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最會跟俄羅斯打交道的,果然還是美國人

有關西沃德是如何一開口就猜中俄方底線的問題,是個歷史懸案。有些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學者至今依然在憤怒的尋找,到底是哪個「俄奸」把自家底牌賣給了美國人?這招咱熟啊!我們俄羅斯人玩了一輩子鷹,到頭來居然被鷹啄了眼?

出於共同利益,可以拉你一把,但賬必須算的兩清。

9世紀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沙皇因為無法審時度勢,自己陷入了被英法兩大強國的聯合放血的泥潭當中。

不過這故事還有一個附加問題——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歷史上幾乎唯一一場雖然大敗虧輸、卻能在戰後「垂死病中驚坐起」的戰爭。

是的,克里米亞戰敗,沙皇尼古拉一世為此急死了,繼任的亞歷山大二世被迫開始了解放農奴等一系列政治革新運動。但這些政治地震,跟一戰或阿富汗戰爭跟俄羅斯和蘇聯帶來的致命傷相比,似乎又是較為輕微的。

此後沙俄開開心心的作為列強又活了半個世紀,在俄羅斯歷史上,已經是個奇蹟了。

而這個奇蹟的誕生,跟一個來自(俄羅斯)東方的、正在發展中的神秘強國關鍵時刻「拉兄弟一把」不無關係——

沒錯,我說的就是美國。

當然,這個忙並不白幫,我們今天展開世界地圖,依然能輕易看到這場美俄「互助」留下的印記——面積171萬平方公里、石油和金礦豐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阿拉斯加州。是美國在1867年斥資720萬美元從俄羅斯手中買下來的。

克里米亞戰爭是英法出於自身的戰略利益,抓住沙俄的好戰天性對該國進行的一次成功放血,但這次成功的「屠熊」引發了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的警覺與側目。因為這個時代,美國與英法兩國的關係都太稱不上太美好。

英美關係就不用多說了,獨立戰爭之後,大英帝國對美國這個成長中的潛在對手的遏制一直在持續,為了遏制美國的西進,英國長期通過加拿大對印第安各部落進行援助,這使得美國西進運動中與印第安人的戰爭遠沒有後世很多人想像中那樣一邊倒,有槍有炮的印第安人通過游擊戰爭跟美國正規軍打的有來有回、血腥殘酷。

1813年英印聯盟曾聯手殲滅美軍一個旅,印第安人屠殺了全部的900名俘虜,且全部是先剝頭皮、再斬首。

而直到1876年的小巨角戰役中,蘇族印第安酋長瘋馬在英國的軍火援助下,騎洋馬挎洋槍,率軍一舉全殲美第一騎兵師第七團,連上校團長都給擊斃了——被俘美軍依然享受了先剝頭皮再斬首的印第安戰俘套餐。

此戰之後,美國總統急的直接給英國發了正式的外交照會,警告英國不要再插手美印之間的戰爭,連「基督徒之間的仁慈」都搬出來說事兒了——你在背後支持印第安人搞我也就算了,但讓他們搞的這麼出圈,總不太合適吧?咱鄉里鄉親、同文同種、一百年前是一家的……

當然,警告無效。英國人那裝傻充愣本事……你懂得——支持印第安人?印什麼安啊?印第什麼?什麼地安?

擅長攪屎的英國人繼續拱火,把「抗美援印(第安)」一直搞到了美國幾乎把印第安人趕盡殺絕才消停。

如果說英美關係不好是帝國與潛在挑戰者之間的常態,那麼法美關係在19世紀中葉的交惡就算是一場意外了。

美國獨立戰爭以後,美法本來是在大西洋兩岸共同分擔英國戰略壓力的盟友。但這種默契,在1849年拿破崙三世當政之後被打破了。

拿破崙三世那放飛自我的詭異外交思路,基本可以用兩句話總結:

第一,吸取他二大爺的教訓,抱緊英國人的大腿,甘當世界老二,絕不跟大哥抬槓。

第二,在不觸犯第一條的情況下,全球範圍內,誰出頭我滅誰!

