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1年開始,中國多個省份陸續傳出公務員減薪的消息,包括富裕省市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和上海等地。
公務員一向被稱為旱澇保收的「鐵飯碗」,一般佔地方財政總支出的10%左右,各地不等,作為中共國家機器的核心部分,被認為除非萬不得已,是不會動公務員的蛋糕的。
上次公務員降薪潮還是上世紀90年代,當時與國企下崗潮相伴生的是多個省份的公務員降薪、工資無法按時發放,當局的舉措是鼓勵公務員下海創業。
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的公務員降薪潮,幾乎波及中國所有省份,津貼、獎金取消或減少了,即使財政一向豐腴的沿海省份廣東、浙江、江蘇等經濟大省也未能倖免,反而受到的影響最大。
浙江一科級幹部對財新網稱:「經濟越發達的地方,降得越厲害。」
中國公務員薪酬由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各類補貼、獎金構成,基本工資按照崗位和職稱發放,差別不大。績效工資和補貼則與所在單位和當地財政關係密切,江浙滬和廣東等沿海省市,公務員每年的績效工資、各類補貼和獎金可以高達十幾萬元。因此,降薪受影響最大的也是沿海發達地區的公務員。
大陸媒體2021年12月報導,廣東省部分非珠江三角洲地區體制內只保障公務員基本工資發放,補貼緩發;早前在深圳落戶本科有1.5萬、碩士2.5萬的補貼,現在都取消。
最近社交媒體盛傳廣東省政府宣佈公務員集體降薪25%的消息,但官方並未公開回應。
在廣東某地機關工作的陳映對大紀元表示,之前每個月工資1.9萬,年終還有獎金12.8萬,每年收入加起來有35.8萬元。現在事實上已降了一半了,之前的年終獎12.8萬沒有了,還要倒扣過去三年所得稅,算下來,這一年已降了一半還不止。
「去年的一二月份兩個月一分錢沒發,說是報扣稅,就是把前一年的個人所得稅扣掉,兩個月扣了差不多四萬塊錢,然後年度考核十二萬八就少掉了。四萬加上十二萬八,就少了十個月工資。工資也從一萬九,降到一萬八。」陳映說。
「我們都很悲觀的,體制內相對來說優先保障都降了,企業也越來越差了,整個經濟崩潰狀態慢慢越來越嚴重。沒有人去公佈,也沒有人去解釋什麼原因。很多政府的實施的公共政策都是,我降了就降了,大家不要說話了,就是這樣無賴。」
對於廣東省政府公務員集體降薪25%的傳聞,陳映認為,「先放個風給你們反應,你們沒有反應就執行了。」
伴隨着中國就業市場的持續低迷,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選擇考研,或參加競爭日益激烈的公務員考試。圖為2019年2月12日,山東省滕州市舉行的一場招聘會。(STR/AFP)
廣東另一市的公務員鄭先生對大紀元表示,深圳那邊可能降薪20%多,廣州好像也是降20%。跟公務員朋友聊天,他說各處都在降。前年開始,教師行業好多都沒有年終獎、績效獎了。
「像廣州一個街道辦主任,工資的話可能就一萬多元左右,各項補貼加起來應該是兩萬多元左右。現在只有一萬多,好像補貼都沒了。」他說。
The China Project網站報導說,2022年9月,29歲的畢業生Alex Xu開始在深圳一所公立小學擔任英語老師,每月約1.1萬元人民幣,每年約12周的假期。
但Alex Xu只拿到前兩個月的承諾工資,到第三個月,她只拿到了1400元人民幣。校方解釋稱,這一缺口是由於一次性扣除社保費用所致。但她對這個解釋表示懷疑:「大家都在猜測政府沒錢了。」
深圳一所公立中學教師李猛在疫情期間被減薪三分之一,且沒有任何公開解釋。「我不會再推薦任何人去深圳當老師了。」他說,「房價太高,工資太低。」
受到影響的不只是沿海省份,內陸省份同樣不容樂觀。大陸中部某二線城市汪先生對大紀元表示,「他是正高職稱,一個月的收入大概在一萬三、一萬四左右。現在每個月大概九千到一萬,大概這個水平。不光是這個,我們還有年終獎,年終獎降幅比較大,降了大概30%吧。」
「就是按照我的職務啊,什麼亂七八糟的算的話,大概二十萬出頭,現在的話大概最多也就十二三萬,或者十三四萬。」他說。
降薪、公共服務降級成為社交媒體和街頭上的熱門話題,大連和武漢等城市的退休人員抗議政府削減他們的醫保,各地也有傳言當局的其它緊縮措施,例如配給天然氣和供暖服務以及削減公交車服務。
今年2月份,河南商丘公交公告稱,由於疫情衝擊、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調整等疊加原因,虧損嚴重、經營困難,公司暫停運營商丘市市區公交線路。
3月2日,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義龍新區停發了一千多名環衛工人的工資。結果環衛工人罷工,街上到處都是垃圾,瀰漫着惡臭。這種事實發生,反映了地方財政的巨大壓力。
端傳媒報導,自2021年年初開始,東部沿海一家三甲醫院醫生周婷婷,被醫院領導要求嚴格控制接收住院病人的數量。如果接收的病人過多,支出超出醫保承受能力,導致醫院無法從醫保中心拿到錢的話,差額部分將強行由醫生個人補足。
「這導致我們遇到一些即使本來需要住院的病人,也只能勸說他們去其它醫院,或者直接以沒有床位為由拒絕,否則我們就得倒貼錢給醫院。」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