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抗日英雄被中共整死

作者:
過後當我懂些事以後才弄清,像熊俊昌這樣的一個好人太冤枉了。抗戰八年,出生入死,由於其命大,沒有倒在血腥的戰場上,卻留下個殘廢之身還成了專政的對象,最後慘死在了我們所謂的革命行動中。

2010年8月下旬,我懷着極其複雜的心情收看了中央電視台第10套播出的一個節目,裏面介紹了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的一支遠征軍,浴血奮戰在印緬的熱帶叢林中的歷史,使我了解到在這支部隊裏有無數為民族抗日大業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其中就有我的一個鄉親熊俊昌。而這位英雄身經百戰沒有倒在抗日的戰場上,卻被我們這些忠於黨和毛主席的紅衛兵整死在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運動中,真讓今天的我悔恨不已。

我是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鎮黃家屯村人。1966年初冬的一個晚上,我村的紅衛兵組織在村小學召開批鬥會,批鬥的對象就是所謂的「壞分子」熊俊昌。在我們的怒吼聲中,他被押上了講台,責令他交待所謂的「罪行」。可這一刻我吃驚地發現,這個平常言語不多的「反動軍官」竟十分頑固。批鬥會上他不但不誠懇地向我們低頭認罪,而是用一個準軍人的姿勢站在台前。當我們讓他交待他反人民的罪行時,他不是像有些被鬥人員那麼不堪一擊,而是用軍人的標準口語回答大家的逼問,並且回答得相當坦然和自信。當時他多次強調他是國民黨黨員不假,是個軍官也不假,可說他手上沾滿了人民的鮮血他堅決不承認。他說他不但沒罪,在抗戰八年中出生入死,身經百戰,應該為他記功才是,讓他交待他的反動歷史,他就說他被派往印緬戰場,在美軍什麼司令史迪威和國民黨什麼什麼指揮下與日本侵略者殊死奮戰,屢立戰功,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頑固!頑固!讓你這擺功來了」,台下多次這樣大吼。為此他的頑固和擺功多次招來了我們這些有志青年的仇恨與氣憤,我們不會「相信」國民黨軍人真的會抗日,笑話!他的頑固與擺功只能招致我們拳打與腳踢。就這樣,經過幾次批鬥,他就「服軟」了,這個軟服的很「真誠」,那就是一命嗚呼了。到他死時連口薄皮棺材都沒得到,是裝在一個破柜子里下葬的。因為那時還沒有在農村實行火化。我們終於舒了口氣,一個頑固不化的階級敵人徹底地被「革命」群眾鬥倒了。

說到這,我應該詳細介紹一下這個熊俊昌:他是1911年出生,由於家境貧寒,自幼就跟隨父母逃荒討飯,當小做活的。抗日戰爭爆發吃糧當了兵。在歷次戰爭中作戰勇敢,殺敵無數,從而他雖然是個大字不識的莽漢竟然混了個連副,用他自己的話講:「我是行伍出身,當官也是靠和鬼子拼命拼出來的。」他說得確實是實話,因為在他從部隊帶回的那一堆獎章、勳章上就能肯定地證明這一點。熊俊昌比我父親大幾個月,按鄉親輩份我喊他「大爺」(也就是大伯)。由於我們居住得比較近,從我記事起對他的印象就很深。他為人和氣,平常喜歡和我們這些小孩開玩笑。這時我們就不再喊他大爺而叫「大頭魚」,這樣他也不惱火,仍然齜着兩顆閃亮的大金牙衝着我們呵呵地笑。據說那兩顆大金牙是因為作戰時被敵炮炸掉後鑲上的。我們都知道他胳膊受過傷,可當他夏天幹活時或天熱脫掉上衣,我們發現他的身上滿是大大小小的傷疤。特別是他的右臂除了上段有一個大傷疤外,這隻手握東西的姿勢也很怪,大拇指不是和我們一樣的朝前而是朝後,看起來特別滑稽,其原因是這隻胳膊被敵人的炮彈炸斷後手術時留下的殘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是我們村唯一穿黃呢子軍衣的人。他是在淮海戰役中投誠到解放軍這邊的。投誠後改編時被遣返回原籍。他唯一的胞弟熊俊龍收留了他。剛回村時他還帶回一個比他年齡小很多的南方小媳婦。可他們回村後生活沒什麼着落,種地吧連施用的豬羊糞都沒有,只能向別家借。同時又因為他是「反動軍官」,回村後就戴上了「壞分子」的帽子受管制,小媳婦沒多久就棄他而去了,從此土棚里就剩下他孤零零一個人瞎胡混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一命嗚呼。過後當我懂些事以後才弄清,像熊俊昌這樣的一個好人太冤枉了。抗戰八年,出生入死,由於其命大,沒有倒在血腥的戰場上,卻留下個殘廢之身還成了專政的對象,最後慘死在了我們所謂的革命行動中。

在動亂的1966年,我們這個僅千餘人的小村,就有多達五六十人被打被鬥被抄家,並且是一個挨批、株連全家,就連妻兒老小也會失去自由和尊嚴,自殺的就被定性為現行反革命,死有餘辜,甚至死者親屬都不准哭泣。在我的記憶里當時除熊俊昌慘死以外,還有服毒自殺的、上吊自殺的,家人悲痛欲絕,不但得不到半點同情與安慰,領導還派我們去制止家屬哭泣,並在死者棺木上貼滿標語來指責其死是自絕於人民,是人民的敵人。我們還有人性嗎?

後來,我當上了農村支部書記,「文革」後逐步地認識到自己在「文革」中做了很多錯事,用自己的特權剝奪另一部分人的人權,實在是慚愧和內疚。雖然以後多次以個人的名義向以前遭我迫害過的鄉鄰賠禮道歉,並且也取得了受害人及親屬的寬容與諒解,但有很多時候回憶起那年代的所作所為,總覺得寢食難安。特別是面對慘死的那些鄉鄰,我個人的賠禮道歉更顯得是那樣的蒼白無力。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炎黃春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502/1896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