所以英法聯軍在那個年頭成為高頻詞彙。

急於在美洲成就霸業的拿破崙三世,壓根不顧美國人的門羅主義。抓住一切機會在美國南方開始搞事情,不僅在南北戰爭中聯合英國一起支持南方邦聯,還趁着美國無暇南顧的機會,親自下場發動為了法墨戰爭,最終在墨西哥也扶持了一個「第二帝國」出來,明擺着要以墨西哥為跳板,在美洲重開「新法蘭西」的霸業。

所以19世紀中期,走到崛起中途的美國,其戰略環境其實是相當惡劣的,什麼「東西隔大洋,南北無強敵」的優勢地緣,在當時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那年頭的美國北有天天「抗美援印」不停攪合的大英,南有鐵了心要緊跟大英、坐穩「第二把交椅」的法國拿二皇帝和他扶持的墨二帝國。美國自己還剛剛才從損失極為慘重的南北戰爭里爬出來。局面要多惡劣有多惡劣。

英夷與法蠻交,美利堅不絕若線——這樣的苦日子,他們也有過。

這個時候的美國,急需另一個歐洲強國幫他分擔一下英法給他的戰略壓力,讓英法把目光重新聚焦向歐洲。

所以看到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吃癟,美國人是真有心要拉俄羅斯一把的,沙俄帝國如果真被徹底打崩了,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有害無利,接下來可能就是英法瓜分美洲了。

但美國人同時又知道,這個忙絕對不能白幫,尤其是面對在外交中將功利主義貫徹到底的俄羅斯人。

歐洲諺語說得好麼:「跟俄羅斯人握手之後,一定記得數數自己還剩幾根手指頭」,指望這樣一個國家對你今天幫他一把的大恩大德「來日再報」是不現實的。

有什麼賬,都跟它現場算清了為好。免得日後恩多反成仇。

可是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已經山窮水盡、幾乎成為「歐洲棄兒」的沙俄,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拿來進行交換呢?

有地啊!俄羅斯最不缺的就是土地,那好,我們就來交易土地好了。

有關向美國出售阿拉斯加的設想,早在1859年克里米亞戰爭剛剛結束時就由俄方主動提出了。

戰爭帶來的最致命的財政危機,往往不發生在戰爭中,而總是出現在戰敗之後,戰敗後的俄羅斯一度真的窮瘋了,破天荒的決定違背「雙頭鷹旗升起從哪裏,就決不能落下。」的民族信條,主動提出出賣阿拉斯加。

主動賣地、主動改革的亞歷山大二世,俄羅斯少有的明白沙皇,他挽救了俄羅斯。

但此時的美國,南北戰爭的陰雲已經開始聚集了,分裂的兩黨在國會上不可能就如此大的問題達成共識。於是談判就被擱置了。

等到1866年,南北戰爭剛剛結束,俄羅斯立馬又上門接洽。因為這個時候阿拉斯加真的已經到了不得不賣的時刻了——蹲在加拿大的英國人給了被揍出陰影的沙俄太大的壓力,俄羅斯實在是不想跟這個世界首強再當鄰居了,

俄羅斯在阿拉斯加,定居者從來沒有超過400人,這塊地英國人如果想拿隨時都可以拿走,進而通過白令海峽威脅同樣孱弱的俄羅斯遠東區,那俄羅斯就真的夜不能寢了。

1866年年底,特使多依克爾得到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密令是:只要美國人願意給超過500萬美元以上的價格,就把阿拉斯加賣了吧。

而當多依克爾見到了美國國務卿威廉·西沃德時,雙方只用了一個晚上就談成了這筆交易。

這場談判充分展現了雙方各自的外交風格。

兩人剛一見面,多依克爾就單刀直入:貴國到底願意出價多少購買阿拉斯加?

沒想到人家西沃德那是章口就來:「500萬美元!

