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分三六九等。在杭州知識青年中也分三六九等,到同江與撫遠邊境縣的是家庭成分好的知識青年,到富錦的是家庭成分不好的知識青年,是地富反壞右、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與國民黨或外國特務的子女。到同江與撫遠邊境縣的知青馬上就成為基幹民兵,每個基幹民兵手裏都有槍,也有手榴彈。由於赴富錦知識青年的檔案比人晚到,他們當了不到一個月的基幹民兵。當知識青年的檔案到了富錦,杭州知識青年手中的槍彈全部上交,不要說基幹民兵,連普通民兵也當不上了,政治待遇和地主富農子女一樣。富錦縣杭州知識青年檔案中的家庭成分可謂是不堪入目[5]。
在中蘇邊境地區的地富反壞右分子的日子真不好過。龍陽屯一位胡姓的地主在土改中被五馬分屍。土改中領導鬥地主分田地的農會主席老孟頭,後來娶了地主的小老婆,身邊睡着一位女「赫魯曉夫」,在四清運動中被打成四不清幹部下台。在中蘇邊境地區,只要兩邊關係一緊張,一望無際的平原上會莫名其妙地升起一顆一顆的信號彈,但就是抓不到放信號彈的人。
那時鄰村的民兵常化妝成蘇聯特務(本村民兵也到別村,免得被認出),趁月黑風高、戴着頭套,手持手槍、尖刀,悄悄摸到地主富農家中,把人帶到「青紗帳」(指莊稼長高的農田)里,用匕首壓在地富分子的脖子上,讓他們交代,村書記家在哪裏,民兵營長家在哪裏。誰也擋不住那個架勢,不得已說出村書記、民兵營長家在村子裏大致的方位。第二天村里便召開批斗大會,說是地主富農勾結蘇修,妄想復辟。批斗大會的場景與城裏鬧紅衛兵時沒有兩樣。
記得有一天搞什麼「民防演習」。快到半夜,突然村外槍聲大作,還夾有爆炸聲,全村的狗汪汪亂叫。接入每家每戶的喇叭響了,書記在喇叭大喊:「老毛子來了!老毛子來了!全體村民馬上到大隊部來集合!馬上到大隊部來集合!」一時,村子裏哭聲、喊叫聲一片。老鄉們扶老攜幼趕往大隊部。
手無寸鐵的男知青們躺在炕上開始調侃:「現在發槍了!一人一支。」鼓掌。「是不可能的!」鴉雀無聲,突然哈哈大笑。「兩人一支。」鼓掌。「還是木頭的。」哈哈大笑。就是老毛子真來了,沒有槍沒有炮,又能幹什麼?那苦澀的笑聲掩蓋了眼角的淚水。幾年之後在富錦縣武裝部里看到一個文件,三江平原這一大片在戰略上是屬於放棄的地區,因為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軍事上的第一道防線在綏化一帶,距離富錦幾百公里遠。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之後幾個月、幾年中,知識青年家長平反的文件斷斷續續地來到富錦縣知青辦,知青的處境有所改善,但沒有人再提起當基幹民兵,有一桿槍的事情。
二、他打響了中蘇珍寶島戰的第一槍
1973年夏天,筆者與由杭州知青和富錦知青(其中三位富錦知青已經去世,在此表達緬懷之意)組成的一支籃球隊,到黑龍江省饒河縣去參加比賽。饒河縣就在烏蘇里江畔,緊挨着虎林縣。雖然珍寶島在虎林縣境內,但是珍寶島距離虎林縣城遠,距離饒河縣城近(參見圖4)。主打的部隊駐地也在饒河縣城附件。中蘇兩國邊防軍領導的定期的會面和信息互換,中方一側的會面點也在饒河縣城邊的烏蘇里江上。
圖4:中蘇珍寶島戰爭時饒河、虎林縣城與珍寶島的位置示意圖,圖片來源:網絡截屏
戰爭爆發之前,兩國軍民在烏蘇里江上發生的邊境衝突,也多發生在饒河縣縣城邊的烏蘇里江上。
