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陳奎德 夏業良 :七十年輪迴:韓戰幽靈牽軸心

北京捲入韓戰,旗幟鮮明地與聯合國為敵,與西方國家為敵,自身嚴厲地「閉關鎖國」,同時也受到西方(對一個交戰敵國)的圍堵與封鎖。這個基本的孤懸態勢使中國被拋棄於二戰後世界現代化潮流之外,貧窮而專制,使中國人遭受了莫大的苦難。直至1972年才逐漸走出困局。 但歷史的慣性是強大的,中國在四十年後又重新跌入火坑了。 中國何時才能爬出火坑,浴火重生呢?

2023年7月22日,與會者在韓國首爾紀念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簽訂七十周年的集會中遊行。

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夏業良教授,經濟學家與政治評論家

今年7月27日是韓戰停戰協定簽訂七十周年紀念。1953年在板門店簽署停戰協定後,七十年來,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當年聯合國軍的敵手的北韓與中國,他們的後台蘇聯已經解體,不復存在了,社會主義陣營也沒有了。國際關係與當年已經是面目全非。但是,很奇妙的是,北韓金正恩這次七十周年紀念又邀請了當年中朝的後台——蘇聯的主要繼承國俄羅斯聯邦的國防部長紹伊古——他正在指揮俄烏戰爭,以及當年參戰國中國的人大副委員長李鴻忠去參加其紀念活動,並讓紹伊古參觀其高端武器如導彈、火箭等等。這是多年不見的情景了。真可以稱作七十年一輪迴。

一、軸心國聯手

七十年後再牽手?

7月27日,韓戰停戰協定簽訂70周年。70年後的平壤,金正恩迎來中國和俄羅斯的代表團。中國代表李鴻忠轉達了習近平給金正恩的信件;俄國則由防長紹伊古率團訪朝,並與金正恩一同參觀朝鮮的武器展。

當年對抗聯合國軍的三個國家的高官又聚在一起,這三國是中俄朝,而當年是中蘇朝。

今日平壤,七十年前情勢再現,但中俄已經易位。70年前是中共為進入蘇聯陣營而遞交斯大林的投名狀,揮師進入朝鮮;以幾十萬中國青年的鮮血挽救了在聯合國軍追擊下瀕臨滅亡的北韓侵略政權。毛澤東以蘇聯為後盾為其火中取栗,並獲斯大林認可。今日則是俄國興兵侵略烏克蘭,兵勢頹萎,焦頭爛額的普京以中國為後盾並求援於北京,甚至伸手向朝鮮索要武器彈藥。

一場普京算計錯誤欲罷不能的侵略戰爭,一個以民主聯盟為骨幹的全球多數國家圍堵俄中的世界態勢,擠壓得中俄朝三國在風雲多變、若即若離、貌合神離七十年之後,又聚合在一起。這是孤立於國際社會多年的朝鮮求之不得的歷史機會,它終於又與兩個核大國抱團取暖沆瀣一氣了。

七十周年一輪迴。

中俄朝 vs.美日韓

眾所周知,金正恩政權近些年來,試爆核武,狂射飛彈,綁架人質,胡作非為,無惡不作,受到國際社會制裁。前些年,由於其侵害到近鄰的安全和生態,甚至其多年的後台中共以及俄國都加入了聯合國制裁北韓的行列。然而在俄烏戰爭以及大疫情之後,形勢丕變,俄國遭受打擊及孤立,北京也遭西方圍堵,值此高強度的外部壓力下,莫斯科與北京被擠壓收縮,不得已而拉攏北韓,被孤立多年的北韓大喜過望,這個蕞爾小國居然向全球第二軍事強國俄羅斯提供武器援助。於是構成中俄朝新軸心,試圖對抗東北亞的美日韓同盟。

金正恩這次對俄國防長紹伊古的殷勤遠遠超過對中國的訪官李鴻忠。這種殷勤與早前朝俄關係之冷淡形成鮮明對比。因為早在蘇聯解體前,俄國防長就已不再定期訪問朝鮮了。而過去即使有中俄政要來訪,朝鮮通常都會避免展示其核武能力。但這次不同了,金正恩7月26日帶著紹伊古一行人參觀朝鮮的武器展。現場展示了朝鮮最大型的「火星-17」洲際彈道飛彈(ICBM),還有使用固態燃料的「火星-18」,有一些裝備是朝鮮過去未曾公開的,可能是新型的監控與攻擊無人機。難怪紹伊古也要屈尊高呼朝鮮軍力全球首位了。只是不知這種奉承話在中國的代表李鴻忠聽來是什麼滋味了。

