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從節氣到節日 「清明」經歷了什麼

4月5日將迎來兼具「節氣」和「節日」兩種身份的清明。從節氣到傳統節日,「清明」經歷了什麼?

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最早只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變成傳統民俗節日與寒食節、上巳節有關。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兩個節日和一個節氣基本互不干擾,直到唐代,清明吸收了上巳節與寒食節的習俗,才趨向融合。

據史料顯示,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慎終追遠的重要儀式,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往往將掃墓延至清明。當時的朝廷考慮到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經成了習慣,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

當今的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踏青訪春」。這和古時的上巳節有關。民俗專家說,漢朝已有上巳節。上巳節最早是在每年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後來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

人們會在這一天結伴去水邊嬉戲,洗頭洗腳,以求祛病消災。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云云,就是對唐代長安上巳節節日盛景的描繪。

由於上巳節一般在清明節前後,大地一派生機,春意盎然。人們在掃墓之餘,就在郊外聚會冷餐,古時放風箏、盪鞦韆、蹴鞠、打馬球不一而足。

最終,清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重要傳統節日,大體延續至今。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四川新聞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405/1885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