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為何古人不吃貓肉? 李時珍早在《本草綱目》給出答案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明確記載,貓咪的肉質偏硬,咀嚼後只剩下酸澀的味道,讓人難以下咽,因此貓肉沒有被納入大眾的食譜中。(示意圖/達志影像)

許多人因為信仰,不吃特定肉類,像是回族不吃豬肉、佛教徒也會避開牛肉,然而除此之外,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游的,幾乎都成了餐桌上的佳肴,古人甚至喜歡吃狗肉、猴腦等野味,唯獨「貓肉」卻少有人提及,事實上,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就曾在《本草綱目》給出答案。

根據《搜狐網》報導,有關貓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詩經》、《禮記》等先秦文獻,最原始的貓咪品種就是狸花貓,而從歷史上著名的「狸貓換太子」故事中,可以看出,宋朝時貓咪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了。至於為何自古以來,吃狗肉的記載始終都能看到,唯獨貓肉的說法卻很少,背後原因主要有3點。

首先是貓肉在醫書記載,具有補氣、通經絡、散淤結等功效,雖然藥用效果不錯,但在古代一直都被視為邪惡的化身,認為貓會招陰,尤其是停放着屍體的棺槨,絕對不能讓貓靠近,否則棺槨中的屍體就會詐屍。台灣也有「死貓吊樹頭」的俗諺,這是因為人們普遍相信,若將貓屍埋在土壤里,經過雨水浸潤、陽光曝曬後,就會變成貓妖騷擾人類,才要吊在樹頭將其風乾。雖說各地風俗略有差異,但從貓咪通靈、招陰的角度來看,人們自然也會產生敬畏,不敢吃貓肉。

其次是許多人被貓咪的軟萌外型給擄獲,不僅把貓咪當作寵物豢養,還對其溺愛有佳,自然不忍心傷害它;而一般尋常人家又會考慮到貓咪抓老鼠有功,除非到了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否則也不會打貓肉的主意。

最後是有人曾嘗試吃貓肉,但不好吃,明代李時珍就在《本草綱目》裏明確記載,指出貓肉的肉質偏硬,咀嚼後只剩下酸澀的味道,讓人難以下咽,所以不適合作為食物。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中時新聞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30/193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