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中俄攜手走進「陷阱」

—中俄攜手走進「地緣軸心陷阱」

作者:

中俄關係的「政弱經強」讓普丁的政權更為穩固,並且有了安定社會的基礎持續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美聯社)

2023年3月20日,以和平為名訪問俄羅斯習近平受到俄國熱烈歡迎,兩國更簽署《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成為第一個認同「全球安全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的主要大國。在中俄外交看似風光的背後,中國並未在地緣政治的博弈佔盡上風,俄國清楚中國同樣面對來自西方的壓力,內部尚有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問題,台海問題的進展亦不如俄國對烏克蘭順利,這使得僅有廣東省經濟規模的俄國取得絕佳的對話高度。

中俄兩國同為核武強權,佔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次,地理位置以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為軸心相倚,地緣政治的牽扯從清朝尼布楚條約簽訂至今已逾三百年。自俄國征服西伯利亞後,兩國接壤至今的衝突時間遠多於和睦,帝俄時期佔據中國超過153萬平方公里的北方邊境,成為中國近現代的安全北患。   

遠東地區的矛盾持續至今仍未緩和,2020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建市160周年一覽無遺,俄國駐華大使館更官方微博強調海參崴的含義是「統治東方」,明白地在歷史的傷痕上羞辱中國。據俄羅斯遠東與北極發展部(Minist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ssian Far East and Arctic)的資料,中國在遠東地區的投資占外國投資的73%,中國僑民卻飽受右翼光頭黨騷擾。依照地緣政治的原則,中國理應制衡俄國的發展,冷戰時期美國能聯中制俄便是如此。

美國壓力促使中俄結伴

冷戰結束後隨著中國逐漸崛起,國際權力結構物換星移之際,中國成為美國最重要的遏止和圍堵對象,這使得中國不得不尋地緣政治的平衡策略。2013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其中之一的目的是為增長在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影響力,與沿線發展中國家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藉以充實發展所需資源,從而實現「遠交近攻」減少俄國在內的鄰近大國對自身的壓力。

基於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側的地理條件,「一帶一路」的發展高度符合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的「邊緣地帶論」。中國試圖避免重蹈德國和前蘇聯採取「心臟地帶論」,致力經營印度洋至非洲東岸地區,近期更成功斡旋伊朗沙特阿拉伯,除印度之外的印太地區幾乎都看的到中國影響力的存在。

然而,中國的努力也讓美國逐漸忌憚,2015年美國總統奧巴馬陸續「亞洲再平衡」和「印太戰略」,中國則以「新型大國關係」回應,卻未能取得對等的地位。從印太司令部的改建開始,從軍事力量的充實到盟邦的整合,美國歷經不到十年便整合西方國家反制,並且成立QUAD和AUKUS,中國被迫俄國更為走近。

 alt=

中俄兩國同為核武強權,佔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次,地理位置以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為軸心相倚,地緣政治的牽扯從清朝尼布楚條約簽訂至今已逾三百年。

中國非資源大國 「卡脖子」更需要朋友

面對來自西方的政治壓力,「美中貿易戰」加劇中國經貿結構的挑戰。由於中國本身並非資源大國,無法像俄國一般依靠資源出口維持經濟動能,類似台灣運用人力資源與技術加值的製造業,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模式的基礎。面對國際市場抵制中國科技產品,並且斷絕高科技原材料的輸入,使得中國難以持續生產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至西方國家,以往的出口導向發展模式陷入「卡脖子」的困境。

在美國、英國和德國陸續禁止中國半導體產品後,部分原先難以銷售劣質產品也從俄國找到出口的機會。因為發動戰爭而遭受更嚴厲禁運處置的俄國,此時反而成為中國外銷受限商品的最佳市場,軍民兩用商品和各種仿製西方的產品進而大發利市,民用的消費電子產品和仿製西方的消費品牌,也成為俄國民間的新選擇。短期雖能轉化中國生產的能量,中長期卻可能養成一批吃俄國的皇糧中低端製造業。

從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仿製M16步槍的CQ-A突擊步槍,到阿里巴巴的淘寶平台上出售的雲輪智能(Mugin)無人機,以及電子干擾、導航和低於5G標準的網絡零組件等,都是西方國家考量禁止使用的產品。俄媒工商日報(Kommersant)於去年指出,中國輸俄的晶片甚至有的批次達4成不良率,但這是現階段俄國軍方亟需改善通訊與管制能力的關鍵商源,對於自身製造業升級的客觀條件更為不利。

