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石山:印度和中國 龍與象的馬拉松賽跑

作者:
美國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印度在南亞崛起。加之印日關係友好,日韓和解,世界經濟產業鏈從中國快速移出,轉向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等態勢,均符合美國主導印太地緣政治的期望。美國也看到未來全球經濟發展核心,是印太地區,從東亞到東南亞再到南亞,這個區域人口高達35億,佔了全世界的一半,而且還是高速增長的區域,因此印度絕對是極為重要的存在。

石山

印度人口超越中國,但經濟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未來30年,將是一個龍象大戰的時代。(大紀元製圖)

《有冇搞錯》。3月23日。

根據聯合國的測算,2022年年底,印度人口正式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大有後來居上的勢頭。

最近十年,中國大陸總是依靠和印度的比較獲得自信。不少中國人認為,印度獨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間差不多,兩國都是人口大國,經濟落後,而現在經濟發展差距巨大,這說明專制獨裁的體制優於民主政治。

但實際上,這種比較有很多可議之處。

首先一點,是49年的比較時間點。1949年,是中國經歷了長達14年的全面戰爭,其中包括八年對日戰爭和四年的國共內戰,經濟基本上完全崩潰,因此1949年是中國社會經濟的一個谷底點。而印度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作為英國後勤基地,各種生產全力以赴,經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正處在最高頂點。這個和中國與日本或者德國的比較差不多,日本和德國經歷兩次大戰,經濟完全崩潰,但十年多時間就恢復了,因為國家基礎不同。

第二,印度其實更多是一個地理名詞,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在英國統治之前,歷史上印度幾乎從來沒有一個可以完整統治國家的中央政府,更不要說一個文官系統。而中國有中央政府,有成熟的文官治理體系,而不是從部落文化發展出來的封建制度。

第三,中國具有高度統一的核心文化和種族。印度沒有,印度有三百多個不同的種族,使用上百種不同的語言,信仰五十多種不同的宗教,還有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這種分化,嚴重影響國家價值觀的統一,也嚴重影響國家認同的形成。

如果要進一步比較的話,印度還是印度文化圈國家裏面發展最好的國家,這個和古代一樣,而中國一度是中國文化圈國家裏面最差的國家,即使是現在,整體來看仍然比不了日本韓國,也比不了香港、台灣和新加坡。

當然,這個世界上恐怕很難有兩個國家可以有完全一樣的比較。我不否認過去30年,中國的發展遠遠超過了印度,但國家發展是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印度正在追趕上來,而且在未來的世界競爭中,一場龍象之爭,恐怕將主導未來的世界格局。

和中國一樣,印度在獨立之後選擇了社會主義,但相對中國和蘇聯,印度的社會主義比較溫和,但國民經濟國有化道路是一樣的。但印度堅持民主選舉,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到1991年之後,印度才開始他們的經濟改革開放,比中國晚了13年。

印度版改革開放開始於1991年,比中國晚了13年。中國專家把這13年兩國的表現比較,發現了驚人的相似。也就是說,印度在1991年之後的成長道路,和中國在1979年之後幾乎相同。換句話說,現在的印度,相當於中國的90年代初期。

中國(1978-2004)與印度(1991-2017)的增長對比

因此,一般估計印度未來30年將很有可能繼續高速成長。2022年,印度的GDP是3.3萬億美元,而中國是17.7萬億美元。印度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但印度近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提速,2015年之後,印度經濟增長率經常超過中國,而尤其是在2022年以後,一般預計印度的高增長將會維持20到30年,而中國未來,很可能將進入低成長年代。

另據摩根士丹利估計,印度的GDP可能會比目前的水準成長一倍以上,可望在2030年以前,超過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和中國。而在2050年到2060年,印度的GDP有可能追上中國。

有中國網民稱,俄烏戰事讓美國得益!中美對抗則便宜了印度!

但他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北京當局的國進民退、打壓私企外企的政策,才是令外資和企業家跑路、產業鏈移出大陸,進入包括印度在內的南亞國家的根本原因。

印度被外界看好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印度不但在2023年人口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在人口構成方面,印度也因為「年輕」,而更具競爭力。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印度人口的27.3%介於15歲到29歲,這個年齡區間的青年在北方邦最多,有2.3億之眾。人口結構優勢,顯然也是吸引國際產業鏈紛紛落戶印度的原因。

印度還有另外兩個優勢,就是英語人口眾多和科技產業起步快。該國約有2.5億人能熟練應用英語,使其跳過了工業化過程,直接步入服務化的第三產業經濟發展階段。目前印度第三產業已佔到GDP的近60%,更成為世界第二大軟體出口國和世界服務外包第一大國。

印度的精英人才使其IT行業高速發展,令世界矚目。

班加羅爾,現在號稱印度的矽谷,業已進駐400家全球研發中心。

「世界提出需求,班加羅爾負責解決」是他們自豪的口號。目前,班加羅爾一共集聚了90萬名軟體工程師。

按照世界專業機構CMM評級,全球75家頂尖資質軟體公司有近30個落戶班加羅爾;這裏擁有4500家高科技企業,集中了全印度35%的軟體人才;創造了印度三分之一的IT業產值。

