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又一項篤定的事情被美國取代!北京盤算落空

多年來,北京方面一直希望通過讓台灣人民相信,他們的經濟前景與中國密不可分,來贏得對台灣的控制。

然而,更多的台灣企業開始轉向美國和其他市場,從而減少了對中國的依賴,北京方面感到自己對台灣的經濟影響力正在減弱,對此頗為惱火。

這種轉變的一個跡象是,美國去年首次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台灣農產品的最大買家。

晶片製造商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2330.TW,簡稱:台積電)等電子產品公司也在向美國和其他非中國買家出售更多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華盛頓方面對晶片的限制和蘋果公司(Apple)對台灣晶片的押注。

台灣政府的數據顯示,總體而言,2023年前10個月台灣對美國的出口比2018年同期增長了80%以上。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下降了1%,與大約10年前中國大陸和台灣經濟迅速融合時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

台灣的對外投資也發生了變化。21世紀初時這些資金主要流向中國大陸,現在已果斷轉向其他目的地,包括東南亞、印度和美國。

在蘋果公司開始推動供應商多元化之後,iPhone在中國大陸的主要代工商、台灣電子巨頭富士康(Foxconn)正在印度和越南擴張。

中共官方媒體最近報道稱,中國已對富士康展開稅務和土地使用調查。儘管台灣官員和分析人士將這些調查解釋為中國希望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Terry Gou)放棄參加明年1月份台灣總統選舉的計劃,也有一些人表示,中國政府也可能是在試圖向富士康施壓,迫使其抵制與中國脫鈎。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9月份曾表示:「任何企圖『唱衰』大陸經濟、企圖『脫鈎斷鏈』的言行都是別有用心的、徒勞無效的。大陸始終是台胞台商發展的最佳選擇。」

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完全脫鈎恐怕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可能,對台灣也將極為不利,更不用說對中國而言了。

台北,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的競選廣告牌。圖片來源:LAM YIK FEI/BLOOMBERG NEWS

富士康等台灣大公司在零部件、測試和銷售方面重度依賴中國。台灣的電子零部件進口仍約有25%來自大陸。

如果勢頭不如從前的中國經濟恢復強勁增長,雙方的博弈可能發生變化,重新出現有利於大陸的情形。大陸的中國共產黨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儘管中共從未統治過台灣。在台灣今年以來的進出口商品貿易總額中,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額約佔21%,對美國的貿易額則佔14%,不過後者所佔份額已從2018年的11%上升。

在野黨國民黨的國際事務部主任黃介正(Alexander Huang)說,他的直覺是,相關大型製造企業將努力留在中國市場,即使條件嚴苛。他表示,如果與那些企業主交談,他們會說,不,絕不可能把市場拱手讓給競爭對手。國民黨的支持者包括與大陸有關聯的商界人士。

即便如此,仍有許多因素在推動台灣重塑與中國的經濟關係。

川普(Trump)時代的關稅和拜登(Biden)政府的出口管制提高了從中國採購的成本,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禁止從中國採購。美國公司正在推動其台灣供應商實現採購多元化,而中國工資的上漲也削弱了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

台灣人長期以來對中國的情緒變化——以及中國以其經濟影響力來懲罰台灣的行為——也是推動因素。中國已禁止進口菠蘿等台灣農產品,並在2022年禁止石斑魚進口,還對赴台旅遊施加限制。

這些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適得其反,迫使台商另謀他路。

尋找新市場在台灣從事養魚業的Chang Chia-sheng說,十年前他的主要出口目標是中國大陸。但隨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攀升,他把目光投向了其他地方。他說,自2018年以來,面向美國的銷售額猛增了四倍。Chang,在美國,事情似乎更好辦。

美國和台灣於5月就一系列深化關係的貿易和投資措施達成協議,但該協議並未降低關稅。

根據標普全球(S&P Global)的數據,在截至2023年6月的季度,製造世界上大多數最尖端邏輯晶片的台積電63%的收入來自美國,高於2018年同期的54%。目前,台積電僅有12%的收入來自中國買家,低於2018年第二季度的22%。

