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關鳳祥:任正非2萬字訪談實錄 這幾天為什麼火爆了整個中國?

—關於民粹、中美…,點評任正非的「真知灼見」

作者:
老任想到中美需要合作,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但他不便說的是,「需要」跟「能否」,並非一回事,更不是無原則的「互利雙贏」。老基辛格都看到,蜜月期是回不去了。文章發表兩三年來,兩國關係惡化速度夠驚人。這次不分出勝敗輸贏,不建立可監督核查的新規則,不可能重新擁抱,更別提在山頂上了。

學生轉給我一篇網文,題目叫《任正非的偉大,是尊重常識的偉大》,發表在2023年3月30號的「國際博弈局」網站。由於大家都在熱議,贊同和反對都有,爭論相當激烈,學生希望我做個點評。

我發現,文章原作者化名「琉璃的白」,最早發表在2019年6月14日《今日頭條》上(連結地址)。奇怪的是:為啥同一篇文章,標題和內容完全一樣,三年前影響不大(起碼我沒任何記憶),而今卻熱炒起來?是宣傳手法改變?指導思想升華?仰或讀者有了「新思維」?為滿足學生要求,也出於好奇,於是認真拜讀,隨手寫下點評文字,記錄思維片段,既反饋給學生參考,也轉發給《議報雙周刊》發表,希望更多讀者批評質疑。

為節約篇幅,我把原文濃縮,刪減無關部分,僅保留骨幹和重點語句。後面是我的點評。

原文:從今年1月份開始,華為老總任正非,先後接受(海內外)….多家媒體採訪。….發表了很多「真知灼見」,震動了中國乃至全世界。我們從中梳理了13條「洞見」,並進行了粗淺解讀,希望能為您帶來一點小小啟發。

點評:既然提到「尊重常識」,那麼,按常識思考並行動,應該屬於正常社會正常人的正常行為吧,怎麼能叫「真知灼見」?還吹噓什麼「震動了中國乃至世界」?老關怎麼沒有震動感?我實在看不出「常識」與「真知灼見」之間,有啥關係?比方眾人誇耀「皇帝的新衣好看」,只有童言無忌,說皇帝光腚,根本沒穿衣服。咱們如果因此眾口一詞,都誇獎孩子有「真知灼見」,是否說明自己有病?

原文:1,不能使用民粹主義,這是害國的:——任正非說,不能說用華為產品就愛國,不用就是不愛國。華為產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歡就用,不喜歡就不用,不要和政治掛鈎。不能使用民粹主義,這是害國的。任正非說得一針見血:因為國家未來的前途在「開放」,民粹主義的思想會導致我們落後。

點評:民粹主義非但害國害群,也害自己。自己花錢買的豐田車(也許還是國產),砸爛不可惜?錢是偷來的?再說,民粹狂熱跟盲目崇洋,其實是一體兩面,翻臉如翻書,都是缺乏自信的病態表現。當年髮匪殺洋人如此,如今砸美領館還是如此,剛剛扔完石頭,就去排隊要簽證,還大言不慚,毫不臉紅,說什麼「為了反美,必須留美」!

原文:2,不要罵美國企業,要罵就罵美國政客:——面對「斷供」,很多人都在罵美企。但任正非看得非常通透:美國是法制國家,企業不能不遵守法律。所以不要罵美國企業,要罵就罵美國政客。任正非牛就牛在——永遠不被反美情緒所左右,不僅能把憤怒和理智分開、把政治和商業分開、把愛國和商品分開,還能把美國和美國政客分開、把美國政客和美國企業分開。

點評:這段說辭,充分暴露對美國社會無知。企業是誰?應該包括老闆、股東跟員工,即美國選民吧?政客是誰?是他們投票選出來的民意代表。你說怎麼分開?儘管政客偶然也有違背民意的醜聞,但他們不敢離譜太遠,除非不想連任。這跟咱們活化石人大代表(申紀蘭等人)完全是兩碼事,不要混為一談。另外,如今美國參眾兩院,分別被兩黨控制。在許多內政議題上,可能針鋒相對,甚至難以調和,唯獨對華政策,高度一致,也大體符合他們的民調結果。所以,老任想當然,以為美國政企之間、官民之間,必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可以分化利用。這種愚昧無知,可能導致對中美關係的另一種誤解和誤導。

原文:3.我們和美國有衝突,但最終還是要一起為人類做貢獻:——面對美國的無理打壓,任正非有句話說得超級漂亮:但最終,我們還是要在山頂上擁抱,一起為人類社會做貢獻的。任正非看到了「大勢」,他與川普相比,你說誰像商人誰像總統?

