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日,有人在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食堂進食時,無意中從菜品里發掘出一團奇特的生物樣本。
由於保存得相對完好,從其形態特徵來看,應該是屬於齧齒目-鼠科-小鼠屬哺乳動物-小家鼠的頭部。
人們雖然好奇為什麼這種現代動物的樣本會以一種不合常理的方式出現它本不應該出現的位置,但小家鼠畢竟太過常見,並未在生物學界引起太多的重視。
主流觀點認為,就像生命史上的諸多意外一樣,這也只是一個小小的意外。
不過這一觀點很快就遭到了眾多生物學愛好者的質疑,他們覺得在菜品中發現小家鼠樣本就像是在KT線以上發現恐龍化石一樣不同尋常,其中肯定隱藏着人類未知的生命謎題。
著名生物學家江協學教授也持此觀點,作為此次研究小組的領頭人,他在經過一番仔細鑑定後做出了一個超乎尋常的論斷——該樣本並非鼠頭,而是屬於雁形目-鴨科-河鴨屬禽類的脖頸部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鴨脖。
這一論斷震動了整個生物學界,畢竟無論是從生物學分類、形態特徵、環境分佈、社會種群、生活習性等等方面來看,這兩種動物都有着天壤之別。
正所謂「超乎尋常的觀點需要超乎尋常的證據」,江教授很快便給出了他的解釋,雖然該生物樣本看起來確實像鼠頭,但經過反覆比對,確認其就是鴨脖,這種看法得到了當事人的同意。
至於為什麼這個鴨脖會具備小家鼠的特徵,他猜測可能是變異,也可能是雜交,具體原因還需要後續研究。
緊接着,該校心理學系主任小何通過研究也發現,人們之所以認為該樣本是鼠頭,多半是出於錯覺,「就跟看什麼都是人臉的『人臉幻想性錯覺一樣』,先心理錨定是老鼠,就越看越像,其實可能確實就是鴨脖。」
她還表示,謠言止於智者,不要「開局一張圖,啥啥都靠編。」
與此同時,另一家知名實驗室傳來了好消息,該實驗室的生物學家孤煙暮蟬通過樣本中的膠原纖維結締組織(筋膜)確認了這就是鴨脖。
很快,相關論文便發表在了《料學》雜誌上,經過同行評議之後,排除了變異的可能,主流學界普遍認為,雜交或許才是真正原因。
而一旦該猜測被證實,那麼生物學界也會如同20世紀初的物理學一樣,升起一朵揮之不去的烏雲。
然而,雖然有多位權威專家以及學術界站台,很多人卻依舊不認同這個觀點,於是在生物學圈子裏出現了兩個派別。
反對者認為,以江教授為首的生物學家在進行研究時,實驗設計不嚴謹,論證過程漏洞百出,極度缺乏科學精神,存在「指鼠為鴨」、學術腐敗的嫌疑。
支持者則認為,這個生物樣本很可能就是顛覆生殖隔離的重要證據,如果繼續深入研究不僅能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甚至可以推翻西方的進化論,徹底摧毀西方生物學,從而建立屬於咱們自己的生物學,真正掌握話語權,反對派不希望中國好,所以極力污衊抹黑,肯定是收了錢。
就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一張照片突然引爆網絡,原來是有人在野外拍到了活的「鼠-鴨雜交個體」,由於該物種除了頭部具有小家鼠特徵,其他部位都是河鴨,因此得名「鼠鴨」。
該照片得到了許多生物學家的轉發,他們紛紛表示這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不過令人失望的是,這張足以載入史冊的照片不久便被證實是用美圖秀兒偽造的,隨之而來的,是事態發展的急轉直下。
人們對該事件的巨大質疑終於驚動了相關部門,在經過一番獨立調查之後,最終確認,該樣本是鼠頭,而非鴨脖。
至於這場鬧劇,可能就是幾個生物學家急功近利的心態所導致的,一想到他們這麼多年為生物學所作出的貢獻,人們選擇了原諒。
他們依舊在生物學上貢獻着自己的力量,而這份執着自然也等來了回報。
就在前天,有人在華北理工大學食堂的菜品中又發掘出一個形似鼠頭的生物樣本。
這是第二次在食堂菜品中發掘出形似小家鼠的生物樣本了,第一次被生物學家們認定為鴨脖,而這一次則被認為是牛肉。
相似的位置,兩個同樣的生物樣本,看來這絕非偶然,有相關研究人員表示,或許一開始我們就走錯了方向,而這一次生物學界的大革命可能真的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