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他去世了 年入200億 不給子女留1分錢

10月7日,著名企業家、信譽樓創始人張洪瑞因病救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78歲。

提到張洪瑞的名字,很多人可能覺得陌生。

他是百貨界的傳奇人物,當年帶着十幾個農民進城,在縣城開了一家小賣場。

沒有任何經商經驗,卻硬生生將這家小賣場,打造成了一個橫跨津冀魯三地、年銷200多億的巨無霸百貨集團。

他似乎有着遠超那個時代的眼光。

他的很多措施,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有些「傻」,但放到40年後的今天,人們發現這些措施非常有效,並且毫不過時。

所以有人說,張洪瑞從未見過稻盛和夫(享譽全球的「日本經營之聖」),但兩者有着同樣的「利他哲學」,精於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如果說稻盛和夫的「利他」,是在實踐中摸爬滾打出來的經驗,那麼張洪瑞的「利他」,便源自於深刻在骨子裏的憨厚和坦誠,有着「大拙成巧」的智慧。

1946年,張洪瑞出生在河北黃驊(huá)的一個小村子裏。

他從小就很聰明,初中畢業考試,5門功課有4門都考了滿分,總分495分,是個妥妥的學霸。

然而,由於家庭貧困,他作為家中長子,只能被迫放棄學業,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擔。

他種過地,在煤場當過臨時工,還在食品廠殺過豬送過肉,干慣了髒活累活。

但不管幹什麼工作,他都很踏實、很用心。

後來,張洪瑞回村務農,因表現出色,當上了生產隊隊長。

生產隊隊長大小算個官兒,管着手底下幾十號人。

他從不蠻幹,當發現隊裏有人「磨洋工」時,他想出了個法子——生產責任制。

比如秋收割麥子,他會把麥田分成塊兒,每人負責一塊兒,誰先割完誰歇着。

大伙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沒人再偷奸耍滑,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當時那個大集體年代,這種做法無疑具有劃時代的「先進性」,他帶領的生產隊每次評比都拿第一,令其他隊又羨慕又嫉妒。

80年代末,張洪瑞所在的縣,計劃着在縣城籌建新興市場,鼓勵農民進城經商。

有人攛掇張洪瑞去開商店:「經商來錢快,比種地強多了!」

張洪瑞對經商一竅不通,便說:「無奸不商,我不會說謊騙人,怎麼經商呢?」

但架不住常有人在耳邊吹風兒,有人告訴他:

「社會上是有『無奸不商』的說法,但那說的是一些小商小販,靠缺斤短兩、摻假使壞賺錢。但大商不奸。越是大商人,越要守法經營,越要堅守經商之道。」

大商不奸,這四個字,讓張洪瑞如醍醐灌頂。

就這樣,1984年底,張洪瑞放下鋤頭,帶着15個農民,進城創辦了一家百貨商場,這就是「信譽樓」。

說是商場,其實面積總共也才280平米,還不及一個籃球場大。

誰會想到,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店,日後會成長為霸居一方的行業巨頭,締造200億的商界神話(電視劇)。

成立信譽樓之前,張洪瑞從來沒做過生意,也沒有讀過相關書籍。

他成功的秘訣,靠得就是商場名字裏的兩個字——信譽!

他始終牢記着「大商不奸」,把「講信譽、買賣不欺」作為經營的原則和準繩。

信譽樓成立不久,他便推出了「售貨信譽卡」,所有售出的商品,顧客都能「無理由退換貨」。

這比國家的「三包」政策整整早了9年。

過於超前的做法,讓公司里的其他成員難以理解,擔心會賠錢。

但張洪瑞說:「人心都是相互影響的。假如有顧客買了塊布覺得不合適,你不給她退,她損失的就是整塊布料;而對於我們來說,這塊布可以降價處理,比顧客的損失小得多。」

成員們了解了張洪瑞的想法,心裏對他非常敬佩。

有一次,信譽樓購進了一批甩脂機。

正值熱銷之際,張洪瑞從其他渠道得知,甩脂機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於是果斷停止銷售,並將已售出的產品全部召回。

這樣做的後果是,總值13萬元的商品,最後被拆成零件賣了廢品。

信譽樓因此險些倒閉,張洪瑞卻一點都不後悔,他說,自己賺不賺錢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安理得,不能害人。

還有一次,張洪瑞看到一名員工在櫃枱貼出促銷海報,上面寫着「毛線跳樓價,揮淚大甩賣」。

張洪瑞氣得一把扯了下來。

在他看來,這種促銷信息是在誤導消費者,是在利用消費者容易輕信、貪便宜的心理進行欺騙,信譽樓決不能賺這種昧心錢。

於是,他讓人在每張員工名片的背後,都印上一句話:

我利客無利,則客不存;

我利大客利小,則客不久;

客我利相當,則客可久存,我可久利!

