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王赫:中共「兩會」期間的對台政策信號

作者:
今年「兩會」換屆,新人上場,戲有點多。當局欲藉此來「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卻給人混亂、荒唐之感。這表明中共演戲成瘋,朝中無人,連小丑都派上用場了。這樣操作的對台政策,也算是給自己挖坑吧。

2023年3月5日,中共兩會召開,共警察在天安門廣場南端站崗。

全國「兩會」是中共一年一度的公開政治戲場。在台海形勢演變的關鍵期,中共今年借「兩會」要釋放哪些對台政策信號呢?且看目前已經上演的幾個戲碼。

其一,政協報告淡化台灣事務,在對台工作方面被邊緣化?

3月4日,汪洋發表的任內最後一次全國政協工作報告,僅兩段提及台灣事務。如此淡化處理,大大出乎外界預期。特別是近期中共不斷強調「大交流」的立場,正要政協賣力呢。而且,身為政治局常委的汪洋,是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的唯一副組長(習近平身兼組長),但看不出其在涉台工作方面發揮多大作用(例如,汪洋去年報告的「展望」部分也罕見未提台灣)。這是汪洋和習近平的不合呢,還是政協在對台方面邊緣化?

汪洋被視為改革派、團派人物,年齡上完全可留任常委、再干一屆政協主席(李瑞環、賈慶林都連任兩屆),但在「二十大」出局。由此看來,習和汪並非默契、合意,在對台政策上似有分歧。

王滬寧接任新一屆全國政協主席。日媒報道,習近平認識到對香港採取強硬立場導致台灣民意驟變,一國兩制已行不通,特委託王滬寧主導謀劃新的對台方略。果真如此的話,王滬寧和全國政協會不會改變邊緣化的處境,而在對台工作方面大展拳腳呢?

其二,政府工作報告涉台表述溫和,軟硬兩手表現為「軟的更軟、硬的更硬」

5日,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而且,台灣專家還注意到,今年報告較往年不同的是,提及「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並未如去年提「反對外部勢力干涉」。

中共通過這些文字細節,力圖讓台灣民眾認為:大陸對台政策趨於溫和,更加注重交流與「和平發展」,側重在「求穩定、多交流」。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台灣今年總統競選,中共壓力很大,欲通過各種手段影響大選結果。此外,今年如果美國眾議院議長麥肯錫訪台、蔡英文出訪過境美國,都將使中美台關係受到巨大衝擊。如果中共純用武力威脅,將適得其反,歷史早已證明了這點。所以,中共特意透過政府工作報告,放軟身段。

不過,中共硬的一手也沒放鬆。去年年末以來,軍事演習不斷。並且不停修改有關法律,故意製造出一種備戰、隨時可能進入戰時狀態的氣氛。用不同方式對台施壓。策略就是軟硬結合、又打又拉,打的更狠,拉的力度也加大。

其三,秦剛在新聞發佈會現場拿《憲法》回應台灣問題,法律戰上場?

7日,新外長秦剛首秀全國人大記者會。在回答台灣問題時,秦剛特意拿出一本《憲法》,宣讀序言裏的兩句話。須知,中華民國1947年就已行憲,中共竊國,中華民國遷台。中共已建政70餘年,至今仍搞黨禁、報禁,人民沒有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憲法》都換了3次,不允許談憲政,一談「法治」前面都要加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限制詞。現在居然裝腔作勢拿《憲法》來裝門面,令人厭惡。

不過,秦剛讀《憲法》這一行為本身,意味着中共要開打法律戰了。秦剛強調,中共《反分裂國家法》內規定明確,出現違反該法情況將依憲依法行事。《反分裂國家法》已於2005年出台,就是為法律戰準備的。早在2003年,中共軍委新頒佈《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列進「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總政治部通令所有軍隊展開此「三戰」研究和訓練。這些年來,中共一直對台開展心理戰、輿論戰,有所進展。現今中共對台加大壓力,法律戰可能將迅速跟進。

其四,利用文痞周小平之類,施展流氓戰術

今年「兩會」,中共還增加了小丑節目。例如,新任全國政協委員周小平在個人微博發表兩會提案,提出「切實推動祖國完成統一大業的4點建議」,包括發佈、公開「台省分裂勢力人物黑名單」懲戒令,若黑名單人物持續製造分裂,在對台特別行動期間,「任何人都可以將其逮捕或擊斃,不僅不用承擔任何責任,還能獲得促進統一榮譽勳章」云云。周小平接受港媒訪問時,稱提案獲接納。

又如,61歲自稱「台灣女孩」的人大代表凌友詩5日在人大會議呼籲,「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應改為「一國一制」,由中共黨中央委派台灣省長與省委書記;台灣教育體制可以留存,但教材需改為中國大陸版本等等。

在顯示「偉、光、正」的政治場合,竟然上演這樣的鬧劇,說明中共實在下三濫了。

結語

今年「兩會」換屆,新人上場,戲有點多。當局欲藉此來「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卻給人混亂、荒唐之感。這表明中共演戲成瘋,朝中無人,連小丑都派上用場了。這樣操作的對台政策,也算是給自己挖坑吧。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09/1875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