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我們離文明還有多遠:文明社會的六個標準

一個連自己國民都不愛的國家,不可能愛和平

文明的進程,就是人類不斷擺脫野蠻的進程;文明的最大功用,就是「讓人活得像一個人」。

什麼是文明(civilization)?這個概念充滿了爭議。《牛津詞典》對「文明」的定義是——「指社會高度發達、有組織的一種狀態」。但是,怎樣的社會狀態才算得上「發達、有組織」呢?這就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吵。

長期以來,很多人在談及「文明」一詞時,總是冠以「古代」或「現代」,「東方」或「西方」等前綴,希望以此論述文明的「分野」。

令人尷尬的現實是,某些自詡為「文明」的社會,一直充斥着血腥、強制和奴役,於是這類「文明」和野蠻總是相互交織、難分彼此。

與此相反,在歐洲所謂「黑暗的中世紀」,卻出現了大量的自由城邦,那裏的私有財產、司法權威都得到充分的尊重,人們的潛能得到超乎想像的發揮,某些天才所取得的成就,至今無人超越。

有兩點是毋庸置疑的:文明是人類特有的,動物世界沒有文明;文明與野蠻,有着截然相反的價值取向和社會後果。

可見,人類文明的進程似乎並不總是遵循進化論(階段論)或「國情特殊論」,而是有着某些貫穿始終的、全人類共有的要素。

△跨越時空的對話:司馬遷、斯密、哈耶克共同捍衛的是哪一種秩序?

01「文明社會的暴力濃度低」

幾千年來,人類的對同類的殘殺越來越少,這是文明程度不斷提升的最重要的標誌。人類活得越來越好,首先得益于越來越安全,而來自同類的相互殘殺,是影響人類安全感的第一大原因。

自有文字記錄以來,人類社會的暴力濃度總是越來越低。在英國人統治印度期間,廢除了寡婦殉葬制度。因此我們可以說,19世紀的英國體制就比印度文明得多。

然而,即便是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物質高度發達的社會,野蠻也並沒有消失,我們還將在各種社會新聞中看到它的蹤跡。

比如,在中東的某些國家,人們會用石頭將出軌的女性砸死;在非洲的某些部落,仍然保留着對未成年女子行割禮(割除外生殖器)的習俗,這種儀式通常是強制的,並且通常沒有麻醉和消毒;在一些「特殊時期」,人們會鼓勵殺害嬰兒、胎兒……這些都是極其野蠻的行為。

而對於生活在當前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來說,如何防範他人的野蠻、克制自身的野蠻,前者決定了我們的安全感,後者決定了我們的道德感,這是每一個現代人都必不可少的修煉。

△美國人慶祝一戰結束:每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很多人都相信「世界永遠和平了」。

02「文明社會有穩固的財產權,並且邊界明確

兩隻螞蟻爭奪一塊麵包、獵豹和鬣狗爭奪一塊肉,遵循的都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英國啟蒙大師休謨、斯密發現,動物無法表達「我的」、「你的」這一類概念,只有人類可以。

在個人擁有私有財產之後,市場交換和分工協作才成為可能,才讓人類告別了叢林法則。所謂「好鄰居不如好籬笆」,產權邊界越清晰的制度,越能鼓勵人們誠實守信。私有財產受公平保護的程度越高,社會的文明程度就越高。

「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私有財產與自由須臾不可分離」——休謨、柏克、哈耶克、阿克頓、托克維爾、孟德斯鳩等思想巨人,都將財產權視為自由制度的基石。

出身秘魯、留學英國的著名學者丹尼爾·漢南先生在《自由的基因》中說,拉美差不多與北美同時期取得獨立,但由於沒有像美國那樣繼承英國的財產權制度,因此至今處於貧困、動盪的深淵。

△休謨三原則:財產的穩定佔有,經同意的轉移,遵守契約

03「文明社會開放、協作程度高

動物的團結協作程度遠遠不如人類,人類依仗市場交換,分工已經高度職業化。近代以來的全球化,更是讓人類的協作程度達到空前,全人類的財富總量和生活水平,都呈加速度增長。

例如,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侵略中原,搶劫、殺戮,甚至還吃人肉。這些殘暴血腥的行為,與中原漢族相比,當然就是野蠻。後來,一些部落受中原人的影響,逐漸懂得與漢人做生意,用畜牧產品交換茶葉、鐵器,這就是一種野蠻向文明的開化。而那些堅持封閉自己的種族,最終被歷史所淘汰。

文明秩序必須是開放秩序,並且這種開放首先是「對內開放」。因為一切野蠻秩序都是以抽象的集體為目的,只有文明秩序是以具體的個人為單位。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11/1912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