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以軍為她復仇 BBC史詩級錯誤 伊朗明確拒絕參戰

1

過去幾天,以軍先後佔領了加沙的政府大樓、立法委員會大樓和憲兵總部,標誌着哈馬斯已完全失去對加沙的政治控制權。

在以軍的轟炸、爆破、挖掘、平推和下水泥等軍事和工程手段的暴擊之下,哈馬斯及其全球粉絲瘋狂鼓吹的地道戰、地雷戰、游擊戰、城市巷戰完全不見蹤影。

以軍每天在陽光下各種忙碌,哈馬斯則每天在地下以各種姿勢逃竄,讓人猛然想起,現在已經是2023年,那套把戲真沒什麼L用。

值得一提的是,以軍把昨天攻佔的哈馬斯議會大樓給炸了。由此可見,以色列確實沒打算讓法塔赫在戰後回來統治加沙。

內塔尼亞胡此前曾經說過,戰後的加薩走廊不會有一個文職政府教育那裏的孩子仇視以色列、殺害以色列人或是消滅以色列國。以色列將反對法塔赫返回加沙,理由在於法塔赫也一直在反對以色列,」不可能有一個當局根據謀殺的人數向兇手家屬支付獎金「。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根據最新消息,以色列國防軍已經正式接管了希法醫院和聖城大學,並向醫院提供了醫療設備和物資,還將醫護人員和部分病人集中起來,準備撤離。

以軍發言人稱,部隊在進入醫院之前遭到槍擊,並至少消滅了五名恐怖分子,沒有以軍士兵受傷,但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人質。

以軍發佈的另一段視頻顯示,哈馬斯的確在醫院內藏匿了不少武器。

這裏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2

以色列軍隊帶着醫療隊和阿拉伯語士兵,攻入加沙醫院的新聞,被BBC報道成了「以軍攻入醫院,專門針對院內的醫療隊和阿拉伯語人士」。

當然,他們很快就道歉了,說是引用路透社的消息出錯了(路透社的原文大意就是以軍帶着醫療隊那個)。

BBC居然犯下這種歷史級別的愚蠢錯誤,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稍有點常識就不難判斷,以色列人是不可能在全世界的注目下幹這樣的事情的。

實際上,有大量的視頻顯示,以色列國防軍軍官在部隊進加沙之前會告訴他們的下屬,一定要保持人性,遵循人道精神。

還是那句話,以色列並不是什麼天使,但他們不是恐怖組織,而是一個正常的國家,會遵守基本的戰爭法。

扯遠了。

目前以色列國防軍(主要是第36師指揮下的謝爾達格部隊和其他特種部隊的士兵)正在希法醫院內繼續進行「精確和有針對性的行動」。

以軍發言人稱:以色列國防軍發現了被扔在醫院地板上的哈馬斯制服,部分恐怖分子已經打扮成平民逃跑了。

在以軍圍剿哈馬斯核心防區的同時,為了牽制他們,哈馬斯派遣大批便衣武裝分子,潛入約旦河西岸的納布盧斯、傑寧等城市住宅區,向以色列境內發起襲擊,妄圖把戰火引入法塔赫地盤。

以色列安全部隊疑似得到法塔赫內部情報快速反應,精準突襲約旦河西岸地區一舉擒獲20多名哈馬斯便衣特務。

很明顯,哈馬斯大勢已去,法塔赫在這個時候絕對不會願意惹火燒身。同樣想跟撇清關係的,還有波斯人。

根據路透的報道,在與哈馬斯領導人在德黑蘭會面時,伊朗最高領導人向他們發出了明確的信息:你們沒有就10月7日對以色列的襲擊向我們發出警告,我們不會參戰。要求匿名的了解討論情況的伊朗和哈馬斯官員表示,哈梅內衣告訴伊斯梅爾·哈尼亞,伊朗作為哈馬斯的長期支持者,將繼續向該組織提供政治和道義支持,但不會直接軍事干預以色列對加沙的進攻。

還在加沙鑽洞的辛瓦爾估計腸子都悔青了,也恨死蠱惑他們的神秘大哥了(身在卡塔爾的哈尼亞就未必了,好處費估計早就已經到手),但凡在學習挖掘技術之餘讀一讀世界歷史,也該知道,有些承諾,不過是一種氣體罷了。。。

再來看看其它消息。

3

繼英、美之後,法國也出現了挺以集會,有18萬人參加。

今天,在加沙地帶的戰鬥中,以色列第53營任命了一名新指揮官,上校羅伊,他將繼承已陣亡的薩勒曼·哈布卡上校統領第53營。

在以軍官網訃告顯示陣亡339人中(絕大多數死於10月7日)僅有12人是列兵,其餘327人中包括236名各級士官60名各級尉官和31名各級校官。真正的軍官階層中尉官和校官佔比高達26.8%,超過陣亡總數1/4,。歷次東戰爭中以色列軍官陣亡的比例都遠遠高於士兵。

以軍在加沙南部也有行動,目前還不清楚具體的任務。

把這個德國女孩殺死並剝光遊街的恐怖分子之一已經被誅殺,以色列軍方通知了她的母親。

就是這幾位中的一個。

在哈馬斯發動的對以色列平民的屠殺發生五周後,加拿大-以色列和平活動家維維安·西爾弗的屍體被確認。

多年來,她一直開車接送需要醫療護理的加沙人前往以色列醫院。

知道為什麼要長達五周的時間才能確認嗎?

因為,她事實上已經無法辨認,只能通過比對DNA才能確認。。。

無原則的愛心泛濫,是要付出代價的,希望她付出的生命能讓正在做同樣事情的人做出警醒。

須知,在文明與野蠻之間,你死我活才是必然的邏輯,對恐怖分子的寬容,實際上是對文明的踐踏。。。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西樓飲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17/197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