藉助這一歷史機會,最近在外交部長驟然下台和火箭軍領導層被一鍋端的種種醜聞在國際社會發酵的內憂外患人心渙散的困境中,北京借70周年韓戰停戰協定簽署之機,高調派員去平壤慶祝「勝利」,大肆宣傳韓戰,以圖轉移視線,擺脫尷尬處境。同時企圖展示中朝俄三軸心國已經聯手來對抗東北亞的美日韓三國同盟了。

如所周知,半個月之後8月18日在美國華盛頓近郊的總統莊園戴維營,將舉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美國總統拜登與韓國總統尹錫悅的首腦會談。這是在廣島G7峰會不久三國首腦的再次會面,是首次在國際會議之外的場合單獨舉行三邊會談。包括針對推進核與導彈開發的朝鮮強化威懾力在內,會談將確認三國的聯盟與合作。東北亞兩方對陣的態勢已經十分明顯了。

二、中共捲入韓戰,勝還是敗?

2023年7月27日是《朝鮮停戰協定》簽署七十周年。聯合國在其網站上發佈文章,再次確認韓戰是因為韓國受到朝鮮軍隊的攻擊而爆發。而中國政府在其官媒上依然宣稱,加入朝鮮一方參戰的中國是為了保衛和平而戰,中國是獲勝的一方。

中共軍隊過去一直號稱在朝鮮半島與美軍打成了「平手」;如今又假稱「勝利」。什麼心理至此?

讓我們來看幾個基本事實:

韓戰過程

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隊越過38度線入侵韓國,韓戰爆發。

1950年6月25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82號決議,斷定北韓部隊對大韓民國施行武裝攻擊,構成對和平之破壞,要求立即停止敵對行動,「促請北韓當局即將軍隊撤至北緯三十八度」。

1950年6月2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3號決議:「鑒悉聯合國韓國問題委員會報告書所稱北韓當局既未停止敵對行動,且未將其軍隊撤至北緯三十八度,是以極需採取緊急軍事措施,以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

韓戰一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立即發表「台灣中立化方針」的聲明,並派遣第七艦隊於6月28日進駐台灣海峽,協防台灣。從此,台海格局就固定了下來,七十年延續至今。

7月8日,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來自十八個國家的軍隊陸續到達朝鮮半島援助韓國。

9月15日,美軍7萬餘人在麥克阿瑟指揮下,在仁川港大規模登陸,朝鮮人民軍大部被切斷在朝鮮半島南部,損失嚴重,被南北夾擊。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河口、輯安等多處地點秘密渡過界河鴨綠江。1950年10月25日誌願軍對聯合國軍發起突襲。

聯合國大會在1951年2月1日通過第498號決議,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介入朝鮮是侵略行為,呼籲中華人民共和國停止對抗聯合國軍,退出朝鮮半島。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死亡。

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與朝中雙方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

贏與輸

整個韓戰期間,中共先後參戰人數總計約297萬,最高峰時145萬人;美軍最高峰時為32萬6,863人。中共軍隊的兵力是美軍的數倍,但戰力仍不如美軍。中共軍隊公開承認陣亡19萬7,653人,救治病傷員83萬8,417人,其中傷員38萬3,218人(估計是重傷員)。

大約3萬7,000名美國人在韓戰中喪生,超過9萬2,000人受傷,8,000人失蹤。韓國130萬人傷亡,其中41.5萬人死亡。其他聯合國部隊傷亡1萬6,500人,其中3,100人死亡。

美國公佈中共軍隊陣亡40+萬人,負傷48萬6,000人,被俘21,839人。大英百科全書公佈,中共軍隊陣亡或失蹤60萬人,負傷71萬6,000人。

前中共海軍中校姚誠表示,他曾看到過軍校的官方檔案,記錄中共軍隊陣亡39萬人(與美國公佈的數字很相近),受傷、失蹤人數過百萬。

中美最終傷亡比例至少7:1,韓戰算「平手」嗎?

戰俘問題

中國志願軍戰俘1萬4千2百多人前往台灣,另有7千人返回中國,12人去了印度。其中,返回中國的7千人的命運最為悲慘。

中共領導人尤其是毛澤東,他們對戰俘不願回國如此關注,更主要是把其看作是象徵性的、有關自己榮譽的問題。大部分戰俘不願回中國而去了台灣或其他國家,他們認為是對中國政權的羞辱。中共官方這麼多年不願提及這些戰俘的去向,主要是出於這一面子情結。

雙方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後。中共軍隊被朝鮮趕走;美軍卻常駐朝鮮半島。到底贏了還是輸了呢?

