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李仁:從第一性原理推演台灣不對稱戰力的勝算

作者:
台灣的武備在經過一階段的彷徨、猶豫之後,開始進入全面的戰爭動員和準備階段。在中共龐大的核武和常規軍備面前,開始接受美國提出的不對稱戰概念,積極建立相應的軍備。如同俄烏戰爭一樣,如果台灣沒有表現出保衛自己的非凡戰鬥意志,可以講,美國的保護會非常有限。俄烏戰爭給了台灣足夠的信心,建立起自己的非對稱防禦能力。

台灣,在這種戰爭壓制之下,激發鬥志,形成共識,迅速形成正確的戰爭策略。圖為2023年4月5日,台北中正紀念堂前的中華民國國旗

摘要:台海戰爭存在的九種基本不對稱,是決定台海戰爭走向的基本因素,適當利用了這九種不對稱,將使台灣在防禦入侵戰中佔據優勢。

中共在1949年把國民政府驅逐至台灣之後,一個始終不變的方針是「解放台灣」,並且從未放棄過動用武力。背後諸多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無庸贅述,這裏只提一點一般並未注意到的理由:中共需要在上海和江浙等至始至終反感中共的地區駐紮足夠的軍隊,因此「解放台灣」就成為在在江浙一帶駐軍的最好理由。

中共近些年經濟技術實力增長之後,開始大規模發展軍備。早些年蘇聯解體之後,接收了大批蘇聯的軍工技術,再加上美軍在阿富汗潰退後,塔利班贈送給中共的大批被遺棄的高性能武器,反向工程估計已經取得重大進展,還有林林總總通過各種渠道,對於這種二戰前後建立起的海量自動火器加大型機電設備構成的武器技術,如各類自動槍械、大炮、火箭、坦克、飛機、導彈等,中共已經掌握的非常充分。這些年各種大型艦船「下餃子」般投入服役,第五代隱形戰機批量生產,核彈頭數量急速增長,可以說,中共以機械+熱兵器形態的武備已經全面展開,不可逆轉。

目前也已經形成對台灣的常規軍事武備的優勢,如此大的武備投資下,不高出點事來,也還真不好交代,因此這幾年不斷威脅要武力「解放台灣」。中共國和台灣以這些軍事裝備對戰,台灣勝算了了,防衛幾乎完全需要美國的庇護和支撐。

美軍無疑是當今世界上最強悍的軍隊,並且美國也從不掩飾要保持這種軍事優勢。作為唯一不斷經受着實戰考驗的大國軍隊,對武器技術的發展有着最切身和深入的理解。美軍推出的「第三次抵消戰略」認為,以智能化軍隊、自主化裝備和無人化戰爭為標誌的軍事變革風暴正在來臨,為此已將自主系統、大數據分析、自動化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列為主要發展方向,將人工智能武器化稱為「算法戰」。

根據美軍對未來戰爭的理解,為增強台灣自主防衛能力,美國為台灣量身定製了「不對稱戰力」策略。現在一般認為,「不對稱戰力」是最大化地利用台灣地理結構海峽天塹的地勢,不尋求與中國大陸進行大規模軍事對抗,而是將資源集中於應對最主要威脅,確保台灣有足夠時間等待外來救援。台灣把「不對稱戰力」作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整體防衛構想的核心,寫入了台灣防務部門2019年《「國防」報告書》和《五年兵力整建和施政計劃報告》。

報告書中寫明:台軍戰力整建以維護「量適、質精、高效能、精準打擊及易損性低」基本戰力為基礎,重點建立「機動、價廉、量多、快產、可靠」的「不對稱戰力」,並加強「戰力防護」裝備與基礎設施整建。

美國認為這一戰略能夠有效整合台灣有限的防務資源,提升台灣應對中國大陸軍事威脅自我防衛的能力。台灣武器採購清單從「大型知名的武器系統」轉向「小型易操作的武器系統」,以高機動性、生存能力強、精準打擊的制導武器,和先進的監視系統為採購訴求。

從過去百多年間武器系統的3~4次升級換代來看,基於下一代網絡智能武器系統的戰爭中,台灣若佔先機,可能不僅僅是「確保台灣有足夠時間等待外來救援」,甚至可能有很大勝算。下面從九個方面解析台海戰局的不對稱性,以及「不對稱戰力」給台灣帶來的優勢。

