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第一槍打響?中共誓言「我必犯人」 但手中有好牌嗎

—美中科技戰若升級,中共誓言「我必犯人」,但手中好牌有限

資料照片-2022年3月25日,員工在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江蘇蔚藍公司的半導體晶片生產線上工作。

華盛頓—

針對美國可能會進一步收緊對中國的晶片出口禁令,中國星期三發出迄今為止最為明確和強硬的警告,稱中國將「我必犯人」。

「中國人民不會無動於衷,中國政府更不會坐視不管。」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在一次公開活動中說,「中國肯定會作出回應。」

美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大幅收緊了對中國的晶片出口,嚴格限制中國生產甚至購買高端晶片的能力。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在不久前的一篇報告中說,2022年有兩個日子將在地緣政治歷史中留下深刻的印記,一個是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那一天,第二個是10月7日,美國政府在那一天針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頒佈了一系列新的出口管制法規。「儘管大多數美國人可能對10月7日的政策及其意義知之甚少,但這個日期標誌着美中關係和國際政治的新時代的開始。」該中心人工智能和先進技術中心主任格雷戈里·艾倫(Gregory Allen)在報告中說。

「儘管10月7日的管制措施是以更新出口規則的低調形式實施,但本質上是為了根除中國整個先進技術生態系統。」紐約時報最近刊登的題為《「這是一種戰爭行為」:解碼美國對華晶片封鎖行動》的報道說。

而最近的一系列報道顯示,針對中國的一系列禁令甚至還可能會進一步升級。除了考慮進一步加強對人工智能晶片出口、雲計算服務出租等管制外,拜登政府正在最終確定一項行政命令,限制對某些行業的投資

中國駐美大使館在星期四在美國可能進一步加強管制之際發佈的一則消息中說,中國不希望陷入「以牙還牙」的惡性循環,不希望世界拉下「矽幕」,但謝鋒也在參加阿斯彭安全論壇時指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第一槍已打響?

在2020年初,一家瑞典電池生產商忽然發現他們的中國供應商不再向他們出售石墨。石墨是鋰電池製造不可或缺的礦物質,中國在相關產業鏈中佔有絕對主導地位,對某些產品市場的佔有率甚至為100%。

「中國停止向瑞典出口石墨,因為瑞典是歐洲最具競爭力的電池初創企業諾斯沃特Northvolt的所在地。」德國智庫「新責任基金會」(Stiftung Neue Verantwortung)科技與地緣戰略項目主任揚·彼得·克萊因漢斯(Jan-Peter Kleinhans)對美國之音說。

中國最近高調宣佈對半導體和國防工業至關重要的鎵和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但對石墨出口的限制措施至今也沒有正式宣佈。

「這種『悄悄』進行的強迫手段與對鎵和鍺出口許可證的官方公告形成鮮明對比。」克萊因漢斯說。

他表示,中國在與美國的科技戰中有幾個選項,「首先是原材料」。

中國最近宣佈的、即將從下個月開始對鎵和鍺的管制被普遍認為影響有限。美國「關鍵礦產研究所」專家們將這一措施形容為「紙老虎」。該研究所的共同主席傑克·利夫頓(Jack Lifton)說,各國都知道該怎麼提煉加工鎵和鍺,美國沒有這一工業是因為從中國購買更便宜,而如果中國一旦切斷出口,他完全有能力在六個月內就建起鍺生產線。

但在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在這個問題上的誤區是,雖然目前是沒有什麼大問題,但中國還主導着包括稀土在內的其他大量的關鍵礦產產業鏈,而中國一旦切斷更多的供應,就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

「這是向船頭先開一槍,兩國都是如此。」利夫頓說。「這是兩艘巨型戰艦虎視眈眈,相互對射,但並不擊中對方,而是向對方發出警告說,我們已嚴陣以待。」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在2021年,除稀土外,還有12種關鍵礦產的最大供應國是中國,另有10種礦產或是被中國壟斷、或是中國為這些礦產的最大生產國。

曾任美國一家礦業公司行政總裁的利夫頓說,中國幾十年來處心積慮在關鍵礦產方面佔據全球主導地位,在全球範圍內買斷原材料,然後在中國進行加工精煉。「如果你認為在六個月或一年內就會複製它,這是瘋狂的。」

