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上一任的十年當中,政權對政治異見人士的高度打壓,這是公認事實,但對經濟資訊的流通和商業報道還是相對開放,相當於默認這個僅存的自由。可是這個被認為相對資訊公開的領域,今天已經面臨挑戰,內地通過修訂《反間諜法》,限制外資企業不能取得經濟及企業信息,多家外資均有內地高層及人員被帶走調查,「攬抄加速」將令外資加速撒離,更重要是,香港未來會走上同一條路嗎?
《彭博》及《華爾街日報》均引述消息稱,內地訊息公司「萬得資訊數據」Wind最近數月不再允許在中國以外地區客戶,使用其平台進入公司註冊數據庫,稱有關改變主要是基於監管要求。同時提供類似服務的公司「企查查」和「天眼查」,其用戶於中國以外地區亦有一段時間未能進入數據庫。
在我仍處理財經新聞期間,萬得資訊Wind是中國最重要的數據庫之一,其中的經濟和金融數據被中國國內外的分析師和投資者廣泛使用。萬得能提供廣泛企業及資金流向資訊,而天眼查更是內地的企業註冊資料庫,可以翻查公司背後的實際控制人,兩者均是重要新聞資訊來源。據Wind網站資料顯示,他們收集了超過2億家企業和2.7億法定代表和高管的數據。包括有關公司股東和關聯公司、籌資和投資活動、法律糾紛和經營風險等訊息。
顯然,這一切都是在中國最近擴大《反間諜法》適用範圍以應對所認為的外國威脅後,許多外國智庫、研究機構和其他非金融實體發現無法續訂萬得資訊,原因正是「合規」問題。
中國在五月初修訂了《反間諜法》,將所有「關係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數據、資料、物品」納入保護,相比之前「國家機密和情報」的範圍要大得多,「間諜」的定義已被無限擴大。更重要是這些事件釋出的整體信號:在中國,獨立收集資訊面臨的風險大大上升,即使是對企業進行「盡職調查」等相對常規的工作也是如此。這似乎很有可能對外資產生直接的寒蟬效應。
這一行動背後的原因是,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越來越堅信,西方、尤其是美國,威脅到中共權力掌控的存續。習近平最近主持了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強調需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這一黨內術語被外界廣泛解讀為一個信號,即要將抵禦外國威脅的重要性放在歡迎外資的前面。
這種對外資取態的根本性改收變,還反映在今年以來,更多外資企業已被中共公安部門盯上:美國諮詢公司貝恩公司(Bain&Company)稱其上海辦事處工作人員最近受到中國公安盤問;對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在華銷售產品啟動了網絡安全審查,當局並拘留了日本藥企安斯泰來製藥(Astellas Pharma Inc.)的一名高管,理由是懷疑這名日籍男子從事間諜活動,這令外國公司高管頗為惶恐。
其中還有是美國盡職調查業者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稱其北京辦事處遭到突擊搜查,其工作人員被拘留;四大會計師行之一德勤(Deloitte)的北京分所因涉嫌在對一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的審計存在缺陷,被處以罰款約3,100萬美元,該辦事處業務已被暫停至6月。此外,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警方最近幾個月對凱盛融英(Capvision)的上海辦事處進行了突擊檢查,該公司是一家駐紐約和上海的專家諮詢和研究服務提供商,公安向凱盛融英當地員工詢問了他們的中國專家名字。
雖然在中國工作的外企高管稱,有關部門的約見或造訪一直存在,但上述拘留事件以及行動的總體強度頗為引人注目,特別考慮到對萬得資訊等數據庫的訪問權限已被收緊。
經濟資訊自由過去十多年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政府唯一容許自由流通的資訊,儘管內地的經濟數據往往被指存在「水分」,但企業仍然期望透過掌握這些數據為進軍內地龐大市場做好部署。
但今天這個最後的資訊「自由堡壘」正在崩塌:眼下這場整頓運動表明,中國政府及習近平本人已很有把握地認為,很多外資公司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不可能說走就走。
不過投資者顯然已經用腳投票,數據顯示過去一周,全球投資者通過「滬深港通」跨境交易環節從中國股票中淨撤出近32億美元。這是自去年11月以來最長的一次資金外流。而根據中國兩個清算所公佈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境外投資者減持了相當於260億美元的人民幣債券。同時,2022年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同比銳減48%,至1,800億美元,為自201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我在一個月前寫下《「走先啦系咁先啦!」資本大逃亡撤離中港市場》,當時已提及全球最大基金領航、以至主權基金如新加坡國家投資公司(GIC)正在撒離中國或減少內地投資,但這個趨勢未有停止,據報加拿大第三大養老基金安大略省教師退休金(OTPP),上周已經將其駐港的中國股票投資團隊停運,以其規模高達1800億美元,這消息在投資界引起巨大震撼。
更重要的問題是,香港會否走上這條封閉資訊的道路?三年前我應該滿有信心答絕對不會: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嘛,中央不是說香港是聯通內地與國際的重要橋樑嗎?資訊封鎖正正是資金流通的最大天敵,兩者只能二取其一。
不過在今天的新‧香港,這個答案我就不太肯定:兩年前政府落實公司登記查冊新安排,公司登記冊上的董事資料可以由通訊地址取代住址,同時只披露身份證字母加3個數字,當時我已撰文批評這只會損害金融中心地位,好像上市公司大股東可以藉此隱瞞身份,進行關連交易,甚至David Webb發表著名的《謎網50》報告,背後亦需要大量公司查冊及核對個人資料,實際上這個改動影響深遠。
但政府顯然沒有理會這些批評,之後更進一步收緊車輛登記查冊,令香港僅餘可以進行的調查報道,亦失去了重要工具,律政司甚至以此為理由將正當監察社會的記者告上法庭。這一切都顯示,今天強調所謂國家安全蓋過一切的新‧香港,好有可能逐步走上內地的資訊封鎖道路。更重要是當局表明會參考內地《反間諜法》進行《基本法》廿三條立法,一旦啟動現時仍然可以進行的盡職審查、公司查冊以至一些被視為敏感的經濟數據,日後能否仍然可以合法掌握?但願我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