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12歲男孩隨江西母赴港後遭遺棄 評論憂引發負面效應和"雙非"赴港潮

資料圖片:2023年7月1日,香港,一名孩子搭乘天星小輪。美聯社圖片

一名江西女子因希望兒子接受更良好教育,攜12歲"雙非"兒子抵港後遺棄。事件引起中港兩地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網民批評家長狠心的同時,也引發中港社會資源爭奪等中港矛盾問題的討論。

評論表示,事件或反映中國的中產家庭對前景不安,把最重要"資產"向外轉移的心態,若當局處理不當,或引發負面示範效應等問題。

西安家長抗議中考不公包圍當地政府部門

傳西安初三家長前往市府抗議河南中考生回流

香港移民潮未止:去年流失2.7萬中小學生近年新高

一名在香港出生但父母均為中國居民的12歲"雙非"男孩,上周隨母親乘高鐵從江西到香港4天,其母在上周五(7月21日)稱男童身體不舒服,到香港廣華醫院登記求醫後,獨自離開,男童看醫生後對醫護人員表示被父母遺棄,揭發事件。

香港廣華醫院(維基百科)

多家港媒引用消息表示,姓陳的男孩在港出生後,被父母帶回中國生活,在香港沒有親人和朋友,又說,香港警方已找到男童在江西的母親,她承認把兒子遺棄,又說,希望兒子在香港接受良好教育。經協商後,她表示,願意來港接回兒子,但沒有表明時間。

香港特首李家超周日(7月23日)出訪新加坡前,在機場回應事件,表示父母有責任照顧子女,不應該遺棄孩子。

李家超:"發生這種事不僅讓人心裏不舒服,更是非常不應該,不可以容許這種事發生。特區政府和警方正在處理,向遺棄兒童是否有法律責任的方向調查,也希望男孩的父母會把遺棄的孩子領回去。"

事件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引起熱議,網民批評男孩父母不負責,又說,香港社會保障比中國好,其父母可能試用這種方式,想把兒子留給港府安排讀書和吃住;有網民不相信有父母會遺棄孩子,說報道是假消息,也有人說事件讓人無語,環境再艱艱,不應該遺棄自己的孩子。

評論:憂事件使"雙非"爭奪港資源倡愛國治港或鼓勵"雙非"赴港潮

根據香港法律,在港出生同時擁有中國國籍人士,不管父母來自何處,均能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這批子女被稱為"雙非"兒童,"雙非"問題曾加劇中港社會矛盾,雖然港府在2013年停止相關政策,但親北京和港府的媒體報道,"雙非"兒童數目已超過20萬。

香港民主派前議員許智峰表示,兒子是在"雙非"時代出生,他曾親身感受與"雙非"父母爭奪醫療資源的苦況,又說,這次遺棄事件,與當年香港社會對"雙非"問題的擔憂吻合。他表示,現在中港關係不對等,每以"愛國"為先、以"中"為尊,可能鼓勵一些人用不同手段佔用香港資源。

許智峰:"政治意識形態有很大的影響,親北京政黨和港府官員全在談香港要與中國融合,經濟、生活和文化均要以中國大陸優先,否則就是不愛國。這件事可能是"愛國者治港"的副產品,中國居民以為來港後,港府會優先處理他們的問題,不一定只限於"雙非"的一群,其他民眾可能也以為可以濫用香港的制度和社會福利資源。"

評論:"雙非"矛盾若處理不當或引發更多影響管治的後遺症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表示,"雙非"問題的背景複雜,涉及中港關係、《基本法》、社會責任和道德等元素,事件暫時可視為個別個案,但要留意可能因此事引發的後遺症。

劉銳紹:"現在還是單一的事情,暫時不會引起很大量遺棄兒童的事情出現。但是從觀感上,很多聯想會出現。如果處理得不好,香港人會覺得香港政府有沒有保護香港人的利益,還是傾向國內的利益。如果國內縱容這樣的事情的話,更引起香港人對現在的治港政策,會不會有更多的疑慮。"

評論:遺棄"雙非"兒事件或反映中產家庭強烈不安感轉移最重要"資產"

經濟學者司令表示,為孩子取得境外永居資格後,再把孩子帶回中國培養,是不少中國中產或以上家庭的慣用手法。他表示,能到香港產子的"雙非"家庭,以中產收入或以上為主,事件某程度上代表中國中產對前景的擔憂。

司令:"在中國,大部分人把後代當成最重要的資產,中國的中產階級這幫人絕對不傻,覺得現在的中國整個經濟萎靡,對中國政府已經失望透頂,對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他們下一代能拿到什麼已經絕望,所以加速把財產和把人都往外轉移,也是到了動用孩子在西方國家或香港的這種永久居留身份,作為避風港的時機,其實是中國社會無數矛盾臨界點爆發的其中的一個案例。"

司令表示,中國的父母比較信賴香港的社會福利制度和機制的同時,擔心事件通過微信群等傳播,會釋放更負面的示範效應。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24/193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