台灣政府還鼓勵與東南亞、南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繫。2016年推出的「新南向政策」在台灣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國民黨認為發放獎學金等促進關係的措施代價不菲,並不值得。

漁民在台灣南部的一個加工廠捕撈和準備魚鮮產品。圖片來源:CHANG CHIA-SHENG

但台灣對「新南向」貿易夥伴的出口額在2023年前九個月已增至660億美元,比2016年同期高出約50%。

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坦率地講,台灣是在被動回應有關要更加多樣化貿易夥伴的需求。她說,台灣需要自己管理風險,但也更需要盟友與台灣一起化解這些風險。

根據司爾亞司數據信息有限公司(CEIC)的數據,2023年第三季度,美國和東南亞六大經濟體合計佔到台灣出口額的36%,這是自2002年以來首次超過按季度計算的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出口比例。

今年9月份,中國大陸市場在台灣出口總額中的佔比不到21%,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比例。

根據台灣政府的數據,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外商投資在21世紀10年代初的大部分時間裏穩定在每年100億美元左右,但在2018年末急劇下降,此後一直保持在這一水平的一半左右。2023年至今,台灣僅有13%的投資流向中國大陸,25%流向亞洲其他地區,近一半流向美國。

去年代表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進行的一項對台企的調查發現,近60%的台企已經或者正在考慮將部分生產或採購遷出中國,這一比例明顯高於歐美企業。

台灣冷凍食品加工公司元家企業(Yen and Brothers)的CEO顏志傑(Jay Yen)說,他的公司獲得了約7.5萬美元的政府補貼,用於向美國消費者推銷產品。他說,中國現在只佔其收入的3%左右。

儘管如此,顏志傑稱,如果你真的要考慮中美開戰的風險及其對台灣的潛在影響,你也許會把賭注押在第三國——既不是中國也不是美國。

一位廚師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家雜貨店準備台灣公司元家的產品。圖片來源:YEN AND BROTHERS

潮流轉向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開放經濟,台灣企業位於首批投資者之列。

到了21世紀頭10年,中國融合兩岸經濟的策略似乎取得了成功,2010年,台灣逾28%的產品出口至大陸,10年前這一佔比不到4%。

兩岸直航實現了幾十年來的首次正常化。大陸遊客獲准赴台灣自由行。

到2014年,隨着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對過度依賴中國愈發感到擔憂,這種風向出現了轉變。學生示威者對一項本會加深與中國關係的貿易協定進行了抗議,該協定後來被放棄。2016年上任的台灣總統蔡英文一直在推動台灣經濟的多元化。

作為回應,中國將貿易問題進一步推向聚光燈下。

今年4月,中國對台灣的貿易限制展開調查,稱台灣對大陸2,400多項產品輸入台灣地區採取單方面限制措施,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規定。中國商務部10月份宣佈,該調查將延長至明年1月12日,也就是台灣即將舉行大選的前一天。

台灣政府稱這些調查是出於政治動機。

中國官員暗示,根據2010年國民黨領袖馬英九擔任總統時簽署的一項協議,中國政府可能會部分終止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北京方面還對台灣最近與美國達成的貿易協議作出憤怒回應。

對於台灣企業來說,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建設和運營新工廠既不便宜,也很艱難。富士康和蘋果公司的另一家供應商緯創資通(Wistron)在印度的工廠時常發生抗議活動,導致工廠運營中斷。今年9月,一場大火導致位於泰米爾納德邦的一家台灣工廠停產。

圖為台灣高雄Chang Chia-sheng的漁場。圖片來源:CHANG CHIA-SHENG

不過,一些台灣商人顯然已經對中國心存芥蒂。

Leo Chiu說:「電子業已經不是台灣人的天下,是大陸的。」他在中國大陸一家電子製造商的質量控制部門工作了14年,後來認為自己在這裏已沒有上升空間,於2019年返回台灣。他說,他的許多老同事都離開了。

「先是習近平要下台,還有可能改變的,」Chiu說。「但是我覺得很難。」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華爾街日報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25/198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