國土面積的不對稱

中國大陸面積是台灣的兩百多倍,這是決定兩者攻防戰略的最基本不對稱。

中國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南北、東西縱橫五千里,想要拒敵於國門之外,屏蔽敵方的主要火力攻擊,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完全不可能。反過來,台灣要想摧毀中共的主要軍事能力,需要一個可覆蓋這麼廣大面積的武器系統,這個系統的特徵與防守台灣大相逕庭。

台灣是一個3.6萬平方公里的島嶼,海岸線全長1200多公里,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參照以色列的鐵穹和鐵束系統,完全有可能建立起以防禦為特徵的武器系統,實現全島屏蔽式的防禦。因此這種不對稱基本確定限定了台灣對抗中共入侵的戰略方向。

在台灣目前具有的常規武力下,中共入侵台灣只是使用添油戰術並不現實,最可能的情況是使用超過台灣防禦力的飽和攻擊。中共軍方可能會在火箭、導彈、有人飛機和無人飛機等攻擊方式中,找出最優性價比方式,對台灣守軍和重點設施實施幾次火力覆蓋,意圖摧毀台灣大部分防禦力量,保證運載人員的飛機和艦艇能夠大部橫渡海峽。

中共對台灣的火力攻擊方式有:

火箭:能夠飛躍海峽的只有傳說中的WS-2遠程制導火箭炮系統,據稱射程480公里,速度5馬赫,穿越200公里海峽大約需用2分鐘;

有人駕駛飛機:巡航速度一般在2馬赫以下,穿越200公里海峽大約需用6分鐘;

巡航導彈:巡航速度通常再0.6~0.7馬赫,穿越200公里海峽大約需用20分鐘;

無人駕駛飛機,有、無人駕駛艦艇的近岸炮火和遠離海岸的導彈攻擊。

例如,WS-2火箭彈大批量生產的成本應當在數十萬人民幣量級,萬枚的成本在數十億人民幣量級,在中共的承受範圍內。其它,如巡航導彈、彈道導彈、有人駕駛飛機等,成本均在百萬至億的量級。WS-2或SY400遠程制導火箭炮飽和攻擊可以認為是一種性價比可行的攻擊方式。此次哈馬斯對以色列的飽和火箭攻擊可以認為是這種攻擊的一次預演。這種攻擊下,台灣使用常規武器系統會難以防禦。

任憑中共遠程火箭的「鋼雨彈海」把台灣炸成一片焦土,中共可以毫無顧忌,台灣民主政府是無法接受的。因此台灣需要的是一個拒敵於國門之外的防禦殼,不僅把防禦中共的登島作戰,還要把中共的火力攻擊也阻擋在海島之外。

攻擊武器系統和海島防禦武器系統的不對稱

中共對台灣的攻擊和佔領需要一個很複雜全面的武器系統,來實現不同的戰術和戰略目標。如摧毀不同的軍事設置、武器系統,運送人員、軍事物資等等,就需要火箭、導彈、有人和無人飛機、艦船等等。

防禦方只需要沿海岸線佈置發射裝置,把適當的戰鬥部送到各種飛行器和艦船上,就可以摧毀所有的空中和海中、海上目標。所以對於防禦方來說,防禦武器系統相對來講,可以相當簡單。

在上一代的武器體系中,探測、跟蹤和擊毀空中飛行的武器彈體基本是不現實的。過去幾十年的技術進展,目前已經可以做到這一點。在各種探測、識別、數據鏈、遙控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以很小的代價摧毀大型武器彈體的技術已經發展成熟。

不管你攻擊方是有/無人飛機、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火箭,防守方都可以不變應萬變,建立一個簡單有效的防禦矩陣,矩陣包括足夠數量的探測和爆炸節點,並能夠把這些數公斤炸藥的節點及時移動到各種攻擊武器的航跡上,引爆摧毀。