真砍價大師——威廉·西沃德

有關西沃德是如何一開口就猜中俄方底線的問題,是個歷史懸案。有些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學者至今依然在憤怒的尋找,到底是哪個「俄奸」把自家底牌賣給了美國人?這招咱熟啊!我們俄羅斯人玩了一輩子鷹,到頭來居然被鷹啄了眼?

把大清底牌提前透給沙俄,貼着本方底線簽了《尼布楚條約》的索爾圖實名點讚。

但在底線已經被摸清的情況下,多依克爾依然展現了俄羅斯外交官在談判桌上一貫的堅韌與狡猾。

他故作驚訝的說:「太少了!閣下簡直在開玩笑。沙皇絕不會這樣輕易地出賣這片戰略要地!……」然後開始猛夸阿拉斯加如何如何重要。

於是西沃德以退為進:「請問,沙皇陛下究竟想要多少呢?」

多依克爾咬牙說:「700萬美元!絕對不能低於這個數目!」

於是西沃德心裏就有底了——不過就多要了兩百萬麼,技止此耳!

但他依然裝腔作勢的皺眉:「太多了!關於購買這塊不毛之地,我已受到了不少的責難,我想,我們的國會是不會批准的……」

於是雙方又進行了漫長的扯皮。

其實談判談到了這裏,美國人在對俄在戰略上已經成功了,他依靠準確情報,一開始就把價格精準的壓到了一個既划算又能讓對方接受的範圍內。這是昂撒民族在漫長商海沉浮中培養出來的絕技。

但多依克爾面對這個強大的談判對手,依然頑強地展現了那種俄式外交的小精明,也為其國家爭到了儘可能多的利益。在雙方價格已經基本談攏,確定在700萬美元這個叫價後,多依克爾居然又能以「手續費」為由,多要了美國人20萬美元。

最終阿拉斯加以720萬美元價格成交。

在送別多依克爾時,西沃德直稱自己對俄「讓利太多」,跟國會不好交代,怕是要成美奸了。

他說的是真的,當時,美國剛剛結束內戰,百廢待興,到處都需要錢,聯邦政府是一分的閒錢都沒有。

因此,許多議員都西沃德的這個談判「愚蠢之至」——你花720萬,給國家買個大號冰窖幹什麼?

還好美國當時的黨爭還不喜歡搞誅心之論,要不然高低也得給他弄個19世紀版的「通俄門」出來。

但在國會上作證的西沃德,卻一改之前俄羅斯人面前時虧大了的神色。他信心滿滿的告訴議員們,這筆買賣肯定值!

「我們應該把目光放遠一些,千萬不要錯過上帝賜予我們的這一良機……如果讓俄羅斯將這片土地賣給其他國家,我們會後悔莫及的。為了美國的長遠利益——我再重複一遍——為了美國的長遠利益,請不要吵了!」

最終,在西沃德的不懈說服下,美國國會還是通過了這項購地協議。

1867年,這項美俄之間的交易最終達成。

但奇怪的是,如此為國操心勞力的西沃德卻,在不久之後因此下台了。

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沃德被「卸磨殺驢」,主要原因不是他談的不好,買賣做虧了。而是因為美國社會的主流精英在底層文化心理上親英法而反俄的。

儘管遭遇了英法的聯合排擠,但美國人在本能中依然認定自己的西方的一分子,所以美國在戰略上需要與俄羅斯達成合作,但作為具體操辦人,已經被貼上親俄標籤的西沃德已經不適合擔任國務卿這個主管外交的職位了。

美國在之後的對俄外交中也一直展現了這種風格——咱倆只談單筆的生意,不論交情——你我也心知肚明,我們之間不會有交情,所以把賬算的越明白越好。

這跟美國與英法交往中動不動還強調個什麼價值觀趨同、血濃於水之類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畫風。

