,其實這種抱怨里面相當大的比例藏着推卸責任的部分。」

愛玩手機的父母,養不出有上進心的孩子。

父母行為上的偷懶,態度上的懈怠,孩子都會全盤復刻到自己身上。

總是抱怨的習慣

曾在景區看過這樣一幕:

一家三口開開心心來爬山,不料半路下雨了,全家人都沒帶傘。

母親開始埋怨父親:「你為什麼不帶傘?你出門也不知道看下天氣預報嗎?」

父親也反過來指責母親:「你就知道說我,你自己怎麼不帶?」

說着說着,兩人又把矛頭指向了一旁無辜的孩子:

「都怪你非要吵着出來玩,現在好了,全淋濕了,回去說不定還得感冒!你說我們怎麼這麼倒霉......」

一個家庭最怕的就是像這樣,遇事只會互相抱怨。

心理學家黃啟團有一個形象的比喻:

一個人若是滿身怨氣,只傳遞負面情緒,他就如同一個「黑洞」般,會吸走身邊人的能量。

父母成天愁眉苦臉、怨聲載道,只會讓孩子陷入負能量的泥潭,失去希望和熱情。

改變心態,戒掉負能量,多體諒多包容,家庭才能向上,孩子才會越來越優秀。

喜歡比較的習慣

有一項關於「孩子最受不了父母的十件事」的調查,排在第一的就是:

最恨父母拿我和別人作比較。

可多少孩子,卻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

小時候比學習比才藝,長大了比事業比婚姻,比誰掙的錢多誰買的房大。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節目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一種「病態現象」,這種父母帶出來的孩子往往也會出現問題。

一方面,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比較,會毀掉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他們變得自卑壓抑,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另一方面,父母若是喜歡攀比和炫耀,孩子的內心也會漸漸被好勝心和虛榮心填滿,變得爭強好勝,受不了一點挫折和失敗。

孩子不是大人的面子,更不是用來攀比的「工具」。

不比孩子,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修養。

亂發脾氣的習慣

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博士曾提出了「十二秒效應」

暴風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鐘。

爆發時摧毀一切,但過後卻風平浪靜。只要控制好這12秒,就能排解負面情緒。

可大多數父母卻常被這12秒控制,摔東西、吼孩子、甚至是出手打孩子,憤怒之下給孩子造成了一生都無法彌補的傷害。

有心理學家總結,易燥易怒的父母養出的孩子,性格都會有以下15種缺陷:

更可怕的是,孩子長期被父母的壞情緒浸染,也很難學會情緒管理。

情緒化的父母,最後複製出情緒化的孩子。

人際關係大師約翰·戈特曼說,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只有父母情緒平和,懂得好好說話,孩子才能習得正確的溝通方式和控制情緒的能力。

從不運動的習慣

老家鄰居家有個男孩,才剛剛9歲,體重就有100多斤了,近視也已經300度了。

同學們經常嘲笑他是「胖墩」,父母對此也很頭疼。

男孩媽媽有次跟我抱怨,兒子從小不愛出門,不喜歡和人打交道,在家窩着就一直吃各種垃圾食品,最近還迷上了玩遊戲......

我說你和孩子爸周末帶他去爬爬山、踢踢球之類的,她連連擺頭:

「我們這身子骨,哪動的起來啊!

再說上班掙錢已經夠累了,下班了也只想躺着歇歇啊!」

不運動的父母,養不出愛運動的孩子。

有研究證實,父母平均每天運動20分鐘,孩子就能平均增加5-10分鐘的運動量。

帶着孩子運動,不僅是要給他一個強壯的身體,更是為了塑造堅韌的性格和培養自律的習慣,這其中的每一樣都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停止學習的習慣

孩子的問題,本質上都是父母的問題。

可偏偏許多父母,只會指責孩子,從不精進自己。

孩子頑皮叛逆,他們不會質疑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是通過打罵逼迫孩子聽話。

孩子沉迷網絡,他們不會反思自己是否給足了陪伴和關愛,而是把希望寄託於戒網癮學校,讓孩子遭受非人折磨。

甚至孩子焦慮抑鬱了,他們也只會覺得是孩子太矯情。

《新中式父母》裏有段話說:

「這個世界上有兩類父母,一類是『吃老本型』,他們使用過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來培養孩子,假如孩子表現不好,他們通常只會認為傳統教育沒問題,是孩子有問題。

另一類是『學習型』,他們會去探索與時俱進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現不好,他們會自我反思,然後尋找更好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

教育孩子是一門智慧,更是一場父母的自我修行。

唯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改變自己的認知,擴大自己的格局,才能跟上孩子的腳步,用正確、科學的理念和方法去教育好孩子。

父母,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榜樣;家庭,是孩子紮根成長的土壤。

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取決於他從小所處的環境和接受的教育。

就像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

「父母怎樣穿衣服,怎樣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人,怎樣表現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

孩子未來的路,就藏在父母的言行里。

想要管好孩子,不妨先審視和修正自己。

想讓孩子優秀,要先讓自己成為高質量父母。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孩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30/198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