這裏又是印度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的聚集地,有7所以理工科特別是電腦專業為主的大學,包括班加羅爾大學、印度管理學院、農業科技大學、拉吉夫‧甘地醫科大學等;還有292所高等專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並有28所印度國家和邦一級的科研機構。

班加羅爾這個印度的IT產業中心,造就了印孚瑟斯(Infosys)、維普羅(Wipro)等市值超過300億美元的大型IT企業,是承辦全球範圍軟體外包業務最多的地方,堪稱「世界辦公室」。

如今,班加羅爾已成為全球第五大資訊科技中心,被IT業內人士認為已經具備了向美國矽谷挑戰的實力。

關於印度人,《經濟學人》說過三個玩笑。

第一句笑話:印度人要佔領全世界了;第二句是:如果一個公司的老闆是印度裔,十年後,這裏的高管都是印度裔;第三個笑話:在出現美國印第安人總統之前,很可能會出現一位印度裔美國人總統。

2022年8月,很多網站轉載了一篇標題聳動的文章《遠甩華人:印度裔在加拿大居然全是第一》。

文章說,2021年,加拿大迎來了超過40.5萬名移民,創歷史新高。其中,有近三分一是印度裔。12.8萬來自印度的新移民中,許多是程式設計師。

同時,加拿大還接收了近45萬名國際留學生,其中印度人佔總數的近50%。

根據皮尤研究(Pew Research)的數據,在北美,每四個有印度背景的成年人中,就有三個擁有學士學位或更高學歷。這是所有亞洲移民群體中最高的。

加拿大統計局最近研究發現,50%的南亞裔加拿大人(主要來自印度)擁有學士學位或以上。南亞裔女性的這一比例上升到62%。

CIC News報導,印度已經成為加拿大人才來源的第一國家。

據皮尤數據,在美國,印度家庭的中位數收入為119,000美元,是迄今所有亞裔群體中最高的。

兩年前,美國矽谷中高科技大廠的CEO,幾乎被印裔美國人佔據大半,計有微軟、谷歌、IBM、Adobe、美光科技、Twitter、Palo Alto Networks、VMWare、Vimeo、WeWork等行業巨頭。

這種奇特現象讓人們對印度人才主要在程序設計領域的看法改觀。在北美,他們早就成為生意場上的管理層。

印度人的抱團習慣也促成了他們族裔人才的脫穎而出。中歐商業評論作者黃征宇說,印度人非常善於在企業內部將信息流轉起來。比如,公司一有好的職位被發佈,很多印度人便會互相轉告,讓自己的同胞在第一時間知道。所以英特爾內部流傳着這樣的說法:「如果你請了一位印度管理人,他可能會把整個村子都帶來。」

對印度裔科技從業人口的超高比例,分析師威斯奎茲(Gus Vasquez)甚至警告說,如果任由其發展,不加以限制,印度將來可能變成美國技術創新和經濟安全的一大威脅。

馬斯克買下推特的一個大動作應和了華日的警告。他一接手推特便裁員50%。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裁了印度裔CEO帕拉格·阿格拉瓦爾(Parag Agrawal)和法律事務和政策主管維賈亞·加德(Vijaya Gadde)。

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有印度血統的人一直在政界大展身手。

印度裔高學歷精英多集中在北美最流行的律師、醫生、管理層職業中,此外,參政比例也令人矚目。

加拿大印度裔參政成效明顯高於華人,印裔占當今加拿大省級高官中的12%,在國會和省議會中任職的人數遠超過其移民人口比例。而且從政者大多出自有從政傳統的旁遮普邦。

其中第一位亞裔省長是來自印度旁遮普的卑詩前省長杜新志(Ujjal Dosanjh),第一位國會政黨領袖為祖籍印度旁遮普的聯邦新民主黨領袖駔勉誠,第一位亞裔國防部長為出生在印度旁遮普的石俊(Harjit Sajjan),接替他的第二位亞裔女性國防部長安妮塔·阿南德(Anita Anand)也是印度裔。

美國也是一樣。

據不完全統計,在美國政壇從政的印度裔超過150人。

拜登上任之初,即任命了20名印度裔高官,其中17人在白宮擔任要職。

最近看到,川普任內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莉宣佈2024角逐美國總統。黑莉也是印度裔,不知這是否會應了《經濟學人》的笑談。

而印度裔的英國首相蘇納克,這裏就不用多說了。

海外印度裔比華裔更成功,涉及領域更多,對未來印度的發展,將有極大助力,這個不必多說。但印度未來的崛起,還有另外一個絕佳的國際環境機會。

2018年5月30日,時任川普政府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宣佈,將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改名印太司令部。自此,美國率領文明世界

圍堵中共態勢形成。其中很大成分與印度和美歐關係快速升溫有關聯。

美國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印度在南亞崛起。加之印日關係友好,日韓和解,世界經濟產業鏈從中國快速移出,轉向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等態勢,均符合美國主導印太地緣政治的期望。

美國也看到未來全球經濟發展核心,是印太地區,從東亞到東南亞再到南亞,這個區域人口高達35億,佔了全世界的一半,而且還是高速增長的區域,因此印度絕對是極為重要的存在。

龍象之爭,看來將是未來30年世界的焦點。

石山角度: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f9m2ego2d87xwxnRkfIjqs3j1th0c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24/188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