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經濟進入蕭條期 習近平不甘示弱

—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進入蕭條期 習仍以「內循環」為主加速經濟下滑

在疫情前車水馬龍的羅湖商業城,上周仍然十分冷清。

中國經濟低處未算低,最新的物價指數和生產物價指數都顯示,內部消費比疫情時還要差。雖然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上周訪華後,美中兩國緊張關係緩和,但習近平還仍在強調要「自立自強」,要國民準備被西方國家制裁下,仍能靠自己活下去,有分析指,這實際上等同於鎖國。有學者認為這只是表面上的政治姿態,其實目前中國非常需要歐美的資本等,但中國自相矛盾的舉動只會令中國經濟無望回升。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一(1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6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0%,較5月再下滑0.2個百分點。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4%,降幅大於上月的4.6%。大陸媒體《界面新聞》並指出,6月消費物價指數漲幅是28個月來新低。

雖然疫後有人會估計,中國經濟反彈的力道會非常強勁,但今次結果出爐明顯超出大家的預期,可見經濟通貨緊縮的跡象,是進入經蕭條的跡象。中國國家統計局就解釋,全球需求疲弱及原物料成本急速下滑,對生產者物價帶來壓力。

分析指中國國民消費意欲相當弱

金融學者司令向本台分析,現在整個中國工業經濟難以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需求,而且居民需求十分疲軟,整個經濟不容樂觀。

司令說:居民實際上消費意願十分弱,實際生活必須品還有非必須品的相關消費活動十分萎縮,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處於一個供大於求的局面。也就是說很多商品現在庫存滯銷的情況。這樣勢必導致中國的工業生產者,工業成品在市場上嚴重滯銷賣不出去。

習仍力推「內循環」為主經濟會否更衰退?

然而在經濟疫弱的情況下,黨媒《人民日報》上周末頭版仍在宣傳習近平的經濟主張,仍然堅持在高科技、農業「自立自強」,還說大陸當前力推「雙循環」,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他更強調「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是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

與此同時,習近平上星期才到江蘇蘇州考察,因大面積戒嚴被形容有如「皇帝出巡」。其後,中國網傳他在當地發表的重要講話,當中提及「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裏,碗裏面主要要裝中國的糧食」;另要求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記住十二句話,就是「說中國話、用中國貨」等。雖然未能證實事件真偽,亦未見官媒等提及此事,不過本台翻查資料,這十二句話的相類似內容早在2021年出現,據《大紀元》當年報道,一群中國學生正在課堂上宣誓,堅決拒絕「洋節」,要「說中國話、穿中國衣」等。

雖然表面上說不是要鎖國,但如此種種,難免令人覺得中國繼續推行的發展核心還是要「鎖國」。為甚麼在經濟持續疲弱情況下,習近平仍要堅持這些倒退政策?司令解釋,其實習近平並不是要短期內鎖國,因為仍要依賴歐美各種資源去幫助中國穩定經濟。但等到一切不用再依賴歐美國家,還是會「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這是他的決心。而所謂的「十二句話」,主要是營造一種個人崇拜。

司令說:只是作為一種官方表面的姿態,他並不是說中國真正要閉關鎖國,事實上習近平一方面唱着白臉,另一方面讓李強唱紅臉,也就是到歐洲,還有和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密集進行雙邊會晤。事實上是中國需要歐美的資本、技術、人才,這一系列的因素就表明中國現在雖然嘴很硬,但現在中國仍難以擺脫外循環的依賴。

不過司令補充,在西方國家看來,中國的自相矛盾,還是會令海外投資者對中國更沒有信心,很難在中國安心發展,繼而更難進一步令中國經濟有回升的希望。

評論:習近平不甘示弱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吳建忠認為,習近平就是不想示弱。吳建忠說:「他底下的這些官員,不管是在晶片被西方限制的情況之下,還強硬的限制原料的方式來加以回應。我們看到習近平一方面談國內循環的部分,但其實我們已經看到他內循環已經出現問題的情況之下,目前沒有人可以把這樣的一個三駕馬車給他擋下來的時候,其實我們會覺得中國的經濟蠻危險的。」他並說當各國實際上也在做脫鈎準備,中共仍不面對現實還嘴硬的話,恐怕經濟前景將更差。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11/1925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