例如,以這種矩陣的形式,在台灣周圍建立頂部20公里、周圍2百公里厚度的防禦殼,攔截中共的火力攻擊武器和人員運載機具。

有人無人的不對稱

中共要用常規武力清除台灣軍力和現政權,只依靠遠程火力和無人機器,在一個可預見的未來還不現實,因此必然要運送人員渡過台灣海峽。運送人過海峽有兩個途徑:乘船和乘飛機。在運送人的情況下,所用的船隻和飛機必然需要考慮人的承受能力和生存條件。台灣防禦入侵,至少在戰爭的一定階段,不用運送人員到大陸,因此守衛台灣的武器系統,並不需要考慮人的運載和生存條件。

在目前自動控制和人工智能技術條件下,載人和無人機具的性能有着質的區別。如有人機最多在空10個小時,而「全球鷹」可以在惡劣環境中持續執行35個小時以上的高空飛行。人體極限最多承受9個G過載,通常超過6個G就可能導致飛行員出現黑視或短暫失明,而無人機在空戰機動時甚至可以提高到20個G的標準,可以不施放干擾僅僅利用機動動作就能夠擺脫空空導彈追擊。同樣的攻擊力,載人飛行器比無人飛行器體積至少大一倍。另外,特定適用性的無人機成本可以比有人機低兩個量級。

根據這種不對稱,戰爭中台灣可以更多使用無人智能武器系統。

攻擊武器和防禦武器質量、體積的不對稱

中共向台灣從空中發射的攻擊武器,質量一般在數百至數千公斤。而摧毀一個這種攻擊武器的防禦武器質量只需要數公斤,兩者相差2~3個量級。在精確制導和信息智能化的情況下,防禦武器單體完全可以達到百分之幾十的命中率,十餘次的複合攻擊幾可接近百分之百。從消耗資源的角度,即使防禦彈體的數量比攻擊彈體的數量高一個量級,防禦方也是經濟的。

所以,即使中共使用最有效的火箭攻擊,台灣也可以有更有效的方式來防禦。

中共向台灣從海中發出的各類艦船,質量一般在數十噸至數千噸。而摧毀這樣噸位的艦船,需要的無人智能化防禦武器可以在數十公斤至數百公斤之間,兩者質量相差三個量級。以十倍數量的無人智能防禦武器,足可以摧毀所有種類的載人攻擊武器。如十枚埋伏在海底的500公斤當量高速智能電驅動靜音魚雷,足可擊沉萬噸級的052大驅。

武器運送和發射方式的不對稱

現在的武器系統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運輸系統,發射或彈射系統和戰鬥部。在戰爭準備和戰時,各種車輛、艦船和飛行器執行數十至數千公里的運送任務,把各種包括發射和戰鬥部的武器運送到據敵方目標數百米至數十公里的發射位置。戰鬥開始時,從這個發射位置,武器系統的發射裝置把戰鬥部運送到敵對目標的位置。戰鬥部使用物理或化學方式摧毀敵對目標。

中國幅員廣闊,整個武器系統的主體是針對這種國土面積來建立的,武器的運輸系統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花費天價製造的4000枚東風火箭多數是針對數千公里距離的攻擊。針對攻擊台灣的武器系統只佔了很有限的部分。

台灣戰爭準備結束後,島內的多數位置可以作為武器發射位置,所以戰時只需要適當的機動發射能力,武器系統準備的重點在發射和戰鬥部。

目前戰鬥部的發射能量方式主要有:化學能、物理動能和勢能以及電磁能。火箭和導彈屬於化學能,炮彈屬於化學能和動能,飛機投擲屬於化學能和勢能,電磁炮屬於電磁能和動能,激光武器也屬於電磁能。

常規火炮無法跨越台灣海峽,電磁炮發射大當量彈藥跨越台灣海峽目前也不現實。艦船發射火炮,如果能把艦船封鎖在海岸幾十公里以外,也不可能。所以中共只能使用火箭、導彈和飛機等使用化學能的方式發射武器戰鬥部。

目前電磁炮把數公斤的戰鬥部發射至兩百公里的範圍內,技術上已經成熟。從防禦的角度,這種電磁炮技術完全可以滿足台灣防禦的需求。發射同樣質量的物體,電磁炮的能量消耗比化學能低一個量級,簡單估算成本也低一個量級。

