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貓頭鷹為什麼被認為是不祥之鳥?真實的貓頭鷹究竟是怎樣的?

提到不祥之鳥,有兩種鳥會立即跳到我們腦海中:烏鴉貓頭鷹,烏鴉被稱為不祥之鳥的主要原因與它全身黑色的羽毛以及食腐的習性有關。

但是貓頭鷹不同,它既沒有全身黑色的羽毛又不吃腐肉,那麼它究竟是什麼原因被認為是不祥之鳥的呢?真實的貓頭鷹又是怎樣的呢?帶着這兩個疑問,我們開始今天的科普-貓頭鷹。

「不祥之鳥」貓頭鷹

貓頭鷹是鴞形目下所有鳥類的統稱,它們都有着一個圓圓的頭、兩個較大的眼睛,看起來跟貓的頭部有些相似,故此得名。

目前已知的貓頭鷹多大249種,其中我國有32種,不同的貓頭鷹體型差異較大,比如最大的貓頭鹰鵰鴞,它的體長可達90厘米,而最小的貓頭鷹姬鴞平均體長僅有13厘米,跟我們常見的麻雀差不多大。

在我國貓頭鷹不祥之鳥的說法從古代就有了,而它之所以有了這個帶有歧視性的稱呼,其實是源於古人對貓頭鷹的不了解,從而產生的誤解,下面我們從四個方面來說一下被誤解的貓頭鷹:

第一:習性。在眾多的貓頭鷹中,大多數的成員都是晝伏夜出的鳥類,它們通常在人休息之後才出來悄悄的覓食,而晚上活動的動物,本身就容易被人誤解,比如蝙蝠,也是在夜晚飛行,所以,它在人們眼中也不是什麼「好鳥」。

而且貓頭鷹這張臉在白天看起來比較有意思,但是在晚上看來就有些恐怖了。但其實,動物的習性是在漫長的演化中形成的,貓頭鷹這種晚上活動的習性一方面是可以躲開白天活動的猛禽、食肉動物,一方面是晚上是它們獵物主要的活動時間。

第二:吐球。記得小時候聽奶奶講故事就多次提到貓頭鷹,在一些老人口中,貓頭鷹成了一種會「修煉」的鳥,它們會在臨死前從嘴裏吐出一個球狀物,這就是它修煉的「精華」。

而這個行為確實是真的,但貓頭鷹吐球並不是在臨死前,而是它的一個正常操作,因為貓頭鷹作為一種鳥類,它們是沒有牙齒的,吃獵物也是連皮帶肉帶骨頭一起吞下的,而骨頭和皮毛是比較難以消化的部分,所以,在進食一段時間後,貓頭鷹會將胃中難以消化的獵物皮毛和骨頭混合到一塊從嘴裏吐出來。

第三:貓頭鷹笑會死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麼一句老話「不怕貓頭鷹叫,就怕貓頭鷹笑」,聽老人說,只要聽到貓頭鷹笑就代表着近期附近會有老人去世,所以老人最怕聽到貓頭鷹笑,而它笑的原因是聞到了將死之人的氣味,貓頭鷹又吃腐肉,所以高興的笑了。

但其實這也是人們對貓頭鷹的誤解,首先鳥類的嗅覺雖然也很發達,但是不至於聞到不可能存在的氣味,因為人在死亡之前,機體是不會發生質的變化的,更沒有什麼「將死之人」的氣味這個說法。

貓頭鷹確實會發出類似於笑的聲音,這種聲音不同於我們常聽到的貓頭鷹叫聲,在漆黑的深夜這種聲音確實讓人有些毛骨悚然,但其實,我們上面也說過了,在我國生活着32種貓頭鷹,這些貓頭鷹的叫聲各有特點。

由於筆者小時候在農村不止一次的聽到過貓頭鷹所謂的「笑聲」,所以記憶比較深刻,順着這份記憶,筆者去聽了超過50種貓頭鷹正常的叫聲,終於找到了發出「笑聲」的「罪魁禍首」,它就是鬼鴞(Aegolius funereus)

鬼鴞是歐亞大陸上常見的貓頭鷹之一,它在中國大江南北也有分佈,只是在除了冬季以外的其他季節,它們主要集中在我國的西北和東北地區,到了冬季它們會向低海拔的地區遷徙,從而來到平原地區。大家聽過貓頭鷹「笑聲」的可以回憶一下,是不是這種笑聲幾乎在冬天才能聽到。

由於它的叫聲比較奇怪,所以人就把它與死亡聯繫到一起了,至於聯繫也簡單,鬼鴞在附近叫100次,只要有一次出現老人病故或者去世,人就會認為是貓頭鷹叫走了人的「魂」,它是不祥之鳥。

因此,貓頭鷹是因為外觀、習性、叫聲以及一些我們看起來奇怪的行為(比如吐毛球)被對貓頭鷹這些行為不了解的人們以訛傳訛的結果。

真實的貓頭鷹

貓頭鷹其實沒有那麼多的神秘色彩,它就是單純的一類晝伏夜出的鳥類而已,為了適應夜晚的生活,貓頭鷹演化出了一對大大的圓眼睛,而且它眼睛的瞳孔很大,有利於更好的利用光線,再加上它們視網膜上的視覺細胞幾乎都變成了可以感光的視杆細胞,這讓它們有了在漆黑的夜裏依然能看清周圍環境的能力。

而且為了站在樹上能夠更好的觀察周圍的環境,貓頭鷹還演化出了一種能力,那就是頭部幾乎能轉一圈(270°),這種能力的演化其實與貓頭鷹兩隻眼睛在一個平面上而且都向前有關,這種獵食者的眼睛結構可以讓動物更好的鎖定獵物,但缺點就是觀察的範圍太小了,我們看一下食草動物的眼睛就明白了。

而這種靈活轉動頭部的能力可以讓貓頭鷹在原地就擁有幾乎全局視角。

其次,大多數的貓頭鷹主要的獵物是老鼠,一隻成年的貓頭鷹一年就能吃掉平均1000多隻老鼠,按照一隻老鼠一年可以吃掉約9公斤的糧食算,一隻貓頭鷹一年就能幫助人保護至少9噸糧食,而且這還沒有算老鼠一年可以多次繁殖後代的危害。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背包旅行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15/1965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