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全球央行今年面臨的最大難題:工資-物價堅持

英國教育工作者發動罷工,爭取高於通膨率的調薪幅度。圖/歐新社

目前為止,世界各國央行尚未遭遇1970年代在美國生根的那種「工資-物價螺旋」問題,但今年全球央行仍將面臨棘手問題:「工資-物價堅持」。

1970年代美國陷入「工資-物價螺旋」(wage price spiral)困境,當時因為通膨預期在經濟根深柢固,員工如願贏得大於通膨率的工資調幅,這又為物價漲勢推波助瀾,形成工資與物價螺旋式上升的惡性循環,最後由接任聯準會(Fed)主席的伏克爾(Paul Volcker)啟動一連串猛烈升息才殺死通膨巨獸,卻也付出經濟陷入衰退深淵的痛苦代價。

現任Fed主席鮑爾在上次會後記者會上說:「尚未見到(工資-物價螺旋),但重點是…一旦見到,問題就嚴重了。我們不容許那種情況發生。」

工資物價螺旋vs.工資物價堅持

金融時報(FT)分析報導指出,現在最讓央行擔心的是,一年來物價飆漲,或許已觸動勞工、僱主和消費者改變預期和行為,這可能導致服務業勞工以就業市場緊繃為籌碼,要求更大幅度調薪,而同時企業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有高就業率與政府支持作靠山的消費者。哈佛經濟學家佛曼(Jason Furman)認為,這種情況以「工資-物價堅持」(wage-price persistence)形容,比「工資-物價螺旋」更貼切。

差別在哪呢?佛曼上月在訪談中解釋,所謂「工資-物價堅持」意指「一旦通膨和工資成長雙雙走高,兩者都維持在高點一段時日,並且互相拉抬一段時日」,但還不至於演變到「工資-物價一路交纏盤旋走高,形成無止盡循環」的地步。

今年,世界各地央行官員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在央行努力抑升通膨之際,全球勞工力促加薪的要求能否如願以償。即使是相對溫和的工資協議,也可能阻撓央行把通膨壓向2%的目標--除非央行把利率拉高到可能引發衰退的水準,就另當別論。

歐美工資勁揚連日本也蠢蠢欲動

跡象顯示,勞工此刻似乎佔上風。在美國,全美最大民間僱主沃爾瑪(Walmart)將把最低時薪調高到14美元,自3月2日起生效,逾34萬名美國員工受惠,此舉形同為美國多州工資制定新的底線。此外,英國多達50萬名公務員上街頭要求提高待遇,德國公部門工會也呼籲發動罷工抗爭,而匈牙利和波蘭的工資成長更達二位數。就連工資水平數十年不動如山的日本,大型僱主也正評估調整以年資為準的薪資結構,可能終於願意把更多錢放入員工口袋。

當然,美歐面臨的通膨問題不同。美國通膨主要受解除封鎖防疫後需求強勁驅動,歐元區和英國的通膨問題則肇因於俄烏戰爭引發能源震撼,儘管大西洋兩岸的標題通膨率都可望在未來數月大幅減緩,反映借貸成本升高和天然氣跌價開始抑制需求,但工資協議敲定的調薪幅度仍追不上通膨,加上多國缺工問題仍普遍(一部分是因為疫後勞動市場出現結構性變化),勞工仍理直氣壯要求調薪幅度要追得上物價漲速。

央行抗通膨vs.政府護選民生計衝突日增

不論是哪個國家,都面臨棘手問題:央行擔憂壓制不了頑強的通膨,政府則希望維護選民生活品質,兩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升高。這種緊張關係可能使央行處境更艱難,因為先前貨幣緊縮效應尚未充分展現,若再繼續卯力升息以抑制工資壓力,萬一把經濟推落衰退深淵、導致大量勞工失業,政治反彈力道不小。

目前各國因應通膨的標準處方仍是提高利率,希望藉此遏制經濟成長,直到勞工恐懼若堅持要求調薪工作恐怕不保、直到企業擔心若堅持再漲價恐會失去顧客為止。但前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夏(Olivier Blanchard)批評,以升息對抗通膨是「極沒效率的方法,畢竟通膨是「企業、勞工與納稅人之間的分配衝突」造成的結果。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主張各國政府運用最低工資,協助窮人度過物價上漲難關,也呼籲擴大運用集體勞資協商機制,認為這麼做有助促成所得層級不同的勞工公平分攤通膨成本,並允許以勞工珍視的其他福利(如彈性工時)交換調薪,進而避免工資-物價螺旋。

布蘭夏認為,若能由勞工、企業和政府協商出一種圓滿結局--既不會助長通膨,也不需咽下衰退苦果--不啻是美夢成真;不幸的是,那需要的信任也只能在夢裏求,實際上「根本不可能發生」。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經濟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01/1872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