另外就是激光武器。目前激光武器已經基本成熟,10公里範圍內可以摧毀各種目標。從陸基攻擊角度沒有價值,但是防禦飛彈和飛機,卻很有效。所以電磁武器就構成了台海攻防戰的另外一個不對稱。

根據這種不對稱,台灣可以設計、建立一種只針對台灣島防禦的相對簡單的無人智能化武器系統,用質量小兩個量級的戰鬥部,發射成本低一個量級的發射方式,應當可以用十分之一的成本,發射比現在的武器系統彈體數量高一個以上量級的彈體,再加上激光武器,就應當可以有效摧毀中共的攻擊武器,屏蔽中共的火力攻擊,以及後續的載人飛機,阻斷中共的空中入侵。

海中艦船的不對稱戰略

對海中艦船的阻攔相對簡單。俄烏海軍的對戰已經清楚顯示出,對於無人艦艇(水面無人艦艇、水下無人機等)來說,傳統的龐大艦艇基本上就是靶子。使用現在的技術,開發航程為數百公里,裝載500公斤以上的戰鬥部,或魚雷,自重數噸的無人駕駛電動潛艇或半潛艇,並批量生產,幾乎沒有什麼難度。在台灣島周圍佈置一萬艘這種水下微型艦艇一百億美元搞定,中共的幾十艘052,幾艘航母,幾百艘其它艦艇,幾乎就是狼群口中的肥羊。

台灣作為防守方,具有的一種不對稱地位,就是可以把這些智能化電動微型潛艦提前預置於適當位置,長期駐守,定期自動更換,戰時激活。

攻擊方的有人艦船無法做到這一點。無人艦船隻可用於火力攻擊,那時就是比拼雙方這種艦船的性能。

台灣的晶片製造和海量生產優勢的不對稱

台灣有着世界上最強的晶片製造能力,台積電生產的晶片與中共有着代際優勢。鴻海等公司可以最可靠的質量管理、最低的價格海量組織生產。再加上美國的軟體開發能力,在形成智能化無人兵器開發和量產方面,與中共相比,有着巨大的不對稱。通用戰爭場景的智能無人戰爭平台的開發可能現在還不成熟,但是對於現在台海這種特點場景的智能戰爭平台,應當是可以迅速實現的。

俄烏戰爭中這種形態之所以沒有佔據上風,是因為現在世界上還沒有形成海量無人兵器的生產。試想一下,當俄軍擺下二戰時的地雷、坑道形式的縱深防禦體系時,烏克蘭能夠派出一萬無人機,一萬無人掃雷機械人,10萬個戰鬥機械人,用不了一個星期,就可以把這種地面固定的防禦陣地清理乾淨。

武器系統切換的不對稱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人類的武器系統經過了冷兵器、熱兵器、大規模機械兵器、信息化和智能化兵器幾個階段。每一個後續階段的武器系統都實現了對前一個階段的降維打擊。

一戰熱兵器對冷兵器形成了降維打擊,二戰機械化+熱兵器對熱兵器形成了降維打擊,美國對伊拉克戰爭中,信息化+機械化+熱兵器對機械化+熱兵器形成了降維打擊,俄烏戰爭已經預示,無人智能化+信息化+機械化+熱兵器將對信息化+機械化+熱兵器形成降維打擊。

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還是以機械化+熱兵器為基點,輔以信息化,形成的機械化+熱兵器精確投放為的武器系統,已經對伊拉克的機械化+熱兵器形成了降維打擊。俄烏戰爭預示着一種以信息化為基點,輔以機械化+熱兵器的新主戰武器系統。

在這些武器系統代際切換中,是否擁有新的武器系統並不是能夠實現武力升級的最關鍵因素,戰爭組織和人員的思維習慣往往起着更關鍵的因素,存在一種非常明顯的路徑鎖定。國家決策者們掌握的是現有系統知識,軍事體系中人員掌握的也是現有戰爭知識,現有武備工業、整個社會與現有軍事裝備的密切關係,決定了切換整個武器系統的難度。往往現有軍事體系越完備、越發達,切換起來就越困難。很多情況,都是原本弱勢的一方,在原有軍事裝備無法取勝的情況下,率先採取新的系統。