每年冬天,由於天氣寒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都被封凍,冰層很厚,不但可以行人,還可以開卡車、開坦克。自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中蘇兩黨關係惡化,邊境衝突逐步升級。每年烏蘇里江開江之後,邊境衝突多發生在行駛在江上的兩國船隻間。到了冬季,烏蘇里江封凍,邊境衝突多發生烏蘇里江的江面上。最初只是兩邊民眾的推推搡搡,然後是有不帶槍的軍人加入,便是拳腳相加,還要棍棒飛舞。在這種邊境衝突中,中方並不吃虧,一是中方人數多,二是混雜在民眾中的中國軍人多會武術,身手不凡。但是最令人氣憤的是蘇軍的坦克,它們也來湊熱鬧。肆無忌憚的蘇軍的坦克可以大搖大擺地開到饒河縣城裏轉一圈,然後撤回,如入無人之地。饒河縣體委的朋友告訴筆者:饒河縣城的許多居民都親自到烏蘇里江江面上,手挽手組成人牆,阻擋蘇軍的坦克,保衛祖國的領土。一天悲慘的事情發生。一輛蘇軍坦克以很高的速度衝到中國民眾組成人牆前,人們以為坦克剎車失靈,失去控制,人牆就散了。蘇軍坦克開始在冰面上追逐四處逃散的中國居民,坦克里不時傳來歇斯底里的笑聲。追逐持續了一段時間,中國居民已經精疲力竭。突然一位居民腳下一滑,摔倒在江面上,緊隨在後的蘇軍坦克來不及剎車,從摔倒者身上碾過去。邊境衝突中發生了死人的流血事件,衝突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圖5:中蘇邊境衝突中的推推搡搡,圖片來源:網絡截屏
珍寶島主打部隊駐地的籃球場質量很不錯,比饒河縣的籃球場質量要好。部隊官兵的籃球技術不錯,看來打籃球是他們主要的業餘生活。當年的連指導員孫玉國已經調動瀋陽軍區當副司令員,聽說孫玉國喜歡打籃球,技術不錯。珍寶島戰爭之後,該連隊的許多指戰員都調到其他部隊,得到提升。四人幫倒台後孫玉國受到審查,後以正團級轉業,去了瀋陽的一家工廠當幹部。
和部隊官兵的籃球比賽進行得非常愉快。比賽之後,連隊領導邀請我們與指戰員一起共進晚餐。晚餐十分豐富,有連隊自養的豬肉,有來自當地的山珍(木耳、猴頭等),有白酒有啤酒。倒在酒桌下的是我們隊的一位教練員(在東北地區喝酒,沒有人倒下便是沒有喝好,不能算完)。在飯桌上,連隊領導給我們講珍寶島戰爭的整個過程,一些細節與中共媒體報道有出入。印象最深的是兩個,一是周登國在巡邏過程中擊斃了蘇軍的瘸子上尉伊萬,打響了第一槍。另一個就是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傷亡才繳獲了蘇軍的坦克。
周登國那時是連長,和我們一起打籃球,技術相當不錯。比賽後周登國與我們一起共進晚餐,一起侃大山。他沒有否認是他打響了珍寶島戰爭的第一槍,擊斃了蘇軍的瘸子上尉伊萬。
為了表彰黑龍江邊防部隊的英雄事跡,中央軍委於1969年7月30日發佈命令,授予孫玉國、杜永春、華玉傑、周登國、冷鵬飛、孫征民、楊林、陳紹光、王慶榮、於慶陽等10名官兵以「戰鬥英雄」稱號,給邊防部隊偵察連、一連和邊防站等10個單位各記一等功一次[6]。
圖6:饒河部隊營房改建的珍寶島紀念館中幾位英雄的照片和事跡,右起第一人為孫玉國,右起第四人為周登國。事跡的畫面中是周登國端起衝鋒鎗擊斃蘇軍的瘸子上尉伊萬時的情景,圖片來源:饒河地域文化之二:紅色寶島http://www.raohe.gov.cn/tprh/hsbd/hsbd.htm
三、擊斃蘇軍的瘸子上尉伊萬
其實事情的經過十分簡單也十分清晰。下面是綜合筆者的回憶和網路上有關的資料的一個小結。
首先1969年3月2日發生的中蘇珍寶島戰是一次有計劃地誘敵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預先佈置好的埋伏圈裏的殲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