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惜福,從少說這3件事開始!

《太上感應篇》中說:「福禍無門,唯人自召。」

福與禍,並不獨立存在。

在同一時空中,它們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彼此又可以轉換。

正所謂:言多必失,禍從口出。

一個惜福之人,懂得如何趨利避害。

能說的,慎說;不該說的,不說,尤其是以下3件事!

01

一不說:家底之厚

西晉石崇,「財」氣逼人,擁有無數罕見珍寶。

當朝國舅,喜歡與其鬥寶,卻總敗下風,心中憤恨不已。

有一次,國舅托皇后借了宮中至寶——三尺高的珊瑚樹,然後將石崇請到家中。

可石崇不屑地砸爛寶貝說:「到我家看看。」

國舅跟着前往,眼前的一幕讓他震驚不已:大小几十株珊瑚樹,有的甚至高達七尺。

臨走時,他帶走了兩株,三尺高的還給宮中,高於三尺的,據為己有。

可這國舅,不僅沒有感激,反而向皇上告黑狀:「石崇富可敵國,若不除,必有禍患。」

不僅國舅一個人看石崇「炫富」不順眼,很多人都看他不爽。

歷史上,石崇因為家財被人算計,成了階下囚,被斬首示眾,一代富豪,就此煙消雲散。

《增廣賢文》中說:「財不露白。」

家底,不可輕易示人,這是經驗,更是教訓。

旅行途中,不可亮出隨身的財物:

那閃着金光的首飾,那賬戶里一串串的數字,都可能被歹人惦記;

人來人往,切勿炫耀自身的家底:

那一處處不動產,那一項項投資,都會被有心人覬覦算計。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成熟並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人性,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一方面,我們要順着人性做事:害人之心不可有;

另一方面,我們更要逆着人性做人:防人之心不可無。

正所謂: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一個會惜福的人,總能「光而不耀」地不炫家底,不耀厚財,從而活得愜意、活得長久。

02

二不說:當年之勇

三國的許攸,頗有謀略。

他在官渡之戰、破鄴城、占冀州上,都曾立下汗馬功勞。

漸漸地,他飄了。

一次,曹操正帶領眾將進入冀州城門。

許攸快馬追上,大聲喊道:「阿瞞(曹操小名),沒有我,你能進入此門嗎?」

曹操氣極,卻不好發作、強顏歡笑。

還有一次,曹操手下一名武將在城內巡遊。

許攸攔住對方,傲慢地說:「沒有我,你們能進冀州城嗎?」

武將是個粗人,一聽火冒三丈,直接開罵;而許攸,也氣得出言侮辱。

結果,許攸激怒了武將,直接被當場殺死,一代謀臣,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台。

民諺有云:「好漢不提當年勇。」

一個有才能的人,在特定場合時,可以偶爾顯露自己的鋒芒,卻不可過分張揚。

生活中,有人習慣性地提及過去的輝煌,甚至添油加醋。

對此,有智慧的人,往往會冷眼旁觀,笑而不語;

而一些善妒者,卻會由羨生恨,或暗中使壞,或公開對峙。

古人常說:「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萬物為參照,可洞觀一己之不足。」

天地不言,人們卻看得見它們的高與廣。

人,亦應如此。

可以高調做事,卻要低調做人。

越是有功勞時,越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越是到過高處,越要懂得低頭做人。

正所謂:言為心聲。

一個會惜福的人,始終能夠守口如瓶、胸有丘壑地認清自己,趨福避禍。

03

三不說:心中之屈

戰國時的張儀,家庭貧寒,卻素有抱負。

學成歸來後,他渴望進入仕途,可魏國國君並不賞識他。

於是,他毅然開始周遊列國。

在楚國時,他曾參加楚相的宴會,可席間,楚相的和氏璧不見了。

門客認為,一定是貧窮的張儀所為。

楚相不分青紅皂白,毒打張儀幾百鞭子,可張儀拒不承認,只得放人。

當張儀爬回家時,妻子又心疼又生氣,他卻只說:「舌頭還在就行。」

後來,張儀隻身遠赴秦國。

他靠三寸不爛之舌贏得了國相之位,通過「連橫」,為秦國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

晚年時,他又回到了家鄉魏國為相,壽終正寢。

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你覺得累,但沒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

你覺得苦,但沒有一個成年人,是不曾受過委屈的。

心中委屈時,可以做什麼?

網上曾看過一句話:不要試圖訴苦,因為絕大部分人都不關心,剩下的一小部分人聽了很高興。

聽着像是笑話,卻是滿滿的苦澀現實。

正所謂: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被日子壓垮時,不如躺地上,歇會再走;

被生活絆倒時,自己站起來,蹣跚而行。

一個懂得惜福之人,不妄言、不亂語,而是咽下委屈、扛下所有。

既如此,自能穿過暴風雨,擺渡自己的人生。

04

古語有云:「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

真正懂得惜福的人,都不會輕易「說三道四」。

不說家底之厚,長保平安;

不說當年之勇,繼續前行;

不說心中之屈,自己撐傘。

正所謂: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說到底,一個人的福報,藏在自己的言行上,藏在自己的選擇里、藏在自己的奮鬥中!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書報文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10/195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