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東戰火持續之際,奧斯汀、布林肯齊訪印太,美國不再給中共可趁之機?

在以色列和哈馬斯的戰爭還在持續之際,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J. Austin)和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近日前往印太訪問。分析人士說,美國官員在中東戰爭持續之際出訪印太,顯示美國已經吸取了過去的教訓,不再「忽略」亞洲,讓中共有可趁之機。

2023年11月13日,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和韓國國防部長申源湜在首爾舉行第55屆美韓安保會議(SCM)。

以色列哈馬斯的戰爭還在持續之際,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J. Austin)和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近日前往印太訪問。分析人士說,美國官員在中東戰爭持續之際出訪印太,顯示美國已經吸取了過去的教訓,不再「忽略」亞洲,讓中共有可趁之機。

奧斯汀11月8日展開上任後對印太地區的第九次訪問,行程包括印度、韓國和印度尼西亞。在結束對印度的訪問後,他目前在韓國,隨後,他將前往印度尼西亞出席東盟防長擴大會議。布林肯則在7月7日到10日期間來到印太,他先是訪問了日本和韓國,後與奧斯汀一起參加了出席了美印2+2對話。

奧斯汀星期一(11月13日)在韓國時,與韓國國防部長申源湜(Shin Won-sik)在首爾舉辦第55次美韓安保會議,並對兩國的定製威懾戰略(Tailored Deterrence Strategy)做出了10年來的首次修改。奧斯汀12日與韓日兩國防長舉行會議,三國商定年內製定「多年三邊演練計劃」,並從明年起實施更具系統性的三邊聯演。三國防長還商定12月啟動一項關於朝鮮導彈實時數據共享計劃。

在印度,奧斯汀和布林肯共同出席了美印2+2對話,強調兩國聯合開發和生產國防裝備,特別是「地面機動系統」以及增強軍隊互操作性的重要性。美國和印度還將設立新的聯絡機構,以促進兩國部隊之間的無縫溝通與合作。彭博社還引述不具名的美印官員消息稱,美印決定共同生產史崔克(Stryker)裝甲車,而且會將其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中印邊境沿線。

布林肯則在日本出席了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和日本外務大臣上川陽子(Kamikawa Yōko)舉行了會談。在韓國,他與韓國總統尹錫悅(Yoon Suk Yeol)和韓國外長朴振(Park Jin)舉行了面對面的會談。

美國不希望再次「忽略」亞太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SAIS)兼職教授賢智林(Hyunji Rim)對美國之音表示,奧斯汀和布林肯在中東戰爭持續之際出訪印太,反映了印太戰區的盟友和夥伴對華盛頓的戰略重要性,美國不希望重蹈覆轍。

他說:「美國過去已經吸取了慘痛的教訓,相對『忽略』亞洲會帶來什麼損失。在美國一心專注於中東的同時,中共看到了崛起的機會,美國不希望看到這樣的歷史重演。」

他說,奧斯汀希望利用此行一方面告訴盟友和夥伴,美國繼續致力於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同時也向中共發出了美國仍然堅定參與(印太)的信息,從而阻止中共挑起衝突。

在中東戰火延燒之際,一方面美國的盟友和夥伴對美國是否會減少對印太地區的參與有些擔憂。據《日經亞洲》報道,日本擔心,鑑於烏克蘭戰爭和以哈戰爭的持續,其唯一的條約盟友美國可能會減少對印太地區的參與。澳大利亞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內斯(Anthony Albanese)10月底訪問了美國,他在訪美之前的新聞發佈會上呼籲美國,「保持對印度太平洋地區的關注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中共近日似乎正以軟硬兼施的手段不斷攻擊和測試美國的印太聯盟網絡。澳大利亞最近修復了與北京的關係。阿爾巴內斯11月6日在北京會見了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考慮於11月16日左右在APEC峰會期間與習近平舉行場邊會談;另外,中日韓三國外長也預計在本月底召開會議,商討三國領導人峰會事宜。

在軍事方面,中共的噴氣式戰機10月24日以高度危險的操作方式騷擾美國軍機,出動到台灣周邊的次數也越來越多。菲律賓上星期五譴責中國海警採取「無端脅迫和危險舉動」,包括對菲律賓一艘船隻使用水炮,試圖擾亂其在南中國海的補給任務。