但事實證明,美俄之間這種「不是親兄弟,更要明算賬」的生意經,可能恰恰是最讓這兩個氣質和價值觀迥異的民族最舒服的相處之道。

對俄羅斯來說,通過出賣阿拉斯加,俄羅斯在19世紀中葉被歐洲列強孤立的「脆弱期」獲得了一筆急需的資金,緩了一口氣。

更關鍵的是,這筆交易讓俄羅斯減少了一個與英國正面對抗的戰略方向,使它能更集中精力、放心大膽的在遠東執行自己的開疆拓土計劃。在下決心對美出賣阿拉斯加之後,俄羅斯十九世紀後半葉對遠東的攻略和經營明顯的加快了。最終「堤內損失堤外補」,俄羅斯通過這紙條約間接獲得和鞏固的領土面積和其膏腴程度,遠遠超過了那個靠着北極的阿拉斯加。

當然,美國人就更不虧了。拋去阿拉斯加日後發現的石油、金礦和冷戰時代的導彈威懾這些當時無法預見的超長期利益不論。單以當時看得着的利益來說,佔有阿拉斯加讓美國獲得了一個能從北線航道進入亞洲的跳板。還讓英國人在加拿大遭遇了與美國雙線對峙的尷尬,處於強勢期的英國時刻要擔心一旦對美開戰時,戰場的複雜性,這對英美在19世紀末霸權交接敏感期內維繫和平是至關重要的。

而對美國另一個更重大的利好是:緩過一口氣的沙俄在19世紀後期的遠東擴張,極大的分散了英國的戰略精力,為美國的發展爭取了時間。

所以我覺得,西沃德在阿拉斯加購地案當中展現的外交思路,是非常明智和清晰的——作為同樣被英法兩強所杯葛和圍堵的國家,成長中的美國和衰落的沙俄不是不可以的進行互助和合作,美國也需要在沙俄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拉兄弟一把」,讓它「支棱起來」,以繼續分擔自身的戰略壓力。

但這種幫助必須是立足於本國利益的——可以支援你,但你得拿真金白銀、或者土地來換才行。

西沃德和那一代美國精英把這個賬算的非常清楚,於是塑造了阿拉斯加購地案中美俄兩國的雙贏。

所以說,最懂怎麼跟俄羅斯打交道的,可能還是跟他們相愛相殺日久的老美……

出於共同利益,可以拉你一把,但賬必須算的兩清。

9世紀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沙皇因為無法審時度勢,自己陷入了被英法兩大強國的聯合放血的泥潭當中。

不過這故事還有一個附加問題——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歷史上幾乎唯一一場雖然大敗虧輸、卻能在戰後「垂死病中驚坐起」的戰爭。

是的,克里米亞戰敗,沙皇尼古拉一世為此急死了,繼任的亞歷山大二世被迫開始了解放農奴等一系列政治革新運動。但這些政治地震,跟一戰或阿富汗戰爭跟俄羅斯和蘇聯帶來的致命傷相比,似乎又是較為輕微的。

此後沙俄開開心心的作為列強又活了半個世紀,在俄羅斯歷史上,已經是個奇蹟了。

而這個奇蹟的誕生,跟一個來自(俄羅斯)東方的、正在發展中的神秘強國關鍵時刻「拉兄弟一把」不無關係——

沒錯,我說的就是美國。

當然,這個忙並不白幫,我們今天展開世界地圖,依然能輕易看到這場美俄「互助」留下的印記——面積171萬平方公里、石油和金礦豐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阿拉斯加州。是美國在1867年斥資720萬美元從俄羅斯手中買下來的。

克里米亞戰爭是英法出於自身的戰略利益,抓住沙俄的好戰天性對該國進行的一次成功放血,但這次成功的「屠熊」引發了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的警覺與側目。因為這個時代,美國與英法兩國的關係都太稱不上太美好。

英美關係就不用多說了,獨立戰爭之後,大英帝國對美國這個成長中的潛在對手的遏制一直在持續,為了遏制美國的西進,英國長期通過加拿大對印第安各部落進行援助,這使得美國西進運動中與印第安人的戰爭遠沒有後世很多人想像中那樣一邊倒,有槍有炮的印第安人通過游擊戰爭跟美國正規軍打的有來有回、血腥殘酷。