點評:老任想到中美需要合作,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但他不便說的是,「需要」跟「能否」,並非一回事,更不是無原則的「互利雙贏」。老基辛格都看到,蜜月期是回不去了。文章發表兩三年來,兩國關係惡化速度夠驚人。這次不分出勝敗輸贏,不建立可監督核查的新規則,不可能重新擁抱,更別提在山頂上了。說到總統資格,川普是政治素人,口無遮攔,優缺點明顯,又面臨司法訴訟,前途未卜。任正非更顯老練,要是咱們開放自由競選,老任勝選率,起碼高於武大郎開店那伙。至於能否脫穎而出,治理好一個大國?不能僅看華為成敗,恐怕還得看他的治國理念和個人操守,是否獲得選民認同。

原文:4.中美貿易根本的問題是教育水平:——任正非強調:晶片問題,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砸物理學家。……得靠人才。人才從哪裏來?教育為國家輸送人才。所以,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問題是教育水平。5.要和美國競爭,唯有提高教育:——任正非說,華為能達到今天的成就,在於吸引了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類工程師……6.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完成的:——任正非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基礎教育是人才成長的起點;創新人才來自創新的基礎教育。7.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亞里士多德說過:「思想的防線是一個國家最廉價和最有效的國防。」一個國家的強大,是由全體國民的文化素質決定的。8.振興教育不在房子,在於老師:——振興教育,最終要靠教師。只有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得到了很好提升,才能吸引優秀人才投身教育,實現「用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

點評:因為這有5條都到談教育,不妨合併點評。強調教育重要,這沒毛病。但過份突出教育,不計其餘,就有「唯教育論」或者「教育萬能論」嫌疑,沒抓到問題的癥結。首先,你能說黨國不抓教育?投資不多?力度不大?與1978年相比,如今碩博數量,何止增加十倍百倍?但數量多質量低,特別高官在職博士,連論文都不敢亮出來。本科數量,更是嚇人,但多少人在送外賣快遞?其次,就算有洋文憑和真才實學,被高薪聘回來的尖子,在急功近利,弄虛作假的黨國體制下,真能發揮作用嗎?有些受不了壓抑,二次出國的大有人在。第三,教育的關鍵不在砸錢。要說薪酬,中國教師不算低了,一般高於同等學歷的技術人員,更高於普通工農。而在歐美,教授跟電工薪酬相差無幾。根本問題還在能否受到尊重,可以不當傳聲筒,拒絕向學生灌輸連自己都不相信的假大空。咱們能做到嗎?如果繼續以黨代政,政治掛帥,壓制思想,扼殺求真務實的人性,鼓勵講假話,打小報告,嘿嘿,我看再砸錢也培養不出科學精英。我曾在《對等開放》一文說過,如今是資訊時代,小小晶片的研發生產,凝聚着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融合,包括信息流通激發出的創新火花。沒有網絡信息自由交流,別說產生不了思想家(社會人文學家),也難產生科學家和發明家。

原文:9.盲目人口紅利化是錯誤的,生產方式將走向人工智能:——任正非舉了一個例子:「我們生產線,基本上是沒有人的,20秒鐘一部手機,從無到有基本上沒有什麼人,未來的生產線是完全自動化的。」任正非覺得:這個社會最終是要走向人工智能,所以如果現在還一味強調追求人口紅利,是走了一個錯誤的方向。

點評:人工智能淘汰人工,跟17世紀英國工人的「技術恐懼」(搗毀機器),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技術進步挑戰人類尊嚴。一方面效率提高,財富增加;另一方面用工減少,失業率上升,收入兩級。但人類不會蠢到讓勞動人口,隨着技術進步而自我毀滅。英國是怎麼解決的?很簡單:把人當人看待,不當工具看待,人人有飯吃,你活我也活。於是,我們看到工人罷工,縮短工時,增加福利,提高薪酬,水漲船高,共同富裕。如今非但普遍實行8小時工作日,5日工作周,還有帶薪假期,配偶也領退休金等等。更有國家,開始研究周休3天,32小時工作周。按這個趨勢,未來以休閒娛樂為主,上班工作為輔,完全有可能。而咱們號稱社會主義,許多人還在996制度下疲勞呻吟,連40小時工作周都不敢奢望。任老闆如果有抱負,不妨做個表率,在自己企業內部,探討一下人性化的共同富裕新路。

