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把女兒送進全區最好的小學後,我才明白醫院精神科為什麼擠滿了小小的孩子

前兩天,看到心理學家賀嶺峰的一段視頻,很是感慨。

視頻中,他講述道:女兒小的時候,他費盡心力,把她送進了全區最好的小學。

記得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女兒班主任做了一個「聽寫漢字」的摸底考試。

賀嶺峰拿到卷子,發現女兒得了97分,也就是100個漢字只錯了3個。

他就誇獎了女兒一番:「哇,你看你剛上小學,還沒開始學任何東西呢,就已經會了97個,很厲害啊......」

結果當天晚上,班主任就打電話過來,問他:「看到女兒的卷子有什麼感覺?」

賀嶺峰就實話實說:「我覺得不錯啊,挺好的,謝謝老師。」

結果班主任當時就火了,開始劈頭蓋臉地訓他:

「你怎麼做家長的啊,就你孩子的成績你還覺得不錯?

「你知道嗎?我們這次聽寫,全班17個100分,剩下的都是99分,連一個98分都沒有,你們家孩子97分,嚴重拖了我們班的後腿。

「你做家長的竟然還覺得不錯,這樣不負責任怎麼做家長啊?」

他當時就被老師訓蒙了。

所以,可以想像,他的女兒整個小學期間過得有多慘。

因為成績不好,她一直都處在被打擊、羞辱、霸凌的環境裏。

但是他那會兒忙着賺錢應酬,對於女兒的情況完全不了解。

只是覺得女兒成績跟不上就是家長做得不夠,所以就想方設法給她請家教、盯着她寫作業到後半夜等等。

直到女兒後來上了初中,他才慢慢了解到女兒曾經遭受的一切。

女兒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坐校車去學校,她甚至很想從校車上直接跳下來。

得知這些事之後,他到現在都特別後悔。

他覺得,自己這輩子犯過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女兒送到了全區最好的小學。

他的本意,是想給女兒最好的條件和資源,助她成就更好的未來。

可誰能想到,女兒不僅長期陷入痛苦的境地無法自拔,甚至差點因此想不開。

賀教授女兒的這段經歷,讓我想起《少年發聲》欄目中一個名叫小黎的女孩。

小黎是上海人,可以說是家境優渥。

而且她從小就是學霸,聰明又努力,很少參加課外補習班。

後來,她偶然考進了一所全上海數一數二的初中。

在那裏,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於是,她開始逼自己更努力,一天24小時恨不得都用來學習。

除了學校作業,她還給自己額外佈置了很多作業,每天都要學到凌晨兩三點,睡眠時間經常不足4小時。

對她來說,只有不斷地學習,她才覺得自己是對的,任何娛樂和放鬆,她都覺得是在不務正業,還會產生嚴重的焦慮和愧疚感。

只是,緊繃的琴弦,終有一天會崩斷。

在長期壓力之下,小黎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及抑鬱症,被迫休學在家。

可是父母卻不能理解,不斷勸說她去上學,早日回到「正軌」。

結果開學第二天,她就爬上班級的窗台,試圖自殺,還好被巡邏的家長救了下來。

當被問到「有沒有覺得美好的事物」時,小黎毫無感情地脫口而出:「沒有。」

「那麼,有沒有留戀的家人或朋友呢?」

「也沒有。」

明明是花季少女,在人生最美的年紀,這個女孩卻對人生充滿絕望,甚至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胡鄧發現,相比普通學校,名校學生出現抑鬱症的概率會更高。

還記得來自省重點中學——成都49中墜樓身亡的林同學嗎?

在父母和老師眼裏,他優秀自信、開朗陽光;

可在同學的眼裏,他卻是個情緒極不穩定的人,平日裏還會用刀劃手臂、割腕,說自己「心情不好」「不想活了」。

這個看上去聰明又懂事的孩子,其實內心早已在各方壓力之下,瀕臨崩潰。

一位專門接待中小學生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坦言:

「在我接待的學生中,有一半以上都來自當地非常不錯的學校,很多孩子都曾是周圍人眼裏的學霸。」

因為進入名校,就意味着要面對跌落谷底的心理落差、老師的嚴苛、排名的焦灼以及來自家人的高期待。

這些困境就像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壓得孩子們喘不過氣來。

是啊,大家都看到了名校的資源和機會,鉚足勁想把孩子送進去,謀一個更好的未來。

卻忽視了陽光背後,必有陰影。

名校的背後,是激烈的競爭,是無形的鄙視鏈,更是無數個小小心靈難以承受的巨大壓力。

前段時間,《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中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

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

在抑鬱症患者群體中,有50%是在校學生。

抑鬱症,離我們的孩子越來越近。

網上一位媽媽就曾爆料,自己兒子上高二,班上有50人,吃抗抑鬱藥的竟然有29個。

這些孩子壓力大,晚上經常睡不着,同學之間還經常借熱水吃藥。

北大六院兒童精神科,早上10點,診室門口就圍滿了焦急等待叫號的家長。

旁邊的等待椅上,坐滿了年紀尚小的孩子。

直到晚上6點,還有很多家長帶着孩子在苦苦等待。

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教授鄭毅記得,他剛當大夫時,兒童青少年的問題比較少,當時一個病房20多張床,基本上夠用,病情嚴重的孩子也不多。

可是這幾年,病房的床位已增加到60張,再加上特需病房,一共有百十來張,仍然供不應求......