1813年英印聯盟曾聯手殲滅美軍一個旅,印第安人屠殺了全部的900名俘虜,且全部是先剝頭皮、再斬首。

而直到1876年的小巨角戰役中,蘇族印第安酋長瘋馬在英國的軍火援助下,騎洋馬挎洋槍,率軍一舉全殲美第一騎兵師第七團,連上校團長都給擊斃了——被俘美軍依然享受了先剝頭皮再斬首的印第安戰俘套餐。

此戰之後,美國總統急的直接給英國發了正式的外交照會,警告英國不要再插手美印之間的戰爭,連「基督徒之間的仁慈」都搬出來說事兒了——你在背後支持印第安人搞我也就算了,但讓他們搞的這麼出圈,總不太合適吧?咱鄉里鄉親、同文同種、一百年前是一家的……

當然,警告無效。英國人那裝傻充愣本事……你懂得——支持印第安人?印什麼安啊?印第什麼?什麼地安?

擅長攪屎的英國人繼續拱火,把「抗美援印(第安)」一直搞到了美國幾乎把印第安人趕盡殺絕才消停。

如果說英美關係不好是帝國與潛在挑戰者之間的常態,那麼法美關係在19世紀中葉的交惡就算是一場意外了。

美國獨立戰爭以後,美法本來是在大西洋兩岸共同分擔英國戰略壓力的盟友。但這種默契,在1849年拿破崙三世當政之後被打破了。

拿破崙三世那放飛自我的詭異外交思路,基本可以用兩句話總結:

第一,吸取他二大爺的教訓,抱緊英國人的大腿,甘當世界老二,絕不跟大哥抬槓。

第二,在不觸犯第一條的情況下,全球範圍內,誰出頭我滅誰!

所以英法聯軍在那個年頭成為高頻詞彙。

急於在美洲成就霸業的拿破崙三世,壓根不顧美國人的門羅主義。抓住一切機會在美國南方開始搞事情,不僅在南北戰爭中聯合英國一起支持南方邦聯,還趁着美國無暇南顧的機會,親自下場發動為了法墨戰爭,最終在墨西哥也扶持了一個「第二帝國」出來,明擺着要以墨西哥為跳板,在美洲重開「新法蘭西」的霸業。

所以19世紀中期,走到崛起中途的美國,其戰略環境其實是相當惡劣的,什麼「東西隔大洋,南北無強敵」的優勢地緣,在當時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那年頭的美國北有天天「抗美援印」不停攪合的大英,南有鐵了心要緊跟大英、坐穩「第二把交椅」的法國拿二皇帝和他扶持的墨二帝國。美國自己還剛剛才從損失極為慘重的南北戰爭里爬出來。局面要多惡劣有多惡劣。

英夷與法蠻交,美利堅不絕若線——這樣的苦日子,他們也有過。

這個時候的美國,急需另一個歐洲強國幫他分擔一下英法給他的戰略壓力,讓英法把目光重新聚焦向歐洲。

所以看到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吃癟,美國人是真有心要拉俄羅斯一把的,沙俄帝國如果真被徹底打崩了,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有害無利,接下來可能就是英法瓜分美洲了。

但美國人同時又知道,這個忙絕對不能白幫,尤其是面對在外交中將功利主義貫徹到底的俄羅斯人。

歐洲諺語說得好麼:「跟俄羅斯人握手之後,一定記得數數自己還剩幾根手指頭」,指望這樣一個國家對你今天幫他一把的大恩大德「來日再報」是不現實的。

有什麼賬,都跟它現場算清了為好。免得日後恩多反成仇。

可是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已經山窮水盡、幾乎成為「歐洲棄兒」的沙俄,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拿來進行交換呢?

