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老人抗議醫保改革 揭中共治下深層社會問題

中國老人上街抗議醫保福利被削減,揭示了中國社會的一系列深層問題,尤其是人口老年化、醫保不健全、地方財政吃緊以及民眾不信任政府等。

2022年12月11日,北京一家醫院的發熱門診外排隊的人龍。

中國老人上街抗議醫保福利被削減,揭示了中國社會的一系列深層問題,尤其是人口老年化、醫保不健全、地方財政吃緊以及民眾不信任政府等。

 

率先引發抗議活動的是武漢等一些推動醫保改革的城市,當地政府減少了醫保的個人賬戶返款。根據推行的一項強制性醫保繳費計劃,繳納到個人賬戶的部分資金將被集中到公共保險基金中。官方解釋,這是利用個人賬戶的部分盈餘來滿足日益增長的公共醫療需求,但抗議者認為政府拿走了他們的積蓄。

中共官方媒體《經濟日報》周二(2月21日)發表評論,欲再次解讀醫保改革對民眾的好處,強調「把大家的錢放一起,可以實現用大數法則化解社會群體的風險」。

「相信在改革推進一段時間後,群眾會享受到改革的紅利。」官方報導說。

但是,官方的空洞宣傳並不能打消民眾的切實顧慮。

每月到賬的錢少了未來許諾報銷根本看不見影

大陸網絡上一篇網文(已被404)說,「結構性差距的問題是中國特色現狀……壓力下,可能讓切蛋糕的人自己少拿一點,但是想要均勻分蛋糕,基本上不可能。」

縱觀當局出台的相關政策,幾乎都是有損民眾利益的。比如:延遲退休就是讓民眾多交幾年、少領幾年;還有在中共政府缺乏可信度的情況下,「算大帳、算長遠帳」的宣傳詞敵不過「個人賬戶的錢少了、報銷標準降低和變相降低了」的實際生活衝擊。

一名在中國從事財稅制度研究的學者接受英國BBC中文採訪時說:「每月到賬的錢,切切實實地減少了,未來得病能報銷的錢,還未發生,看不見摸不着。」

他說,即便當局說未來會納入更多藥店進入報銷體系,但報銷依然要按比例,自己需要部分負擔。

地方財政捉襟見肘醫保資金縮水

這起抗議活動的大背景是,中國人口正迅速老齡化,個人要自掏腰包支付相對較高比例的醫療費用,而且許多人的退休金本來就很少。

中共官方數據稱,2022年中國人口規模出現了幾十年來的首次下降。

幾十年前,為了把人趕進城市和工廠,中共系統地取消了社會安全網,卻似乎沒有計劃來處理好老百姓的生活。

醫保的資金來自地方政府財政。在面對土地出讓收入下降(2022年同比下降23%)以及過去三年COVID-19清零措施上的大規模支出,地方財政已經捉襟見肘,醫保資金縮水自然不在話下。

土地出讓收入通常佔到地方財政總收入的40%以上。儘管中共從2022年12月初已經放棄了清零措施,但是房地產行業回暖需要時間,土地出讓收入不可能很快恢復到以前的水平。

地方債台高築 恐早晚如房地產爆雷

為填補缺口,地方政府一直在舉債。地方政府的高額赤字、包括隱性債務已經成為一個關鍵的經濟問題。

根據美國評級公司穆迪的數據,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有約4.5萬億元(相當於6,530億美元)在岸債券將在2023年到期或面臨提前贖回。此類表外實體為地方政府籌集資金,但財務狀況一直很糟糕。

據研究機構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數據,2022年上半年,LGFV債券發行人的平均資產回報率從2021年的0.75%降至約0.4%,而同時它們必須為債券支付平均4.3%的利息。此外,過去一年中,LGFV已拖欠應償付給私募債相關債權人的款項約166次,儘管到目前為止還從未拖欠過公共債券相關款項的情況。

一旦LGFV爆雷,中共政府將面臨艱難選擇。北京近年來加大力度審查這類隱性債務,並誓言加強財政監管。

《華爾街日報》說,爆雷聽起來有點兒耳熟,因為這種類似的情況過去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上長期存在。

外國投資者繼續觀望

在購房熱情尚未恢復,當局又不能讓老年人退休後安心生活,這對北京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尤其考慮到海內外企業還在觀望中國經濟恢復情況,對投資猶豫不決。

《日經亞洲》周一(2月20日)報導說,隨着對中國經濟在「清零」封控結束後反彈的期望,被對貨物運輸下降及房屋和汽車銷售疲軟的擔憂所取代,外國投資者在減少購買中國股票。

在截至1月底的三個月內,滬深300指數增長了18.47%。但是2月至今,該指數下降了2.94%。此外,外國買家通過滬港通購買中國股票也在大幅減緩。

瑞士私人銀行瑞聯(UBP)高級亞洲經濟學家查爾斯‧卡薩諾瓦(Carlos Casanova)表示,最初解封後的投資狂熱目前基本上已經過去。

他預測,外國投資者可能會繼續觀望,直到北京今年3月制定出經濟增長目標。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22/1869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