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守好四個字,修好一顆心!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佛語有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一朵花,可以窺見全世界;一片樹葉,可以觀摩整棵大樹。

人心,亦是如此。一顆小小的心,就可以主宰世間萬物。

正如王陽明所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生命,就是一場修心的旅途。

人生下半場,守好四個字,修好一顆心。

老子有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

剛者易折,柔者長存。

行事柔者,往往表現得不慌不忙,沉穩大氣。

王陽明在平定了「寧王之亂」後,反被誣陷與寧王勾結。

武宗半信半疑,就派人圍住了王陽明在江西的官署。

不明就裏的士兵們在官署門前辱罵他與寧王勾結,還貪污了寧王府的大部分家產。

面對尋釁,王陽明不急不惱。反之,他始終態度溫和,對將士噓寒問暖。

當時已入冬,他就動員城裏的居民回鄉,將房屋騰出來給士兵住,以免其受凍;同時遍貼告示,希望當地居民多加照顧背井離鄉的士兵。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將士們又羞愧又感動,開始認可王陽明,進而停止了滋事擾亂行為。

《黃石公記》中說:「柔能克剛,弱能制勝。」

世事繁雜,若遭遇惡意或無禮,硬碰硬的方式,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矛盾愈演愈烈,甚至釀成悲劇。

前不久有個新聞。

在停車場,因車主車速過快,險些撞到保安。保安氣不過大罵,而車主也不依不饒,雙方從動嘴發展到動手。

在情緒失控下,保安用刀捅傷了車主,以致其不治身亡,而保安等待的,也將是法律的制裁。

面對衝突,一味地拍案而起發脾氣,絕非智者所為。

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說:「他強任他強,清風撫山崗;他橫自他橫,明月照大江。」

以柔克剛,不是軟弱,不是退卻,恰恰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人生於世,柔以待人,柔以行事,自能修得內心強大,坦然地與生活和解、擁抱。

《王陽明家訓》中記載:「能下人,時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能甘居人下、能容忍他人的過失,是處世的中庸之道,更是為人的生活智慧。

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後,武宗被奸臣鼓動南遊檢視。隨行中,正好有兩位寵臣公公。

於是,王陽明在鎮海樓設宴款待此二人。

宴席過半,他令人撤去樓梯,並拿出一疊書信,正是兩位公公勾結寧王的證據。王陽明交予他們,表示不再追究。

後來,兩位公公從中大力斡旋,終使王陽明免於被誣陷之禍。

馮夢龍說:「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倘若王陽明直接告發或要挾兩位公公,又會是何種結局呢?

人這輩子,會遭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合拍的,也有看不慣的。

對待小人,固然不可沆瀣一氣,亦不可絕人後路,反招禍患。

還記得轟動一時的火鍋店潑湯案嗎?

顧客與服務員發生爭執,一氣之下,發帖投訴;服務員要求刪除,但遭到拒絕。

隨後,憤怒的服務員將開水直接澆到顧客身上還對其毆打。

最後是兩敗俱傷:顧客25%身體被燙傷,服務員被判兩年有期徒刑。

常言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若顧客能忍,不去投訴;或者被要求刪除時能忍讓一下照做,或許後來的一切都不會發生。

而服務員,若能容忍顧客的投訴,即使被扣工資或辭退,或許就能避免悲劇。

世事繁雜,遇事多體諒,忍耐他人的不解、自己的暴脾氣:寬人,也是寬己。

人心難測,逢人多包容,少一點戾氣,少一點計較: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孟子有言:「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生而為人,必將經過心志、性格的磨鍊,才能獲得原本不具備的才能。

劉謹當權時,王陽明被貶龍場。

那裏幾乎都是未開化的少數民族,而且瘴氣嚴重,幾乎沒有漢人能生存下去。

起初,王陽明除了讀書寫字,大多在痛苦迷茫中度過。

偶然間,他發現山民並非真的野蠻,只是不識字,語言不通。

於是,他開始普及教育,識字、說話、溝通,讓他們從野蠻進化為文明人。

而在教化的同時,王陽明悟出了心道:所有眼睛看到的困難,其實都是不存在的。

換言之,如果能磨練好一顆心,在內心戰勝困難,你就已經贏了。

那麼,如何磨練呢?

人們常說,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或者是無事時自覺英明無比,遇事時卻驚慌失措。

凡此種種,皆因忽略了:磨礪心性,需落實到行動上。

正如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作為哲學家、思想家,他勤學苦讀;作為軍事家,他躬身實戰:平南贛,擒寧王,破八寨,戰無不勝,功勳累累。

而對普通人而言,其實每個人都有「事上磨」的機會。

當面對不義之財時,磨鍊不被誘惑的心;當需要承擔責任時,磨鍊有擔當的心;當承受壓力時,磨鍊勇敢的心...

歸根結底,事上煉,事上磨,就是磨心、煉心。

人這輩子,陰晴圓缺、悲歡離合,若始終以正念面對,不斷磨礪心性,終可做到遇急不亂,遇事不慌,大器可成。

王陽明曾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貪戀過去,憂心未來,只會讓自己失去本心,徒增煩惱,甚至造成悲劇。

在龍場時,他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小官,從京師被貶,經過龍場時天色已晚,就投宿於苗民家。

誰料,第二天,小官一行人陸續而亡。

聽聞此訊,王陽明很是悲傷。

他感慨道:「前日看見這小官憂心忡忡,我就知道他命不久矣。」

是何緣故呢?

他寫道:

餐風露宿,遠道而至瘴氣嚴重的龍場,必定是疲憊不堪;而小官被貶的哀怨之情,前途堪憂之心,全部淤積於心,已然顯現於面容。

如此內外夾攻,豈有不死之理?

《黃帝內經》有言:「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

人的各種情緒,直接對應着身體的五臟六腑,需心神安穩,方能修得身心健康。

而王陽明認為,心神安穩不是天賦,是可以習得的智慧和能力。

有人向禪師請教如何修行。禪師答:「飢來吃飯,困來眠。」

此人不解:「人人都這樣啊。」

禪師答:「不是的。世人多是吃飯時想着睡覺,睡覺時想着吃飯。」

誠然如此。

現代人的問題,往往都是「想」出來的。

想那些沒得到的,沒做好的,不斷地懊惱、後悔;想那些不可測的,不知道的,無來由地憂慮,擔心。

當一個人想得多,做得少,自是心神不寧。

而當一個人活在當下,專注眼下,自能習得一顆安穩的心,自在做事,樂在其中。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禪茶一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02/1909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