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專家、首爾延世大學副教授傑弗里·羅伯遜(Jeffrey Robertson)對美國之音表示,奧斯汀此行不是為了回應某個具體事件,而是延續了拜登政府與印太地區合作夥伴的長期戰略接觸。

「雖然奧斯汀的訪問在最近發生的事件中帶有一種動盪感,但美國的最終目的不是解決短期問題,而是建立(與印太地區的)關係以解決長期問題。」

羅賓遜認為,烏克蘭和以色列的局勢不會分散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威懾力。「這些訪問的目的是表明這些國家在維護現有秩序方面負有政治、外交和軍事責任。與其說是為了(讓盟友)填充真空,不如說是擴展空間。」

與盟友一起,美國可以同時應對多線危機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查爾斯·布朗(Charles Brown)11月10日在美國駐東京大使官邸發表演說時指出,美國對烏克蘭和以色列戰爭的反應,沒有影響美國對抗中共的軍事能力。他表示,與包括日本在內的盟友擴大合作,是他充滿信心的原因。

布朗表示,「我們在亞太地區擁有的所有能力都在印太司令部的指揮下--我們(目前)還沒有動用這部分能力。」

根據美國國防部的新聞稿,奧斯汀星期一在韓國也被問到美國是否維持在印太的戰略資產時,並保持威懾力時,他這樣說: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話雖如此,我還要說,無論我們在哪裏,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與盟友和夥伴合作,這增強了我們的力量。面對侵略,我們將繼續與我們的盟友和夥伴站在一起,我們可以一邊走路一邊嚼口香糖。」

不過,華盛頓智庫國防重點(Defense Priorities)公共政策經理兼研究員、米高·迪米諾(Michael DiMino)對美國之音表示,印太地區對於美國國家安全利益仍然比中東重要得多,但是美軍現在面臨着日益嚴重的戰備問題,很難同時處理來自中共、俄羅斯伊朗的衝突。

「美國可以說,我們有能力威懾中共,在中東打仗,同時支持烏克蘭,但是,長期看來這很難維持。美國的許多先進飛機平台(例如 F35)的戰鬥勤務水平較低,海軍也在保障和後勤方面存在問題。顯然,美國在徵兵方面存在困難,而且預備役規模非常小。」他說。

迪米諾認為,美國在印太地區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顯然,我們必須非常注意中共及其近年來在非洲、中東和其他地方所發揮的作用。美國必須認真對待這一點。美國在陷入中東戰爭20年後,再次捲入另一場中東戰爭將是非常糟糕的。」

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和美國海軍在舉行聯合軍演。(2021年8月27日)

美國需加強南亞和東南亞的軍事態勢

美國目前在印太地區部署了大約37萬5000名軍事人員,並建立了66個基地。自2011年以來,美國已經與菲律賓和澳大利亞談判獲得了對12個新基地的訪問權,還在日本和關島建造了新設施。

但一些觀察家認為,儘管自奧巴馬政府以來美國轉向「重返亞太」的戰略方向,美軍在印太的部署態勢在很大程度上類似於1990年代中期的狀態,多年的中東戰爭阻礙了美國改善印太軍事存在和有效應對中共威脅的努力。

據布魯金斯今年二月的研究報告,美國在印太的軍事態勢存在一個特別大的漏洞,即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基地准入協議仍然有限。

奧斯汀此行出訪的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韓國,由於歷史上的「不結盟」傳統或者和中國保持強健的經貿關係,這些國家通常在處理對華關係時採取較為實用和靈活的態度,在美中競爭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首爾延世大學的羅賓遜表示,「由於歷史、地理或政治的原因,印度、印尼和韓國可以通過向中國或美國傾斜甚至背離,來影響戰略平衡……但是,各國對現行的區域秩序都有一定程度的滿意並從中受益。奧斯汀訪問的目的是繼續這種長期的努力,確保各國認識這一點,並接受其作為現行國際秩序支持者的角色。」

