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沒辦法呆了」 逃離中國的人數急劇攀升

最近幾周,逃離中國到美國尋求庇護的人數急劇增加。美國海關和邊境巡邏隊報告稱,9月份逮捕了4,000多名中國公民,較上月增加70%。計劃離開中國的不僅僅是中國公民,歐洲央行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發現,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跨國公司中,超過40%計劃在未來幾年將生產遷往政治上更友好的國家,而在過去六個季度里,外國公司從中國轉移1,600億美元的利潤。

在截至9月30日的12個月裏,有2.4萬多名中國公民經歷艱難的、有時甚至是危險的陸路旅行,穿過南美洲和中美洲,從墨西哥越過邊境,在美國申請政治庇護。這在中國被稱為「潤」運動。

「潤」是一個流行語,用了一個聽起來與英文單詞「run」相似的漢字,它描述了大量的人離開中國,或者尋找離開中國的最佳方式,目的是在一個更發達、更自由的國家定居。

在嚴酷的封鎖、隔離營的大規模監禁和習近平新冠清零政策的強制檢測期間,離開中國的想法真正開始流行。中國政府在2022年12月全國性抗議後突然終止新冠清零政策。

美國海關的數據顯示,在新冠旅行禁令仍然有效的2022年,中國尋求庇護者的數量在數十或數百人之間,隨着人們開始將計劃付諸行動,今年大部分時間裏,中國尋求庇護者的數量迅速上升到數千人。

評論人士說,「潤」潮的根源在於人們對習近平領導下的政治極權主義和經濟停滯普遍不滿,中產階級、農民和藍領工人都感受到這種不滿。

「沒有辦法生存下去了」

一位來自中國北方城市西安的50多歲的避難者最近越過了美國邊境,前往紐約。由於擔心遭到報復,他使用了化名張軍(音譯)。

張軍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告訴自由亞洲電台,他在中國已經活不下去了。

張軍說:「為什麼這麼多人想離開?因為沒有辦法在那裏生存下去了。」他是一名下崗的前國企工人,曾經享受過「鐵飯碗」的福利,包括醫療、住房和養老金。

上世紀90年代,張軍加入億萬國有企業下崗工人的行列,開始上訪尋求更好的社會支持。他被官員們忽視,在被警方當作鬧事者關押15天後,他放棄尋求賠償的嘗試。

在從一份低收入的工作跳到另一份工作之後,2019年12月,當疫情襲擊中部城市武漢時,張軍勉強撐了下來。

然後,當局突然強行拆除了他的家。「我們不能冒犯他們……但是我們能避開他們嗎?」張軍當時是這麼想的,然後他向朋友借了12萬元人民幣(約合16500美元)來到美國。

張軍表示:「這個社會相當扭曲,不像過去那樣了。那時候,我們收入很低,但我們都很開心……而且有一定的公平性。今天的中國沒有人類生存的地方——混亂不堪,沒有公平待遇,沒有人權。」

張軍說,沒有人會輕易做出離開的決定。他說:「誰會想離開家鄉,到一個連語言都不會說的國家去工作、謀生呢?」但他補充說:「在這裏,只要認真對待,不懶惰,任何人都能找到工作。」

張軍認為,如果目前對出境的限制完全解除,「潤」潮將會聚集更多的動力。

有跡象表明,在全國範圍內對護照持有者的限制以及最近對上海一家移民諮詢公司的突擊檢查中,中共當局正試圖阻止這種人員出走。

然而,根據巴拿馬的移民數據,今年前9個月,約有1.5萬名中國公民前往巴拿馬,這表明,數千人選擇通過該國的達連峽谷(Darien Gap)進行危險的山地叢林徒步旅行。這條路線很受歡迎,因為中國公民可以在沒有簽證的情況下自由前往厄瓜多爾。然後,他們通過陸路穿越哥倫比亞、巴拿馬和中美洲其他地區,到達墨西哥,然後到達美國邊境。

這場「潤」運動在抖音和社交媒體平台快手上催生了大量專業技巧和教程式的視頻,成功的移民在這些視頻中分享他們的經驗,並鼓勵家鄉的人效仿。

另一位只透露自己暱稱為克迪(Kedi)的尋求庇護者表示,他決定離開是因為他的朋友們開始因為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或出售VPN服務而被捕。這些服務允許人們瀏覽在互聯網審查防火牆之後通常看不到的海外網站。

克迪是一名技術高中畢業生,曾經每月有5000元人民幣(約合687美元)的體面工資,但在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國經濟「斷崖式下跌」,他失去這份工作。他試着靠賣零食勉強維持生計,但僅僅幾個月後生意就失敗,他也找不到其他收入來源。

克迪甚至沒有選擇依靠他的家人,「我出生於1987年,我的家庭來自農村地區,那裏的人們思想相當保守。我的家人一直催我結婚。我再也無法忍受這些相親,所以我離開了。」

克迪於2022年5月30日出發,現在在洛杉磯的一家中式按摩院做按摩師,他說他每月能掙5000多美元。

跨國公司尋求退出

計劃離開中國的不僅僅是中國公民。歐洲央行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發現,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跨國公司中,超過40%計劃在未來幾年將生產遷往政治上更友好的國家,而在過去六個季度里,外國公司從中國轉移1,600億美元的利潤。

歐洲央行11月6日發表的經濟簡報指出,接受調查的眾多跨國公司當中超過40%出於對中國相關風險的擔憂,預計在未來幾年將生產遷移到政治上的友好國家。

歐洲央行對65家在全球擁有業務的超大型跨國公司進行調查,其中49%的公司表示在探討「就近外包」(near-shoring),或將生產場所移至與銷售點更近的地方。此外,42%的公司想要將一些生產作業搬至「友邦」或更歡迎它們的地點。

歐洲央行表示,在有關「哪些國家對這些公司生產領域的供應鏈構成或可能構成風險」的問題上,所有響應公司中的三分之二提到中國。

此外,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一項對中國數據的分析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外資企業連續6個季度匯出在中國的利潤,總金額超過1,600億美元,規模驚人。這種利潤持續外流的情況不同尋常,顯示出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正在減弱。同時,外國企業撤走利潤令人民幣進一步承壓。由於投資者不再青睞中國的股票和債券,同時新投資稀少,中國央行已經在努力減緩人民幣的下跌。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已貶值5.7%,並在9月份觸及1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FX168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08/1975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