雖然美國地質學家首先發現了近乎神奇的稀土元素、並開創了稀有金屬加工、精煉產業鏈,但同時擔任行業媒體Investorintel.com首席編輯利夫頓說,美國現在已經基本失去了整個行業鏈的專業人才基礎,美國數千所大學中目前僅有三所提供礦物經濟學課程。「去年美國只有200名畢業生,而在中國,這個專業的畢業生人數至少是四到五千人。」利夫頓說。「所以你如何期望與之競爭呢?」

稀土管制恐弄巧成拙

中共官方的對外宣傳媒體、英文的《中國日報》(China Daily)說,中國出口管制鎵和鍺只是開始,中國反制的工具還有很多。「如果對華高技術限制繼續升級,中國的反制措施也會進一步升級。」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在接受《中國日報》的獨家專訪中說。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艾倫說,中國的礦產出口管制意在警告。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美國公司完全可以輕鬆地涉足鎵和鍺的採礦和冶煉業務,他相信中國也明白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一行動意在在更廣泛的稀土金屬和關鍵礦物供應鏈控制方面發出警告信號。」

艾倫說,如果中國決定單方面限制對稀土金屬的所有供應,「這將導致一個相當長時間的痛苦時期」,但中國本身來說也會付出沉重的代價,中國並沒有什麼太好的選擇。

這位高科技問題專家指出,中國曾對日本施加出口限制,但是引發了全球對於中國作為供應商可靠性的擔憂,並最終使日本找到了稀土元素之一金屬釹作為替代來源。「中國確實有傷害美國的辦法,但我不認為他們有傷害美國的好辦法。」艾倫說。

為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日本開發出了從深海泥漿中提取稀土元素的技術,並計劃明年開始從南鳥島是太平洋上的一個珊瑚環礁海域開始啟動這一工程。

德國「新責任基金會」的克萊因漢斯說,對鎵和鍺出口許可證管制在理論上可能是一把利劍,「但在現實中,要在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情況下實施這一手段並不容易。」

龐大的市場實為雙刃劍

中國十幾億人口和高速發展的經濟所形成的龐大市場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在美中博弈中最重要的籌碼,每逢關鍵時刻,美國大公司常常出面遊走於白宮和國會,強調絕不能放棄中國市場。

本星期初,英特爾(Intel)、英偉達(Nvidia)、高通(Qualcomm)等多名美國大公司行政總裁與拜登政府高級官員舉行會晤,敦促美國政府謹慎對中國實施更多晶片出口限制措施。此外,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也發表聲明稱,限制對華銷售晶片將有損美國競爭力。

中國市場的收入常常佔到這些公司總收入的三分之一,高通高達60%左右的營收來自中國。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固然可以以巨大的市場作為潛在的武器來反制美國,吸引美國大公司留在中國市場並保持對華晶片銷售,但是,中國市場也同時給美國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使得這些公司可以將利潤用於研發,以保持自己的領先。

哈佛甘迺迪學院的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避免大國戰爭項目」的技術研究員凱文·克萊曼(Kevin Klyman)說,在目前晶片業正處於衰退之際,中國市場的收入就愈加重要。此外,這些公司的規劃往往跨度長達很多年,甚至為2026年、2027年設定技術目標,「只有擁有足夠的銷售和投資資源,它們才能實現這些目標。」克萊曼說。

克萊曼指出,這些公司已經非常明確地表示,中國是他們最重要的增長市場,因此,即使現在中國市場的只佔他們總體營收的20%,在未來一年可能會增加到40%。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艾倫說,美國晶片公司的論點是,向中國市場銷售晶片實際上有助於美國保持競爭力,「因為這樣中國公司就不會生產這些產品並進行研發活動,而這將由美國公司來完成。」

英特爾公司行政總裁基辛格本星期在阿斯彭安全論壇時上說,中國佔了25%到30%的半導體出口份額,英特爾少了25%到30%的市場,那意味着他們得少建工廠。

基辛格說,他們是賣魚不賣漁,「我們要最大限度地在世界各地推銷魚,而不是魚竿,而這也包括中國。」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22/1930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