原文:10.哪個國家有更好的機制、更開放的政策,哪個國家就會崛起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任正非詳細解說了世界上兩次人才遷移浪潮。他為什麼要講這個?其實就是強調一個規律:哪個國家有更好的機制、更開放的政策,哪個國家就會崛起成為最強大的國家。所以任正非提醒:我們應該拿出政策來擁抱世界人才來中國創業。

點評:這段話接近問題實質,但欲言又止,不敢說透。老關不妨替他引申:更好機制是什麼機制?就是改革開放,簡稱改開。改開的目標是什麼?就是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因為市場,而且只有市場,才能實現要素最佳配置。但市場秩序的建立與維護,離不兩大前提:一是人的自由(自由思想,自由擇業,自由遷徙,自由結社等等),也就是私有制加民選政府;二是司法獨立,保障公平立法與公正執法。提到開放,不僅僅指開放商品和勞務市場,更要開放思想市場,權力市場等等。有人會問:思想,權力跟權利,也有市場一說嗎?老關認為有。如今一個詞彙術語或者冠名,都有專利,更何況觀點,思想,理論?說它們也是商品,毫不奇怪。在一切都講究競爭的當代,難道思想市場就不許競爭?如果沒有競爭,要辯論跟投票有啥用?說到政黨及理念,無非就是推銷某種政治商品,或者競選諾言,讓消費者(選民)用選票認購。如果選民發現上當受騙,買了假冒偽劣,他們當然有權另選,甚至追究索賠,因讓渡了自己部分權利,為此付出過代價。這已是民主國家的共識,也是人類必走的光明正道。

原文:11.雷鋒精神是不可持續的:——這不是說「雷鋒的奉獻精神過時了」,而是在提醒:中國現在很多政策,不利於吸引頂級專家回國。光講愛國、奉獻沒用,我們必須得制定實實在在的優惠政策。也就是任正非說的:我們要創造一些外國科學家回國的路。

點評:在我們學生年代,毛爺就宣揚雷鋒精神。我看到寫給外人看的所謂「日記」,配上大量擺拍彩照,當時就懷疑過是宣傳傑作,並非真實的私人記錄。類似宗教宣傳哪裏都有,問題是不能過份,天天宣揚「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算確有個別宗教聖賢,官方也不能當成生活常態,拼命往「一大二公」上靠。三面紅旗搖得過猛,最後結果是大饑荒餓死人。再說了,人是社會動物,有自私貪婪的動物性,也有同情互助的社會性,兩者缺一不可。只要合理合法,兩種屬性都是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沒有競爭獲利的衝動,就沒有努力鑽研,刻苦奮鬥的動力,社會發展無從談起;沒有同情互助的情懷,就沒有安全和諧的秩序,人類也不會走出叢林,發展出今天的燦爛文化。抹煞利己的正當性與合法性,誇大利人的神聖光環,最終會導致虛偽欺詐,不利於社會正常發展。

原文:12.我從來不支持「自主創新」這個詞:——中國一直都很強調自主創新,但任正非潑了一瓢冷水——完全依靠自主創新很難成功。老任為什麼這麼講?其實他是在講大勢——開放式創新正在取代封閉式創新,成為在全球配置創新資源的新範式。所以他說,不應關起門來自主創新,而應該擁抱世界、依靠全球創新——這樣才能縮短我們進入世界領先的進程。什麼都要自己做,除了農民,其他人不應該有這種想法。

點評:「自主創新」這個詞有啥不對?我還真沒參透。「自主創新」應該相對於「照抄拿來」而言,不是相對於「互助合作」。誰都知道,科研分工高度發達的今天,神仙也不能閉門造車,憑空研發。分工越細,越需要相互參考,取長補短,所以需要信息自由流通。但這跟獨立自主研發四新(技術、工藝、材料,設備),並行不悖,沒有衝突。沒有自主研發,沒有獨立創新,沒有標新立異(包括千百次失敗),還有市場競爭,技術突破可言嗎?這裏不得不提到林毅夫和楊小凱的「後發優勢」跟「後發劣勢」之爭。林強調「拿來主義」跟「彎道超車」,楊小凱也承認有一定作用,或能賺到一定便宜。但「後發劣勢」是指,過度依賴「拿來主義」的惡果之一,是忽略(甚至拒絕)學習人家之所以先進的制度原因,不改革自己那套扼殺創新的體制弊病,最後結果,「後發劣勢」就變成了「後發劣勢」(也叫後發詛咒),只能永遠跟在人家後面拾屁吃。所以,老任反對「自主創新」,我認為不妥。他或許還是相信林毅夫,對楊小凱的警告,要麼沒聽懂,要麼不認同。