不止北京,在全國很多地方,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都是一號難求。

另一位兒童精神醫生曹慶久坦言,現在患病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小。

想起紀錄片《起跑線》中,有一個7歲的北京小女孩湯笑嫣。

自打她記事以來,她的課餘生活就與各類興趣班為伴:尤克里里、聲樂、舞蹈、西班牙語、邏輯思維......

母親永遠只有一句話,「你要學這個,咱不能輸在起跑線」。

小小年紀,孩子的臉上就寫滿了疲憊和委屈。

在父母焦慮情緒的影響下,孩子壓力越來越大,內心充滿痛苦又無處遁逃。

最後,正如徐凱文教授的那句:

「你們用焦慮養出來的娃,都送到我這裏了!」

還記得嗎?

每個孩子出生前,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以後能健健康康地長大。

然而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忘記初心,在孩子身上附加越來越多的期望。

其實,對孩子的一生來說,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不是金錢,而是愛、智慧、自由和幸福。

所以,在這裏,我也想真誠地送給各位父母3個建議:

1.為孩子擇校,不是找最好的,而是找最適合的。

家長替孩子選學校的情況十分普遍,多少父母日夜為「擇校」而苦惱。

但家長精挑細選出的「最優解」,真的適合孩子嗎?

就像賀教授最後說的:

「如果你真心想為孩子擇校,那不是去找最好的學校,而是去找最適合的學校。」

《少年心聲》中的另一個女孩小含,一開始在一家非常嚴格的初中上學。

沒過多久,她的媽媽就給她轉到了另一所雙語學校。

因為之前那所初中看課外書會被沒收,例如《哈姆雷特》等。

而媽媽知道,小含是一個內心特別豐富的孩子,她喜歡讀書、創作、思考。

果然,轉到新學校後的小含變得更自信,學習和生活都遊刃有餘。

為孩子找到適合的土壤,他才能真正紮根,茁壯成長。

2.不要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活成分數的奴隸。

《少年說3》中,一個叫吳謙益的高二男生吐槽自己的媽媽: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排名越高越好,可我的媽媽不這樣覺得。

「我考了第一名之後,大家反而擔心得不行。」

後來,經媽媽解釋才知道,兒子從小就特別要強,在自己的課桌上刻下了「第二就是落後」。

有次考了第三後,媽媽給他發了個紅包,他卻拒收,還說「又不是第一,有啥好收的」。

這讓她非常擔心,害怕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壓力。

這位媽媽溫柔地看着台上的孩子:

「我想告訴你,你的生活里不該只有高考,還應該有詩和遠方。」

這位媽媽無疑是智慧的。

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從小就戴上成績的枷鎖,而是告訴他,成績並不是評判人生的唯一標準。

你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愛好、朋友圈子,你應該去玩、去運動、去在陽光下奔跑。

如果一個孩子的人生只有分數,註定贏不了人生的大考,也無法獲得幸福。

3.允許孩子跳出「軌道」,活出自己。

很多家長之所以焦慮,其實是被單一的價值觀所挾持了。

覺得讀最好的學校,有一個好分數,將來去大公司、拿高薪,這就是成功的人生。

但其實,優秀從來就沒有一個普世標準。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藏。

我們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生命,再把他們分成三六九等。

有的孩子喜歡昆蟲,夢想成為一名生物學家,這也是一種偉大。

有的孩子喜歡鮮花,夢想將來開一家花店,這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熱愛,而不是讓他被條條框框所約束。

他來到這世上,應該去看看星星月亮,看看日落日升,去盡情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活出自己的精彩,享受平凡的快樂。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董宇輝的一段經歷。

他說自己上學時,每次一回家,媽媽就會對他說:「兒啊,我想讓你成為一個快樂的傻子。」

他當時滿臉疑惑:「憑什麼我要當個傻子?」

於是,媽媽對他解釋道:「媽媽是希望你別失眠、好好吃飯、頸椎不疼......當個快樂的傻子就挺好。」

直到多年之後再回憶,他才明白母親當年那深沉的愛。

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養出一個健康、快樂、幸福、向上的孩子。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陽光雨露中肆意生長,綻放出五彩繽紛的花朵。

願每位家長都能看透教育的真相,放平心態,和孩子同頻共振。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421/189238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