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被這篇滿分作文噁心到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到最近受到熱議的滿分作文事件。

6月8日新浪微博與頭條新聞共同承辦的「高考作文大賽」第一個滿分作文出爐,獲得殊榮的是由一名高一在讀學生寫下的《乘合作扁舟一葉,渡共贏玉鑒瓊田》。

但這篇聲稱獲得評委老師一致好評的文章,卻並未能讓廣大網友買賬。

不僅有人吐槽「看着讓人犯噁心」,甚至還有人發出了「救救孩子」、「救救文學」的哀鳴……

其實這篇模擬高考作文受到爭議的原因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太像「公文」,而非「作文」。

評委老師評價其為「文氣磅礴、貼合時局」,但實際上,文章通篇只見政治辭令的堆砌,而不見「我手寫我心」的真意。

看似高屋建瓴、大氣凌然,實則言之無物,浮於表面。

甚至有網友將這一篇作文戲稱為「21世紀簡體八股文」。

也許有人會問,考生借高考作文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有何不可?我們的教育不正是為了培養胸懷家國的年輕人嗎?

當然可以。

但愛國主題也可以有更紮實、落地的寫法,宏大敘事也可以經由個體經驗得到真切的表達。

「文學」是「人學」,「語文」即是「語人」。

古人有言:「修辭立其誠」,文章要打動人心,不外乎「誠」與「真」二字。

這篇滿分作文儘管立意絕對「正確」,但恕我愚鈍,從這樣新聞通稿式的文字裏,既看不到充分的事實和論據,也看不出作者的拳拳愛國之心。

給滿分實屬為過。

圖自微博

也許又有人說,不必苛求800字的應試作文能寫出思辨、寫出故事、寫出情感。能抓住題意,詞句通順就已經很好了。

此話不假。但別忘了我們討論的可是滿分作文啊。

一篇文章被評為滿分,就等於被確認為某種標杆,自然會成為後來考生效法的對象。

因此不管參賽選手年齡幾何,高標準、嚴要求都是理所應當的。

更何況過去我們不是沒有過立意深刻、精彩絕倫的滿分作文:

比如01年江蘇考生蔣昕捷轟動全國、引發熱議的《赤兔之死》、再比如05年四川考生唐漢霖的敘事詩《永遠的譚嗣同》、09年湖北考生周海洋的《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

蔣昕捷

對比當下八股文風行,那個考生們在考場上意氣風發、針砭時弊、潑墨揮毫的時代着實令人懷念。

當然,也不必把矛頭指向這次滿分作文的作者,這個16歲的孩子只是憑藉自己的伶俐更好地貼合了這場作文競賽的評價機制。

雖然出人意料的是,陷入風波的作者小小年紀已然深諳當下的鬥爭哲學……

當事人微博發言

不過這並非文章討論的重點。撥正被帶偏的輿論走向,回到語文本身。

正如2020年,戴建業教授評當時引發熱議的《生活在樹上》這一滿分作文時所說:

「滿分作文的病態症狀『發作』於考生,但病根卻潛伏於我們成人。」

如果說,的確有人從這篇滿分作文風波里窺見了語文的衰落,那麼拉動槓桿的顯然並非它的作者。

中國應試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統一的標準對學生進行篩選和分層,它本身就不是多麼多元開放的存在。

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固然被高考的壓力所籠罩,被填鴨式教育折磨,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受惠於這場大型考試考試。

通過高考,走出大山、走出小鎮,改變自己命運的大有人在。

因此,人們縱然忌憚高考的殘酷、質疑這種篩選機制的合理性,但還是默認了高考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打開未來可能性的必經之路,是國內相對而言最為公平的上升通道。

而滿分作文的評議問題,之所以受到大眾的關注和熱議,原因不僅在於作文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可以遵循,從而留下了更多的討論空間。

同時也是因為人們對作文,或者說對文學創作有更多的期待。

即關於一種開闊視野和多元話語的期待;關於在應試教育體制下,部分保留青少年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期待。

雖然高考並不篩選作家,但新一代作家總是經過高考而來。

比如當年《赤兔之死》的作者蔣昕捷後來以調查記者的身份成為地溝油的曝光者,寫下《永遠的譚嗣同》的作者唐漢霖如今已是一名編劇。

因此,單一的、模式化的寫作訓練是否會扼殺青少年的寫作才能和寫作熱情尤其值得警惕。

如果《乘合作扁舟一葉,渡共贏玉鑒瓊田》這樣的文章來自申論考試試卷,或者是一道政治論述題的答案,那完全沒有問題。

但如果被確立為高考作文的高分範本,引得考生大量效仿,最終使高考作文成為公務員考試的一次提前預演,所產出的只是主題正確但內容卻千篇一律的集體話語……

那不能不說是中學語文教育的悲哀,到屆時「作文已死」不再是聳人聽聞之語。

今年高考首日,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原社長王旭明,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文化名人于丹做客中新社、中新網、中新教育直播間,共同討論「高考作文的變與不變」。

直播開始前,于丹收到一份了ChatGPT寫的高考作文。對這篇機器合成的文章,于丹的評價是:

「答案絕對正確,但毫無靈性和才情」,並補充說,「人的才氣與個性永遠是機器不可替代的」。

所謂「靈性與才情」精準道出了滿分作文應具備的品質,也是最近這篇滿分作文的缺失之處和不能服眾的原因所在。

文學的生命力來自於人類的情感經驗和想像力。如果只是寫一些套話、堆砌一些華麗辭藻,便能拿到滿分,那麼對AI來說簡直輕而易舉。

「作文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能找到選擇,可以偏於感性,也可以偏於理性;可以有例證,也可以有情節推動,但若作文有太多標準答案,那就是一種悲哀了」。

所以,即便是在高考作文如此功利化的寫作領域,我們依然期待有更多元的評審機制,能夠讓我們從考卷上讀到更多鮮活的生命經驗、更多靈動的青春想像,更多也許樸素但真摯的表達,也許格局不高但有現實關切的書寫。

「世界要你去努力去考取功名,但是真誠才是最大本領」,不是一句理想主義的空談。

畢竟,在ChatGPT時代,最可怖的不是機器變成人,而是人變成機器。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投稿指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20/191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