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被懟後的第一反應,藏着你的處事格局

強者心中都是事,弱者心裏全是我。

成名前,齊白石一度不被主流畫壇接納,他曾被畫家吳昌碩當面怒懟:「齊白石學我皮毛,竟成大名。」

齊白石羞愧難當,生了好幾年悶氣。

後來,他大筆一揮,畫了幅《人罵我我也罵人》的諷刺畫,打算懟回去。

卻不想,吳昌碩早已病逝,其他人更是忘了這檔事。

齊白石頓覺此舉荒唐,之後淡看一切毀譽,潛心磨練畫技。

他刻下「皮毛客」的名章,以自嘲的方式勉勵自己。

被懟後的第一反應,藏着一個人的處事格局。

有層次的人,從不在言語上爭輸贏,只在格局上論高下。

01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開會時提建議,被同事當場反駁,又不知如何回擊,只能在心裏窩火;

被朋友懟了一句,不好意思回懟,感覺吃了啞巴虧,但凡想起來,就心煩氣躁;

人前忍氣吞聲,人後又咽不下這口氣。

最終,我們在無休止的情緒內耗中,疲憊不堪。

作家劉墉,講過一個「口水炸彈」的故事。

工程師老朱,是行業里的扛把子,對公司生產的機械設備,向來很自信。

一次,他滔滔不絕向買方介紹產品時,被對方打斷:「別吹了,我聽說你們的機器會爆炸。」

老朱一下子急了,忙說這是謠言。

對方卻不聽解釋,繼續說:「都傳開了,你的合格證有問題。」

老朱自知被誣陷,一時間又拿不出確鑿證據,反覆說着「請相信我」。

對方聽得不耐煩,不待老朱說完,就掛斷了電話。

事後,老朱坐立不安,一會兒揣測是誰在背後搗亂,一會兒又氣惱客戶的態度。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他都無心工作,反覆咀嚼客戶的話,恨不能再去爭辯一番。

劉墉感慨道:別人的話,就像口水炸彈,能輕易擊潰我們的內心防線。

世上最無用的事,就是一直反芻別人的話。

生活是場大型直播,永遠有人會挑你的刺,不必在意,更不必回應。

02

微軟中國前CEO李開復談起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1998年,他着手創建微軟中國研究院,一位劉姓工程師,不遠萬里從哈爾濱趕來應聘。

劉工說:為了省錢,我沒坐飛機,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才到。

李開復一聽,面露不悅,說:這樣節省了金錢,卻浪費了時間。

劉工瞬間炸了:你從小沒吃過苦,接受美國教育,當然不知道節約的重要。

李開復不服氣,反駁說:這不是吃不吃苦的問題。

於是乎,好好的一場面試,成了李開復和劉工的辯論賽。

二人爭得面紅耳赤,最後得虧旁人勸阻,才紛紛罷手。

事後,李開復懊惱不已,同事們也私底下議論他姿態高,不懂民間疾苦。

還有一次,他叫來幾個副總工開會,鼓勵大家熬過初創期的艱辛。

有人當面就質問:我們是副研究員,拼命干兩年,確保能轉正嗎?

李開復一時語塞,另外一位高管忍不住回懟:還沒做呢?就先講條件?

結果,幾個副總工群起而攻之,和這位高管吵得不可開交。

接連兩件事,讓李開復意識到:面對突如其來的質疑,盲目回擊是最不可取的。

凡事都要說個明白,求個對錯,只會令自己惹一身麻煩。

人與人之間,三觀不同,位置各異。

壓不住怒氣懟回去,是把自己連同他人一起拖入泥潭。

說狠話,互相嗆,非但無法令人消氣,還會點燃更洶湧的怒火。

言語混戰之下,沒有人能全身而退。

03

很喜歡羅翔老師的一句話:

「被誤解是人生常態,被理解是稀缺的例外,沒必要和人抬槓。」

當年,羅翔憑藉幽默又專業的法律解讀,半年內成為B站千萬粉絲的大咖。

走紅之後,他被捧上天的同時,也迎來無數詆毀。

有時候,他一開直播,彈幕上就有人找茬。

不是攻擊他的學術觀點,說他是「偽學術精英」,就是看不慣他的論調,斥責他太過冷漠。

但不管彈幕怎麼說,羅翔都不予理會,照常講自己的課。

俗話說,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長短。

置之不理,保持緘默,既是遠離紛爭的智慧,更是內心強大的表現。

莫言也曾被人當面中傷過,但他卻說:

「當一個人不尊重你的時候,不要去溝通,不要去交流,也不要去憤怒和難過,你只需無視遠離。」

面對外界的惡言惡語,我們要學會擴大自己的「心理容器」。

心大了,外界投來的石塊,就像落入無邊的大湖,激不起半點水花。

04

心理諮詢師李松蔚,接待過一位職場受挫的求助者。

劉先生是單位的中層管理者,因利益糾紛,時常與上級主管產生摩擦。

開會時,這位主管總是雞蛋里挑骨頭,不管劉先生說什麼,他都立刻反駁。

為了避開主管,劉先生申請轉崗,沒想到人力部的領導說:「換個崗位,你就能幹好?」

他氣不過,果斷辭職,可之後重新找工作,又頻頻受挫。

他開始焦慮難安,變得敏感多疑,不得不去看心理醫生。

李松蔚借用阿德勒的「課題分離」理論,幫他分析。

別人怎麼說,是別人的課題,你要怎麼做,是你的課題。

而確定誰該幹什麼事的關鍵,是看這件事需要誰負責。

劉先生聽罷,恍然大悟:

「工作是我的事,我的目的是賺錢養家,為了這個目標,我要冷靜地分析同事懟我的話。」

經過一番思考,劉先生明白了,人不能一味排斥外界的批評。

想通之後,他重新規劃求職方向,成功競聘到一家投資公司。

之後再與人產生摩擦,他也不會意氣用事,而是客觀分析,有取捨地採納。

強者心中都是事,弱者心裏全是我。

被指責時,太在意自我感受,就很難把精力用在做事上。

相反的,先讓自己冷靜下來,你就能扛得住打擊,聽得進批評。

聰明人都懂得將人事分開,去找准自己的「課題」。

他們聞過不怒,不會過多在意別人怎麼說,而是轉身思考自己怎麼做。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公交車實驗」。

如果人生是輛公交車,你是司機,當上來一些咒罵你的乘客,你會怎麼做。

吵完了才走,勢必耽誤行程。

但如果不予理會,一直往前開,你會發現:這不過是路上的小插曲。

他人之言,可過耳,不可過心。

管好自己的言行,守好自己的陣地,才是被懟後的明智之舉。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515/190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