中共方面已經啟動了傳統軍事武器的研發和大批量生產,現在想要停下來,基本不可能。台灣現在傳統軍備的弱勢,將迫使台灣不得不採取新的武備系統。

台海戰局中,上述九種不對稱,就成了決定台海戰爭走向的基本因素,台灣適當利用這九種不對稱,將使台灣在防禦入侵戰中佔據優勢。

很大概率,台軍不僅遲滯了中共的攻擊,還會逐步取得戰爭主動,在大量消耗掉中共攻擊資源後,武器技術也越來越成熟,運用越來越熟練,甚至把防禦殼推進到中國大陸,並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台灣智能防禦武器系統構想——網絡化電磁炮和激光武器矩陣防禦殼

配備網絡化探測、識別、信息處理的攻擊系統,提供足夠的系統可靠性和防攻擊承受能力。在這個網絡化系統中:

1200部激光炮以上環島一周,可在2分鐘內投入戰鬥,負責10公里範圍的防禦。

1200部以上的電磁炮分佈在島內的適當位置,負責兩百公里範圍的防禦。電磁炮可以投射數公斤重量的無人偵察機、無人攻擊機和常規炮彈。數分鐘內,在台灣島佈置一個周圍厚度為1~2百公里,高度20公里的矩陣型防禦殼。殼體由適當密度的各類無人機構成,無人機之間有數據鏈聯通。台灣的晶片工業賦予這種數據鏈以世界最強的信息處理能力。當任何攻擊物進入這個殼體外層後,即刻被偵察無人機的視覺和微型雷達鎖定、追蹤,然後引導防禦殼縱深的攻擊機、制導炮彈或岸基激光武器予以擊毀。

中共現在正在批量生產殲20隱形戰機。但是這種隱形能力對於可見光、米波和毫米波等一些波段來說,並不存在。因此在這種矩陣式探測、識別和防禦殼面前,就是一些昂貴的靶機。

設想一下,當共軍派出三千艘艦船、三千架飛機、一萬枚火箭彈攻擊台灣的時候,在每一艘艦艇周圍都出現了30艘高速靜音電動微型潛艦,攜帶者500公斤的戰鬥部,以時速50海里的速度沖向這艘艦艇。每一架飛機周圍都出現了可承受20g機動能力的高速武裝無人飛機沖向這架飛機,每一枚火箭彈都被跟蹤,由防禦殼中的微型攻擊彈體或激光炮逐個擊毀。整個戰爭大概一小時就結束了。

俄烏戰爭展示了新一代武器系統的雛形。可以推想,這種由海量微小型遙控或智能自主的無人機械+電磁投射機械+熱兵器或能量兵器所構成的武器系統,在台海防禦戰中,完全可以替代傳統的飛機、坦克、大炮、航母、潛艦等構成的武器系統,主導台海防禦戰。

按照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數年內應當可以開發和佈置這種台海特定戰爭場景的武器系統。

戰爭進程推演

1.戰爭準備。中共方面現在已經進入戰爭準備狀態。正在「下餃子」一樣量產海軍艦艇,隱形等高性能飛機已經開始量產,火箭能力也在倍增,可覆蓋全台灣的廉價火箭武器也已批量生產。再加上美國通過阿富汗潰退中,通過塔利班贈送給中共的大批高性能武器,反向工程估計已經取得重大進展,還有林林總總通過各種渠道的餵料,可以說,中共以機械+熱兵器形態的武備已經全面展開,不可逆轉。

台灣的武備在經過一階段的彷徨、猶豫之後,開始進入全面的戰爭動員和準備階段。在中共龐大的核武和常規軍備面前,開始接受美國提出的不對稱戰概念,積極建立相應的軍備。如同俄烏戰爭一樣,如果台灣沒有表現出保衛自己的非凡戰鬥意志,可以講,美國的保護會非常有限。俄烏戰爭給了台灣足夠的信心,建立起自己的非對稱防禦能力。

2023年底,台灣仿照美軍的做法,宣佈建立獨立的不對稱作戰部隊。

台灣不對稱部隊的軍備採購開始刺激台灣的非對稱軍事工業研發和生產能力。2026年,台灣生產的各種不對稱武器開始批量裝備部隊。

2.戰爭的初期。2023~2026年,經過心理戰、電子戰、封鎖戰等等一系列的較量之後,中共方面發現無法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開始進入直接武力攻擊階段。

