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名家專欄:公共財政的道德缺陷

作者:

示意圖,圖為華盛頓特區財政部大樓。

大紀元專欄作家Mark Hendrickson撰文/唐雲舒編譯

公共財政,即政府獲取資金用以支付開銷的方式,從道德層面上來講是有問題的。政府的開銷越多,其道德上犯錯的可能性越大。

我幾個星期前寫的文章就曾提到,在美國歷史上的頭60年裏,聯邦政府極盡節省之能事,把開銷維持在了最低的水平,並且只履行《憲法》序言裏闡述的不偏不倚、惠及所有美國人的六項職能,完全不涉及特殊利益開支。當其職能最終擴張、超出那六項規定後,聯邦政府就走上了一條滑溜溜、違反道德原則的下坡路,從而導致美國現如今積攢了32萬億美元、讓人無法理解的巨額債務。

在民主制度下,政治人物必然會尋求擴大其職權,控制政府財政就是他們達到目的手段。從歷史上來看,民主制度下的政府都是在不停地花呀花,直到國家破產、社會腐化、政權崩塌。[請參考(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的經典著作《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開國元勛們厭惡民主制度、努力給我們建立一個憲政民主共和制度,通過限制政府職權範圍也就是開支,來保護個人的權利。

在19世紀前半葉,「山姆大叔」權力擴張的速度很緩慢。但在內戰期間以及19世紀晚期所謂的「鍍金時代」(Gilded Age),政府擴張的速度就加快了。不幸的是,「進步派」知識分子和專門揭發人家醜聞的作家通過妖魔化私人部門所謂的「強盜大亨」(robber barons)來創作方便他們利用的「神話」,從而分散了人們對真正的危險——不斷增長的政府開支的關注。

有些書對歷史有着較為精確的解讀,例如歷史學家柏頓‧弗爾森(Burt Folsom)深具啟發性的著作《強盜大亨的迷思》(The Myth of the Robber Barons)。一般來說,被「進步派」人士稱為「強盜大亨」的巨富企業家是通過打敗其它(常常是獲得「山姆大叔」補貼的)競爭對手而贏得商業成功和巨大財富的。

在「鍍金時代」,政府擴張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建立「裙帶關係」,即政治人物慷聯邦之慨,讓自己青睞的企業受惠。當時國會中為企業提供補貼的人通常在政治上缺乏競爭力,其所支持的企業家也好不到哪裏去,他們擅於向國會要補貼,卻不擅於以有競爭力的價格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產品或服務。

這種譴責成功企業家而不譴責聯邦財政支持的失敗者的不公正做法,從詹姆斯‧希爾(James J. Hill)旗下大北方鐵路公司(Great Northern Railroad)的遭遇中可見一斑。儘管當時的四家跨洲鐵路營運商中,大北方公司是唯一沒有破產且唯一沒有接受政府補貼從而增加納稅人負擔的企業,希爾卻因獲得巨額財富而遭到公開斥責。希爾和其他被歪曲為「強盜大亨」的企業家一樣,是真正為美國人帶來繁榮並致富的人。真正的惡棍是那些政治人物和與他們有裙帶關係的人,他們是消耗美國財富的「吸血鬼」。

進入20世紀,華盛頓的政治人物做出普及補貼的致命決定。聯邦政府補貼特殊利益企業的做法確實不公平,但以錯糾錯的方式也不可取,政府正確的行動應該是停止對企業的補貼。恰恰相反,政治界決定慷慨到底,向全社會的人——不管是勞工階層、窮人、老人、病人還是需要(或者想要)獲得教育、食品、住房的人——提供聯邦補貼。

在20世紀的100年裏,政府進行財富再分配,將一部分公民的錢轉移到另一部分公民手中,這成了華盛頓的標準運作程序。1913年通過的《憲法》第16修正案納入馬克思主義式的累進所得稅制,為這一做法奠定了基礎。

此舉傳遞出「進步派」人士的意圖,即把聯邦政府從一個不偏不倚、以同樣的熱情保護所有美國人財產的「看守人」變成一個腐敗的利益交換者,說白了就是「你投我一票,我就讓你的鄰居做出犧牲、給你提供好處和補貼」。