印尼國家研究和創新局(BRIN)國防、安全和衝突研究經理穆罕默德·哈里平(Muhamad Haripin)對美國之音表示,鑑於中國將在未來幾年繼續咄咄逼人,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韓國認為美國是一個可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護傘」(security umbrella)的平衡大國。

「華盛頓能夠平衡北京在南中國海的單邊領土主張,這符合它們的利益。海上安全是印太地區需要加速合作的領域之一。其他重要領域包括情報分享和人道主義援助與災害救濟(HADR)合作。」他說。

此外,印度、韓國和印度尼西亞都將於2024年舉行最高領導人或立法會選舉,下一屆的政壇格局也將直接影響美國印太戰略的執行。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賢智林指出,「美國似乎正在努力鞏固夥伴關係,以確保其所取得的成就保持強勁,並重新確認每個國家在戰略政策協調方面的立場。」

她認為,美國需要支持印度尼西亞提高其技術和軍事能力,印尼會在反擊中共在南中國海的侵略方面將扮演潛在角色;美國還將想方設法將印度進一步融入印太圈,並積極強調印度參與多國聯合軍演以及在未來處理金磚國家相關問題時發揮戰略作用。

賢智林指出,尹錫悅政府領導下的韓國是美國的忠實盟友,韓國具有在推動地區團結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的巨大潛力,特別是在促進美國與東盟關係方面。

「目前,東盟國家在中國和美國之間處於不安的位置(東盟有自己的方式,並且傾向於拒絕美國主導的價值觀)。韓國通過援助、貿易關係和商業運作與這些國家保持着密切的關係。因此,除了威懾中共、朝鮮和俄羅斯和加強地區安全之外,韓國還將為美國的盟友和夥伴網絡做出貢獻。」她說。

亞洲版「北約」不是目標,「小多邊」將是美國的更好選擇

印尼國家研究和創新局的哈里平認為,美國與印度、韓國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關係,很難會進一步發展成某種形式的正式安全或者軍事聯盟。原因有兩個,第一,以印尼為例,國內輿論可能會基於「自由獨立」的原則反對這樣的決定,類似的公開分歧在不同程度上也可能出現在印度和韓國。第二,這三個國家的政策制定者不想對抗或者邊緣化北京,比如印尼更願意讓東盟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為管理並緩解美中戰略競爭的工具,而不是加入與大國的雙邊或多邊軍事聯盟。

他建議,華盛頓應加強與印太地區已建立的多邊合作,例如東盟(AEAN)和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IORA),同時為其他印太國家提供更廣泛的機會,允許其參與由美國主導的小多邊論壇(U.S.-led minilateral forum),比如四方安全論壇(QUAD)和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

「小多邊主義」是指通常圍繞某個議題為中心而設立,跳出現有正式的多邊或雙邊框架安排,尋求更多形式的國家間合作。除了QUAD和AUKUS,美國還在印太地區建立了藍色太平洋夥伴(PBP)、美韓日、美日菲之間的國防合作,並小有成就。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美印政策兼職研究員阿曼·薩克(Aman Thakker)告訴美國之音,小多邊主義的自然演化和擴展,實際上在沒有密切協作過的新夥伴之間創造了舒適的空間,美印之間的國防合作可以藉此機制吸納更多合作夥伴,比如在東亞的韓國和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或者是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

「當我們審視印度在20或30年內所需要的能力,以及美國與合作夥伴可以如何幫助印度,我認為小多邊主義網格框架允許這些(合作)類型的進化,從低階、低強度的唾手可得的果實,到更困難、更高強度和意義更大的合作。」薩克說。

10月27日,美國國務院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局副助卿康曼(Camille P. Dawson)出席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座談時表示,美國在印太地區推行的小多邊主義(minilateralism)並以此來能補充多年來以美國為中心、以雙邊主義為基礎形成的「軸輻體系(hub-and-spoke system)」。她認為這將有助於美國構建新的更靈活的聯盟體系,使得印太夥伴作為地區領導者發表自己的見解,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確立自己的議程。

「印太地區包括中國,美國的戰略是一個(印太)地區範圍的戰略,並不是說我們有一個針中共的戰略。」她說,這些小多邊主義團體以及美國的印太戰略,重點在於推進一個積極的願景,更關注美國支持什麼,而不是反對什麼。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14/1978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