有地啊!俄羅斯最不缺的就是土地,那好,我們就來交易土地好了。

有關向美國出售阿拉斯加的設想,早在1859年克里米亞戰爭剛剛結束時就由俄方主動提出了。

戰爭帶來的最致命的財政危機,往往不發生在戰爭中,而總是出現在戰敗之後,戰敗後的俄羅斯一度真的窮瘋了,破天荒的決定違背「雙頭鷹旗升起從哪裏,就決不能落下。」的民族信條,主動提出出賣阿拉斯加。

主動賣地、主動改革的亞歷山大二世,俄羅斯少有的明白沙皇,他挽救了俄羅斯。

但此時的美國,南北戰爭的陰雲已經開始聚集了,分裂的兩黨在國會上不可能就如此大的問題達成共識。於是談判就被擱置了。

等到1866年,南北戰爭剛剛結束,俄羅斯立馬又上門接洽。因為這個時候阿拉斯加真的已經到了不得不賣的時刻了——蹲在加拿大的英國人給了被揍出陰影的沙俄太大的壓力,俄羅斯實在是不想跟這個世界首強再當鄰居了,

俄羅斯在阿拉斯加,定居者從來沒有超過400人,這塊地英國人如果想拿隨時都可以拿走,進而通過白令海峽威脅同樣孱弱的俄羅斯遠東區,那俄羅斯就真的夜不能寢了。

1866年年底,特使多依克爾得到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密令是:只要美國人願意給超過500萬美元以上的價格,就把阿拉斯加賣了吧。

而當多依克爾見到了美國國務卿威廉·西沃德時,雙方只用了一個晚上就談成了這筆交易。

這場談判充分展現了雙方各自的外交風格。

兩人剛一見面,多依克爾就單刀直入:貴國到底願意出價多少購買阿拉斯加?

沒想到人家西沃德那是章口就來:「500萬美元!

真砍價大師——威廉·西沃德

有關西沃德是如何一開口就猜中俄方底線的問題,是個歷史懸案。有些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學者至今依然在憤怒的尋找,到底是哪個「俄奸」把自家底牌賣給了美國人?這招咱熟啊!我們俄羅斯人玩了一輩子鷹,到頭來居然被鷹啄了眼?

把大清底牌提前透給沙俄,貼着本方底線簽了《尼布楚條約》的索爾圖實名點讚。

但在底線已經被摸清的情況下,多依克爾依然展現了俄羅斯外交官在談判桌上一貫的堅韌與狡猾。

他故作驚訝的說:「太少了!閣下簡直在開玩笑。沙皇絕不會這樣輕易地出賣這片戰略要地!……」然後開始猛夸阿拉斯加如何如何重要。

於是西沃德以退為進:「請問,沙皇陛下究竟想要多少呢?」

多依克爾咬牙說:「700萬美元!絕對不能低於這個數目!」

於是西沃德心裏就有底了——不過就多要了兩百萬麼,技止此耳!

但他依然裝腔作勢的皺眉:「太多了!關於購買這塊不毛之地,我已受到了不少的責難,我想,我們的國會是不會批准的……」

於是雙方又進行了漫長的扯皮。

其實談判談到了這裏,美國人在對俄在戰略上已經成功了,他依靠準確情報,一開始就把價格精準的壓到了一個既划算又能讓對方接受的範圍內。這是昂撒民族在漫長商海沉浮中培養出來的絕技。

但多依克爾面對這個強大的談判對手,依然頑強地展現了那種俄式外交的小精明,也為其國家爭到了儘可能多的利益。在雙方價格已經基本談攏,確定在700萬美元這個叫價後,多依克爾居然又能以「手續費」為由,多要了美國人20萬美元。

最終阿拉斯加以720萬美元價格成交。

在送別多依克爾時,西沃德直稱自己對俄「讓利太多」,跟國會不好交代,怕是要成美奸了。

他說的是真的,當時,美國剛剛結束內戰,百廢待興,到處都需要錢,聯邦政府是一分的閒錢都沒有。

因此,許多議員都西沃德的這個談判「愚蠢之至」——你花720萬,給國家買個大號冰窖幹什麼?