他們炮製了一個名為「社會正義」的智力大騙局,目的是讓美國人相信,儘管你拿走鄰居的財產是犯罪,但在民主社會裏多數人投票支持那些把鄰居財產拿來給你的政客在道義上是正確的。

政客們發現,(讓人們)放棄「仁慈的撒瑪利亞人(Good Samaritan)」(路加福音10:25-37)故事中概述的美國基督教慈善傳統對自己是有好處的,於是用虛假的「慈善」取而代之;政客們用他人的錢去幫助窮人,並竭力向外界展示自己多麼富有同情心。他們應該讀一讀大衛‧克羅克特(Davy Crockett)的傳奇故事,題為「不是你的東西,你不能拿去施捨」(Not Yours to Give)。

通過不斷介入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領域來擴大聯邦政府的權力,必然會導致競選活動日益腐敗。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是1939年的總統大選,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競選連任。當時的經濟仍然和羅斯福的前任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時期一樣停滯不前,許多人都在考慮更換元首。但羅斯福巧妙地將數以百萬美元計、為各種「新政」項目撥出的款項轉移到了關鍵戰場州,使得許多選民因受益於這樣那樣的新政項目而把票投給了他。[伯特‧福爾瑟姆(Burt Folsom)的《羅斯福新政的謊言》(New Deal or Raw Deal)一書對此有更詳細的闡述。]在很大程度上,羅斯福是開創用稅款賄賂廣大選民這一腐敗做法的(首位)總統。當然,現在這種做法已經泛濫成災,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出台減免學生貸款的政策,就是赤裸裸地用納稅人的錢收買選票。

聯邦政府權力擴張的另一個重要里程碑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時任總統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對外向越南開戰,對內「向貧窮開戰」。這一「大炮加黃油」的公共財政政策窒息了美國經濟,使得其後的理查德‧尼克遜(Richard Nixon)、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和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等幾任總統時期,美國經濟都處於高失業、高通脹狀況。

如果政府是通過從資本市場舉債來發動昂貴戰爭的私人公司,私人貸款機構早就會拒絕進一步給其提供貸款了,從而不會讓聯邦債務竄升到這麼高的水平。但是「山姆大叔」不受私人組織的嚴格規定限制。華盛頓可以宣稱政府的信用「完全可靠」,這等於是說,「不用擔心,我們會向未來的納稅人收稅」(這些未來的納稅人中許多人還不能投票,也享受不到我們發放的這些福利)。因此,我們的公共財政政策涉及另一種不道德的做法:無代表納稅(即政府強行納稅、不給民眾政策發言權)。

「山姆大叔」還有一種方法,讓其能夠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繼續花錢,那就是建立中央銀行並發行法幣。無論「山姆大叔」需要揮霍多少貨幣,美聯儲都可以創造出來。當然,學過《經濟學101》(Econ101)的人都知道,某種經濟品的供應量越多,每個單位的邊際價值就越小。這是個華麗的說法,實際上就是說中央銀行創造的貨幣必然會侵蝕並最終摧毀貨幣的交換價值。

就這樣,「山姆大叔」和美聯儲合謀,削弱了我們貨幣的購買力,也削弱了我們費勁兒積累起來的儲蓄的價值。實際上,美聯儲的既定政策是以每年2%的幅度讓我們的貨幣貶值,而當年成立美聯儲的初衷是為了保持美元的購買力。從道德層面來說,這是一種隱蔽的盜竊方式。

公共財政在道德層面上的缺陷,都是由一個根源造成的:即認為政府剝奪一部分人的財產分配給另一部分人是其正當功能的道德謬論。這是民主制度的致命缺陷,它說明了美國國債為什麼高達32萬億美元而且還在增長。

作者簡介:

馬克‧亨德里克森(Mark Hendrickson)是一位經濟學家,最近從格羅夫城市學院退休,目前仍在該校信仰與自由研究所擔任經濟與社會政策研究員。

原文:The Moral Defects of Public Finan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810/193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