原文:13.應把知識產權當成物權:——任正非其實就是想強調:知識產權法若是物權法的一部分,侵犯知識產權就是侵犯物權,這樣的環境有利於原創發明。我們應該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是有利於國家長遠發展的,而不是西方拿來卡我們的藉口。

點評:知識產權爭議,是中美貿易戰的核心之一,也是華為遭遇滑鐵盧的痛點。我贊老任實話實說,把偷騙技術,等同於騙錢騙物。老關在《對等開放》的文章中也說過,國人沒有尊重知識產權的傳統,跟孔乙己說「偷書不算偷」同出一源,這裏不再重複。說到知識產權,並不局限於技術發明專利,應該包括所有商標,品牌,設計,包裝,著作權等一切智慧產權,都應該包括在內。曾有個會說中文的洋學者,私下問我,為啥中國造假如此普遍?我偷偷告訴他,你查查字典,看「上樑不正下樑歪」是啥意思?簡單說,就是領導帶了壞頭?樹了壞榜樣。連「共和國」三個字,都是假冒。從官方文件,報刊社論,再到領導人報告,甚至統計數字,有幾句真話?老百姓說」村騙鄉,鄉騙縣,一直騙到國務院「,已經成了生活常態。在這種體制下,偽劣假冒焉能不成為社會常態?

原文:任正非2萬字訪談實錄,這幾天為什麼火爆了整個中國?一是任正非展現了極其難得的企業家格局。把政治和商業分開,把愛國和商品分開,把憤怒和理智分開,把美國和美國政客分開,把美國政客和美國企業分開…。而這種胸襟和格局,正是當下中國發展極其稀缺的,所以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二是任正非說出了「彌足珍貴的常識」。….因為他說的常識在這個時代是稀缺品,很少被企業家這樣公開表達。常識的回歸,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好在有任正非這樣的企業家,能在關鍵時候教會我們什麼是真正的愛國,什麼又是敬重對手。華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守住了常識。任正非之所以偉大,是尊重常識的偉大。….我們都應該好好讀讀任正非訪談實錄,因為在讓常識成為常識的路上,只有一個任正非還遠遠不夠。如果任正非很多觀點能夠成為全社會共識,我們就會少摔很多跟斗、少走很多彎路。而且,只有尊重常識、尊重人性,中國才會產生十個乃至百個任正非。

點評:這是文章的結尾,意在總結全文。所以,我的點評,也應該有總結意味。只說三點:第一,論時間,該文已發表兩三年,以前沒激起太大反響。如今冷飯熱炒,除了學生比較敏感,讓我點評之外,官媒沒動靜,說明中宣部不熱衷,甚至不認同。所以,我不認為主流輿論有拐彎跡象,大家不要想太多。

第二,就算頂層有意拐彎,也非老任這篇舊文所能勝任。需要撥亂反正的任務太重,欠賬太多,必須從根上改起,解決姓資姓社問題。起碼,要像七十年代末那樣,從基本理論上查舊賬,看需要推倒重來,甚至追究責任的重大失誤,都有哪些?上次真理標準大討論,本來要向姓資姓社的縱深發展,結果被鄧陳等老頑固強行壓制,以「貓論」搪塞過去。這次,如果大辯論,恐怕沒那麼容易矇混過關。一來權威遞降,再沒人能一言九鼎;二來不把話說透,根本就沒法撥亂反正,找不到重拾信心的路徑。

第三,恕我直言,當前內外交困,當局既沒權威,也沒膽量,更沒能力,規劃任何撥亂反正行動,連虛晃一槍都做不到。清華教授孫立平說的「缺乏三感」(國家的方向感、精英的安全感、百姓的希望感)是社會真實寫照。高官心裏都明白,用搞什麼「基層調研」嗎?那無法是個障眼法,給不作為找塊遮羞布而已。總之,目前似乎各行各業,都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絕境,能否出現奇蹟,突然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境界?老關樂觀其成,但不敢奢望,唯有焚香祈禱,祝告上蒼了!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424/189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