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兩會面對的中國經濟現狀:強勁擴張還是迴光返照?

今年初,中國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加寧就已經明確指出,伴隨着經濟下行,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殭屍化」的風險。從市場到企業,從銀行到央行,從財政收支到政府決策,到處都是殭屍現象。觀察人士說,那些在今年的兩會上接掌中國經濟大權的人們,面對幾個利好的數據,會不會把殭屍的迴光返照看成經濟的強勁擴張,從而放棄真正有意義的經濟改革,人們還得拭目以待。

中國江蘇省宿遷市一家半導體晶片公司的工人在生產線上。(2023年2月28日)

本星期,中國政府公佈的二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數據(PMI)不僅打破預期,而且顯示經濟正以十年來最快速度擴張。與此同時,財新中國服務業PMI回升2.1個百分點至55.0,連續兩月擴張,創2022年9月以來最高。在資本投入上升的帶動下,2023年2月財新BBD中國新經濟指數(NEI)也有所回升。中國央行預計,2023年國內經濟將普遍回升。但專家認為,這一數據僅反映了去年經濟衰退後的恢復,有網友指出,其中還有季節性因素。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數據從1月的50.1飆升至52.6,超過了活動擴張和收縮的50分界線,遠超分析師預測的50.5,是自2012年4月以來的最高讀數。

對此,美國主流財經媒體難掩興奮之情,「全球市場為 PMI的巨大驚喜歡呼雀躍,」彭博社報道,「亞洲股市和澳元扭轉了早些時候的跌勢,離岸人民幣走強,油價上漲。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持更加樂觀的看法」。

日本的《產經亞洲》認為,「如果經濟全面復甦,加上人民幣匯率穩定,那麼中國今年有可能成為高收入國家。」

同樣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去年人均GDP收入為12,608美元。這跟世界銀行將高收入國家定義為人均名義國民總收入(GNI)超過13205美元為高收入國家的標準僅差幾百美元。

彭博社還報道, 中共領導人已經被經濟反彈如此迅速「驚」到了。報道引用消息人士的話說,中央高層甚至覺得不必再採取額外的刺激經濟措施了。

中國「兩會」召開前夕,樂觀的經濟數據和媒體的美好預測一掃數月前清零政策下供應鏈斷裂、外貿萎縮、經濟萎靡的氣氛。但這些數據與對中國微觀經濟的觀察相去深遠,同時其中可能還有季節性調整問題。

網友問:到底哪個才是真的?

「剛才看了央視新聞30分,說製造業回暖,訂單穩步上升,經濟向好。」網友勇者原野ez在《今日頭條》發帖。「但是一些自媒體發佈的消息是,珠江三角工廠外遷,外貿一片哀嚎?外貿訂單大量減少?大量人被工廠拒之門外?到底哪個才是真的?」

另一位網友Mr李雨晨寫道:「原以為熬過了三年寒冬,今年會迎來報復性的訂單潮。誰知現在不但沒有迎來想像中的開門紅,」東莞一些工廠開工的朋友告訴他,「剛開工就已經準備放假了。」

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由中國國家統計局與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根據中國製造企業採購經理的月度問卷調查聯合編制,被認為是衡量中國製造業健康狀況的指標。

「接受填表的企業要麼是經過大風大浪後生存下來的,都是有競爭力的企業,他們對市場的前景肯定持比較樂觀的預期。」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劉芍佳說。「沒有填表的企業,要麼在疫情中倒閉了,他永遠不會再填表了,還有的企業轉移走了,也不會填表了。」

這次的PMI還可能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今年春節在一月,而去年在二月,「今年跟去年做同比,這就出現了一個統計陷阱的問題。」齊俊傑看財經在《今日頭條》中寫道。由於工人返鄉,通常春節期間是工廠的最淡季節。

另外,一月份疫情在許多地方爆發,不少工人提前返鄉,而春節後,「各家工廠也會集中開工,」「所以二月份,製造業也確實出現了明顯回升的現象。」

齊俊傑看財經得出結論:「僅憑這個數據,恐怕還不能認為經濟已經強復甦了。」

了解中國經濟的真實狀況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嚴峻挑戰,關鍵在於中共官方的數據常常經不起實際的檢驗。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許成鋼(照片提供:許成鋼)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學名譽教授許成鋼認為,中國PMI數據基本上是可信的,「因為去年的情況壞透了。就是說如果我們相信去年的實際情況是負增長,那麼人們認為今年不是負增長,那當然就是非常大的上升。」

「如果所有人都認為這個疫情帶來的萎縮要結束了,那麼當然看上去它就是一個擴張,」許成鋼說。「但是這個含義並不是真正的經濟擴張,而是經濟復甦。就是說,從這個疫情帶來的嚴重的經濟衰退變成復甦。」

去年中國經濟是負增長?

根據許成鋼的分析,中國政府說去年經濟增長為3%是不實的。因為根據全國高速公路上的物流統計數——「它與GDP增長率的相關性高達99%」,2022年中國的增長率是負的,「它的波動的區間大體上是在12%,負的12%到負的18%之間。」

實際上,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公報本身就表達了對中國目前經濟處境的憂慮:「必須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這包括「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深層次矛盾」,不僅要「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甚至還要「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

許成鋼說,中國金融危機風險不僅在於300%於GDP的高槓桿債務,更由於這些債務多數是性質最壞、危險性最高的土地、房產的抵押貸款。

「當你的抵押貸款的抵押價隨着經濟下行,當抵押價自個兒下行的時候,你就把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給搞壞了。你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都搞壞了,銀行就要破產的呀。當你一系列的銀行破產,你就是金融危機了呀。」

許成鋼說,中國其實面對的是金融穩定和經濟增長之間的深刻的內在矛盾,」許成鋼說。「就看你圖什麼?如果你圖經濟增長,你得把市場放開,中國今天已經醞釀好了這個金融危機的條件,你怎麼辦?」而放開印鈔對國有銀行注資,「通貨膨脹真的上來,快起來以後也是循環性的,就控制不住了。」

許成鋼認為,中國經濟今年實現4%、5%的增長是可能的,「但是這個並不意味着它變成了長遠有一個5%的增長的趨勢,不是這樣的。只是因為去年是負增長,在去年負增長的背景下,它在恢復的時候可以相對的看上去好,但是這是個暫時的,是個波動,稍微高一點是個波動。」

許成鋼說,中國經濟處於長遠的整體的經濟下行的總趨勢中已經有10年之久,「這是不會改變的,除非它的制度有基本變化,因為它這個整體的經濟下行的趨勢是由它的經濟制度帶來的。」

但是,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劉芍佳說,他對中國經濟還是抱有信心。「儘管中國的製造業存在很多負面因素,但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總體的增長。因為製造業目前在中國只佔GDP不到40%,服務業超過中國GDP的55%,還有8%左右的能源或農業這種最上游的行業。如果製造業今年增長不像預期的理想,哪怕只有2%或3%,但是服務業如果超過6%或7%以上的話,由於其佔比重,也會帶動整體的GDP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月份將中國2023年的增長預測上調至5.2%,並預測中國今年將對全球增長貢獻三分之一左右。

不過,早在今年初,中國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加寧就已經明確指出,伴隨着經濟下行,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殭屍化」的風險。從市場到企業,從銀行到央行,從財政收支到政府決策,到處都是殭屍現象。觀察人士說,那些在今年的兩會上接掌中國經濟大權的人們,面對幾個利好的數據,會不會把殭屍的迴光返照看成經濟的強勁擴張,從而放棄真正有意義的經濟改革,人們還得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04/1873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