俄國持續軍售印度和越南讓中國難堪

俄烏戰爭期間,中國對俄國天然氣管線的採購更為龐大,去年透過遠東地區西伯利亞力量(Power of Siberia)天然氣管線輸送至中國達到155億立方米,創下歷史新高之餘,也為俄國的財政做出巨大貢獻。相對於中國的付出,俄國仍持續中國的潛在的競爭者,尤其是印度和越南等國出售先進軍備,俄國尚有8套防空系統、4艘護衛艦與1艘核動力潛艇待售印度,印度空軍超過六成以上採用俄制戰機,包括先進的T-50合作計劃在內,持續作為印度軍事現代化重要的夥伴。

越南對俄國的軍事採購自2015年後逐漸下降,但是海空軍的主力裝備仍來自俄國,包括基洛級潛艇、SU-30MKK和S-400防空系統等都來自俄國。越南的軍事現代化進程自2016年以來放緩,而且該國用於更新大型裝備的預算更為吃緊,西方國家的武器對越南更難以負擔,轉換俄羅斯武器平台與非俄羅斯平台之間的相容性也是挑戰。由於俄國需要外匯補貼國用,更難以再於中國的鄰國軍售項目讓步,形成中國持續對俄國提供資金,俄國提供軍備給中國競爭者的矛盾局面。

 中俄關係的「政弱經強」讓普丁的政權更為穩固,並且有了安定社會的基礎持續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美聯社)

越南對俄國的軍事採購自2015年後逐漸下降,但是海空軍的主力裝備仍來自俄國。(越南國家主席武文賞)

安全與經貿關係不對稱

中俄兩國在安全與經貿層面的不對稱,反映在中國未能在安全領域取得與經貿同等的成績。根據中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22年度統計數據顯示,中俄兩國貿易額為1902.71億美元,年增幅達29.3%,創下歷史新高。俄國出口至中國的貨物金額達到1141.49億美元,年增幅為43.4%;中國向俄國出口貨物金額為761.22億美元,年增12.8%。其中光是汽車的數字就達11.7萬輛乘用車,較去年增長40%,彌補遭受西方制裁的需求。

基於亮麗的經貿數據也未能讓中國成功斡旋,習近平訪俄之行給予普京在大選前需要的政治與經貿支持,「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聲明看似也將合作提升到航太與軍事科技層次,但是在地區安全的議題,俄國卻未能給予同等的回應。習近平離俄之後,俄國旋即將核武移防白俄羅斯,在戰略層面上與「不率先使用戰術核武」的承諾有所落差,這讓俄國是否真心支持「全球安全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增添疑慮。

將視野轉向至中國的安全議題層面,俄國表達不支持台獨和承認一個中國的承諾,卻未在南海問題上給予相應的支持。中俄海軍曾於2021年10月共同行經日本的津輕海峽,中俄空軍亦曾於2022年11月共同巡航東海地區,但是卻迴避與美國有可能直接衝突的南海問題。2022年12月,俄越未如期舉行「大陸同盟南海演習」,卻也讓中國戒備西沙地區,反而讓讓南海問題呈現多極化。

中俄關係的「政弱經強」讓普京的政權更為穩固,並且有了安定社會的基礎持續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中國期待「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能推動2019年以來的導彈襲擊預警系統,和格洛納斯(GLONESS)定位系統的合作,但是現況兩國分別遭受制裁和貿易戰,晶片與關鍵半導體元件取得已非容易,中俄兩國還得相互分食有限的資源,未來恐怕還是得依靠中國突破半導體科技,才能推動中俄兩國制定的國際空間站和探月基地計劃。

看似結伴而行的中俄背後,更似俄國因勢利導,中國雖能獲取俄國的能源與廣東省規模的市場,中長期卻得持續對俄國付出政經資源。俄國陷入俄烏戰爭之際更難以分心印太地區,短期之內也無能放棄佔領的烏克蘭領土,恢復歐亞陸橋的和平,半導體與科技產品又得長期依靠中國供給。由於沉默成本過高且大到不能倒,中俄關係背後的「地緣軸心陷阱」,猶如兩次大戰的德國不能放棄奧匈帝國與意大利,卻又得另行面對強敵。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403/188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