台灣迅速動員30萬預備役軍人,組成50萬兵力的防禦力量。中共攻擊方,全國動員100萬預備役,組建300萬兵力的戰時軍事力量,在福建沿海陳兵百萬。

但是100萬人的陸、海、空、信息和核威懾聯合登陸作戰,即使不考慮腐敗治軍的後遺症,中共方面也從來沒有具備這樣的戰爭能力和磨練,因此中共方面實施封鎖和局部火箭攻擊。

台灣的最大弱點就是孤立的島嶼。中共寄希望於持續的海空封鎖,造成台灣經濟崩潰,再針對台灣的民主體制,輔以信息戰和心理戰,逐步消磨台灣軍民的鬥志,扶植自己的代理人上台,同時磨合軍隊,準備後續的人員侵入式的攻擊。

台灣方面,在這種戰爭壓制之下,激發鬥志,形成共識,迅速形成正確的戰爭策略。開始利用自己的晶片製造能力、海量生產組織能力,迅速形成海量無人海空無人機武器系統生產能力,並在實戰中迅速形成戰力。

3.戰爭的相持階段。隨着台灣戰爭意志和新一代戰爭能力的形成,中共方面發現無法通過封鎖壓垮台灣,此時武器儲備也已經到了極限,因此發動了幾次對台灣以火箭為主的火力攻擊,台灣啟動防禦殼予以抗衡。第一次尚有少量漏網的爆炸物抵達台灣島,隨後所有的攻擊武器全被擊毀。

幾經較量,中共方面發現自身全力投入的舊一代戰爭武備無法取勝,因此也開始把重心轉移到新的武備中。

海空無人機武器系統的作戰能力最終會表現在人工智能集群作戰能力上。數萬架海空無人機和陸地機械人協同作戰、協同攻擊,開始比拼計算能力和承載這種計算能力的晶片和軟件開發能力。

戰爭逐步從傳統的熱兵器攻擊,轉換成計算能力和製造能力的比拼。雙方源源不斷地生產出海量的機械人武器,台灣海峽,成為這種海空無人機的較量戰場。

台灣的晶片能力在美國軟件能力的加持下,逐漸把算力優勢轉換成戰略優勢。

4.戰爭的後期和結束。台灣在逐漸形成戰略優勢之後,智能防禦矩陣逐步向大陸推移。台灣完全控制了台灣海峽,中共無力進攻,台灣保衛戰結束。

附:海台局勢的基本面分析

中共在1949年把國民政府驅逐至台灣之後,一個始終不變的方針是「解放台灣」,並且從未放棄過「武力解放台灣」。背後諸多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無庸贅述,這裏只提一點一般並未注意到的理由:中共需要在上海和江浙等至始至終反感中共的地區駐紮足夠的軍隊,因此「解放台灣」就成為在在江浙一帶駐軍的最好理由。

中共「解放台灣」有三個基本途徑:1.台灣現政權同意解除武裝和交出政權,或不解除武裝而交出政權;2.台灣現政權人員和武裝力量被核武器物理清除,中共派人佔領台灣並建立政權;3.台灣武裝力量被常規武力清除,台灣被中共武力佔領,前政權被解散和鎮壓,建立中共政權。

第一種屬於中共提出的一國兩制,但是這個方案已經被香港一國兩制的失敗所證偽,所以台灣當局和平交出政權的可能性當前已經不存在。

中共可能會直接使用第二種途徑,或在第三種途徑失利的情況下,使用第二種途徑。中共放風留島不留人,犧牲東南沿海也要接管台灣,就是在測試第二種途徑。中共對火箭軍頭的持續清洗,應當也是針對這種局面,清洗不同意見的軍頭,為這種方式的實施做準備。

美國公佈中共火箭軍所有軍力分佈的情況下,顯然是對這種情況的威懾,也就是說,如果中共採取這種方式,美國會決然阻止。當然核武器的使用還存在核污染、整個國際社會的反對等等一些阻力,綜合來看,直接實施第二種途徑可能性不大。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03/197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