還好美國當時的黨爭還不喜歡搞誅心之論,要不然高低也得給他弄個19世紀版的「通俄門」出來。

但在國會上作證的西沃德,卻一改之前俄羅斯人面前時虧大了的神色。他信心滿滿的告訴議員們,這筆買賣肯定值!

「我們應該把目光放遠一些,千萬不要錯過上帝賜予我們的這一良機……如果讓俄羅斯將這片土地賣給其他國家,我們會後悔莫及的。為了美國的長遠利益——我再重複一遍——為了美國的長遠利益,請不要吵了!」

最終,在西沃德的不懈說服下,美國國會還是通過了這項購地協議。

1867年,這項美俄之間的交易最終達成。

但奇怪的是,如此為國操心勞力的西沃德卻,在不久之後因此下台了。

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沃德被「卸磨殺驢」,主要原因不是他談的不好,買賣做虧了。而是因為美國社會的主流精英在底層文化心理上親英法而反俄的。

儘管遭遇了英法的聯合排擠,但美國人在本能中依然認定自己的西方的一分子,所以美國在戰略上需要與俄羅斯達成合作,但作為具體操辦人,已經被貼上親俄標籤的西沃德已經不適合擔任國務卿這個主管外交的職位了。

美國在之後的對俄外交中也一直展現了這種風格——咱倆只談單筆的生意,不論交情——你我也心知肚明,我們之間不會有交情,所以把賬算的越明白越好。

這跟美國與英法交往中動不動還強調個什麼價值觀趨同、血濃於水之類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畫風。

但事實證明,美俄之間這種「不是親兄弟,更要明算賬」的生意經,可能恰恰是最讓這兩個氣質和價值觀迥異的民族最舒服的相處之道。

對俄羅斯來說,通過出賣阿拉斯加,俄羅斯在19世紀中葉被歐洲列強孤立的「脆弱期」獲得了一筆急需的資金,緩了一口氣。

更關鍵的是,這筆交易讓俄羅斯減少了一個與英國正面對抗的戰略方向,使它能更集中精力、放心大膽的在遠東執行自己的開疆拓土計劃。在下決心對美出賣阿拉斯加之後,俄羅斯十九世紀後半葉對遠東的攻略和經營明顯的加快了。最終「堤內損失堤外補」,俄羅斯通過這紙條約間接獲得和鞏固的領土面積和其膏腴程度,遠遠超過了那個靠着北極的阿拉斯加。

當然,美國人就更不虧了。拋去阿拉斯加日後發現的石油、金礦和冷戰時代的導彈威懾這些當時無法預見的超長期利益不論。單以當時看得着的利益來說,佔有阿拉斯加讓美國獲得了一個能從北線航道進入亞洲的跳板。還讓英國人在加拿大遭遇了與美國雙線對峙的尷尬,處於強勢期的英國時刻要擔心一旦對美開戰時,戰場的複雜性,這對英美在19世紀末霸權交接敏感期內維繫和平是至關重要的。

而對美國另一個更重大的利好是:緩過一口氣的沙俄在19世紀後期的遠東擴張,極大的分散了英國的戰略精力,為美國的發展爭取了時間。

所以我覺得,西沃德在阿拉斯加購地案當中展現的外交思路,是非常明智和清晰的——作為同樣被英法兩強所杯葛和圍堵的國家,成長中的美國和衰落的沙俄不是不可以的進行互助和合作,美國也需要在沙俄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拉兄弟一把」,讓它「支棱起來」,以繼續分擔自身的戰略壓力。

但這種幫助必須是立足於本國利益的——可以支援你,但你得拿真金白銀、或者土地來換才行。

西沃德和那一代美國精英把這個賬算的非常清楚,於是塑造了阿拉斯加購地案中美俄兩國的雙贏。

所以說,最懂怎麼跟俄羅斯打交道的,可能還是跟他們相愛相殺日久的老美……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海邊的西塞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21/1869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