除了為顧客着想,張洪瑞對待員工也非常有溫度。

其他商場利用假期搞促銷、瘋狂賣貨,信譽樓每年春節卻要關門歇業,讓全體員工帶薪休假7天。

就連中秋節元宵節等銷售黃金期,也要關門半天,給員工放假。

有人說張洪瑞真傻,有錢不賺,不像個做生意的。

張洪瑞說:「員工也有家人,也需要在闔家團圓的時候,陪陪父母和孩子。」

他是真的把員工當自己人來看待。

此外,張洪瑞還有嚴格的規定,嚴禁員工之間請客送禮、嚴禁上下級之間逢年過節相互走動,即使打電話拜年也不行。

這在人際關係複雜的今天,無疑是一股清流,大幅減輕了員工們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

他對合作夥伴也是如此。

他多次強調,我們與供應商是互利互惠關係,不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讓供應商受到損害。

有一年冬天,某品牌羽絨服滯銷,按合同約定,廠家要賠付信譽樓21萬的補償款。

但張洪瑞婉拒了,因為他知道,銷量沒有達到計劃,是由於暖冬所致,屬於「天災」,不應讓廠家承受全部損失。

不向供應商轉嫁風險、不收受回扣、不接受吃請、更不拖欠貨款,種種舉措,讓信譽樓與各個環節的合作夥伴,都保持着長久良好的合作關係。

這正是張洪瑞「利他哲學」的極致體現。

你可能會問,信譽樓「讓利」了那麼多,能賺到錢嗎?

說實話,他們一開始真沒賺到錢。

從1984到1990年,信譽樓成立的前6年,都沒能賺錢,賬面上的利潤為零。

可張洪瑞卻在員工大會上自豪地宣佈:

我們信譽樓成功了!

不少人私底下嘲笑他,明明白忙活6年,一分錢沒掙,怎麼叫成功呢?甚至揚言,不出兩年,信譽樓就會倒閉。

對此,張洪瑞解釋:

這6年,信譽樓雖然賬面上沒錢,但無論是員工還是消費者,抑或是合作夥伴,都已認可信譽樓是一個講信譽的品牌。我們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口碑,這些都是最寶貴的無形資產。

果然,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信譽樓獲得了快速的發展,銷售額逐年猛增,並且朝着周邊開疆擴土,開設了一系列的連鎖店。

它就像一隻有着源源不斷動力的輪*,一旦開始轉動,便越轉越快,勢不可擋。

截至2023年,信譽樓已擁有員工4萬多名,在全國擁有43家連鎖門店,躋身「中國商業零售百強企業」之列。

身為商界巨賈,張洪瑞卻始終過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他經歷過饑荒年代,有着老一輩甩不掉的勤儉節約的習慣,幾十年從未改變。

他沒有購置自己的房產,平日就住在辦公樓內的一個兩居室里。

這裏既是他的住處,也是他的辦公室,無論接待領導還是洽談業務,都在這裏。

客廳里陳設簡單:早已過時的長條布沙發,鐵皮做的簡易置物架,還有一口老輩人用的大水缸……

每當訪客走後,他會分揀客人留下的一次性杯子,如果客人沒用過,他就把水倒掉,留着自己用。

有人感慨他太節儉,他卻說:「我提倡享受生活,但反對資源浪費。」

作為信譽樓的創始人,張洪瑞很早之前就將自己的原始股份縮減到不足1%,其他的99%,分給了7000多名優秀員工。

他還不止一次地表示,他不會把錢留給子女,他的股權也不允許子女繼承和轉讓。他計劃着在自己退休後,用股權成立一個困難員工救助基金。

他說,子女有能耐自己掙錢,不能當富二代。

雖然生活「摳門兒」,但捐起款來,張洪瑞卻大方得很。

多年來,他累計捐款1000多萬元,這些錢被用在抗震救災、資助貧困學生、修整城市基建等方面。

當年,黃驊鎮組織轄區企業捐資助教,捐款1萬元者可以立碑。

張洪瑞不願出名,從一摞錢里抽出一張,捐了9999元。

他還曾在一次住院期間,慷慨拿出十幾萬元,資助同病室一位素不相識的貧困病友。

做這些事情,他從未想過回報。

2015年,張洪瑞無意間從路邊宣傳欄得知,自己竟在7年前榮登「中國好人榜」,這讓他非常驚訝。

有人問他:「當時沒通知你嗎?」

他說:「即使當時通知了,我也記不住,入不了心。」

張洪瑞沒有秘書,沒有司機,也沒有專車。

出門主要坐公交,或者搭三輪車。

一次搭三輪車時,車費提前講好3元。

路上車鏈子「咔嚓咔嚓」一直響,他問車夫為什麼不換一條,車夫說太貴了,一條鏈子要三四十塊,拉一天活兒也賺不到這麼多錢。

下車時,張洪瑞給了車夫43元。

他告訴車夫,把車鏈子換了吧,要是哪天半路斷了,耽誤事兒。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他始終在向社會回饋着善意。

如今,這位傳奇企業家,永遠離開了人世。

即使在臨終前,他也依然惦念着他人:不設賬房,不收禮金,喪事一切從簡,不給街坊四鄰添麻煩。

長存利他之心,是一種頂級修養。

而這種修養,在張洪瑞身上似乎與生俱來,始終與他骨子裏的敦厚和溫良融在一體。

正如他辦公室掛着的那幅字:

敬天,益人,悅己。

這是信譽樓成功的商道,也是張洪瑞恪守一生的信條。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最華人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10/1964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