三、韓戰與中國政治極端化

得與失,對毛澤東,還是中國民眾?

倘若中國沒有出兵朝鮮介入那場戰爭,中國人將會換一種活法,一種很不同於這七十年來大家耳熟能詳那種基本生存方式,那些罄竹難書的苦難。即是說,韓戰對中國,甚至對二十世紀後半葉東亞的基本格局,其影響都是巨大的。

誠然,韓戰對毛澤東在國內利用戰時氣氛鞏固政權大開殺戒有所助益,但是也讓他失去了血染台灣的機會。這點也許是韓戰唯一具有正面意義的副產品,它導致中國政治試驗的「活眼」――台灣的誕生。人們當年恐怕完全未曾預料到,台灣——這個當今全球自由民主國家的典範及高科技重鎮——將成為中國未來變遷的示範和樣板。

但對中國大陸而言,悲劇在於,韓戰對毛時代中國大陸政治方向和總體氣氛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毛澤東建政後,為爭取蘇聯援助,為消除斯大林對他鬧獨立的擔心,一開始就宣佈他的外交是「一邊倒」,即倒向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唯克宮之意是瞻,視斯大林為共產國家龍頭老大。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仍可以設想,倘若沒有韓戰,沒有因韓戰而與美國、與聯合國所造成的交戰敵國關係,以毛澤東對蘇與斯大林的歷史積怨,以毛不甘雌服於人下的個性,再根據李志綏醫生回憶錄中所揭示的毛實際上對美國好感而對蘇聯討厭的私人情緒,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中共不會在建政後不久就走上鐵托式的道路,很快顯示自己的獨立性,並使自己在施政上減少一些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色彩。即是說,倘無韓戰,則中共在五十年代的外交不至如此僵化和親蘇,而可能賦有某種程度上的靈活性、獨立性與可選擇性。然而一旦開戰,這個「一邊倒」的政策就從此凝固下來,延續了20多年。從此中共也建立了一個斯大林式政權,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全方位模仿蘇聯,確立了黨國體制。

之後的事是眾所周知的:中國進入了毛澤東極端意識形態化的「快車道」:知識分子思想改造,批胡風,三反五反,肅反,反右運動,大躍進,人民公社,大鍋飯導致的大饑荒,反右傾,反修防修反擊帝修反的大論戰,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直至其意識形態的邏輯頂點――史無前例的反文明的文化大革命。從此,中國在封鎖起來的籠子裏瘋狂旋轉,失去了進入國際主流秩序的歷史機會。

韓戰,正是這種政治極端化的催化劑和凝固丸,是20世紀中國災難的淵藪。

東亞的崛起

而韓戰後東亞的經濟與政治變遷,卻與中國大陸形成鮮明對比。東亞的其它國家與地區:朝鮮以三八線南北劃界,台海由第七艦隊隔開大陸與台灣,以台灣海峽東西劃界,在韓戰固定下來的地緣政治格局下,東亞達成了某種相對穩定的脆弱平衡,於是,這些非共產國家可以專注力量於內部發展,開始致力於自己國內的經濟與政治現代化起步,結果終於導致這一歷史時期內這些國家的經濟與政治起飛。

先是,日本的經濟與政治秩序在美國幫助下迅速走向軌道,發展迅猛,其後,又是亞洲「四小龍」――香港、台灣、南韓、新加坡的經濟起飛。隨後,中、蘇交惡,中美准結盟以制蘇。毛去世,北京在鄧小平主導下開放經濟。再後,中國發生天安門事件。「柏林圍牆」倒,東歐轉型、蘇聯解體。直至今天發生的,全球民主聯盟圍堵俄中朝的世界大勢。亞洲的「柏林圍牆」也開始出現裂縫了。

簡言之,北京捲入韓戰,旗幟鮮明地與聯合國為敵,與西方國家為敵,自身嚴厲地「閉關鎖國」,同時也受到西方(對一個交戰敵國)的圍堵與封鎖。這個基本的孤懸態勢使中國被拋棄於二戰後世界現代化潮流之外,貧窮而專制,使中國人遭受了莫大的苦難。直至1972年才逐漸走出困局。

但歷史的慣性是強大的,中國在四十年後又重新跌入火坑了。

中國何時才能爬出火坑,浴火重生呢?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中國透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805/193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