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高段位的父母,是陪伴者,而不是糾錯者

前些日子,一個視頻讓人哭笑不得:

冰天雪地里,一個女寶寶光着上身,在溜達,她的媽媽在後面緊跟着。

只聽媽媽問:「冷不冷,寶寶。」

隔着屏幕,我仿佛都能感受到那冰涼的寒意。

但倔強的女寶寶回答;「不冷!」

「孩子就要脫衣服,就不穿,那就讓她出去凍一下,出去走了10分鐘吧,回家來之後,她就搶着要穿衣服了。」

網友們也是很贊同這媽媽的做法:

「這樣光溜溜一次,長了教訓一勞永逸了。」

「低成本下的試錯教育是最有效的。」

確實。

俗話說,人教人難,事教人易。

這話用在那些不聽人勸,不撞南牆心不死的孩子身上,顯然有奇效。

沈奕斐教授說:

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作為父母,永遠要告訴孩子,哪裏有坑,但不要一味地阻止他跳下去。

有些彎徑,

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有個故事叫《庫茲亞》:

從前,有一對夫妻好不容易老來得子,他們給他取名庫茲亞。

他們很愛護他,怕他摔了碰了,於是教他正確的走路方式:

上街時要看着腳下,當心別跌倒了;在鑲木板上走路要看着腳下,因為容易滑倒;

走山路要看着腳下,因為說不定會從山頂摔到溝里去,摔了脊梁骨可就慘了......

鍾愛庫茲亞的雙親年事已高,不久就撒手人寰了。

乖巧的庫茲亞一直謹記父母的教誨:

當他在鑲木板走路、上山、下山;在春天的田野散步;在沙灘上閒逛時——他總是用心盯着自己的腳下。

他一生從未摔倒過,從未受過傷。

可是,這個謹小慎微的可憐蟲,直到死前,也沒見過藍色的天空、潔白的雲彩、絢麗的朝霞和晚霞,甚至,人們的面孔......

「庫茲亞」的寓意是完美,父母希望這孩子一生順遂,沒有差錯。

他們的糾錯行為,是從庫茲亞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就開始的,以至於他這一生甚至都沒有犯錯的機會。

但,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不走彎路,人生怎麼完整和豐富?

所有的經歷都是財富,人生如戲,順其自然最好,沒有劇本的演出也許更精彩。

鄰居家有個男孩,總喜歡往小區的水池邊跑,媽媽總是囑咐小心別掉進去,可孩子就是好奇裏面有什麼。

媽媽在確認了水池也就15-20厘米深,不危險後,就隨他去了,但也在時刻查看孩子的動向。

終於有一次,男孩掉進去了,媽媽及時幫助他上來,給了孩子關心,也沒多說什麼。

但神奇的事發生了,從那以後,經過水池,男孩甚至都會主動提醒媽媽要小心。

男孩通過這一次試錯,學會了思考,成長了不少。

而這對於他來說,是犯錯成本最小的時候。

張愛玲講:「有一條路是每個人非走不可的,那是年輕時候的彎路。」

所謂的彎路,不是歧途,其實也是每個人成長的印證,人生路上沒有條條直路。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可父母的人生不是孩子的人生,他有好奇心或好勝心,未必聽得進去,聽了也不定照做。

走些彎路,會有些直路沒有的經歷與歷練,也可能是收穫。

總揪着孩子的「錯」不放

是父母最失敗的教育方式

知乎上有個話題:

「總是喜歡放大孩子錯誤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其中@頭文字F這樣回答:

「我爸媽是很喜歡給我扣帽子那種,比如我隨意丟東西,他們會說我沒有條理性,數學學不好;

比如我這周沒有跟我媽去姥姥家,就會說我不懂得體諒,沒有孝心......」

「我自己親身體會的話,會負罪感很強,一點小事沒做好都會放在心上鬱結很久;會思維很極端;會容易自卑......」

還有一位知乎網友透露:

小時候自己不過是比較調皮,愛搞惡作劇,但每次媽媽只會罵自己「惹事精」「掃把星」。

後來長大了,比較懂事,行為收斂,很少闖禍了。

「可在媽媽眼裏,我還是那個讓人不省心的搗蛋鬼,只要有人哭,就一定是我的錯。」

正因為總被媽媽揪着這些「錯誤」,被貼標籤,被誤解,他開始「破罐子破摔」,真成了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天天惹是生非。

有些父母,就像一部只會糾錯的機器,總能挑出孩子的錯誤和不足。

孩子們總被認為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始終處在負面情緒中。

久而久之,極容易導致心理問題,諸如自卑、孤獨,被傷害自尊,磨滅自信等。

不僅如此,還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棄。

電視劇《星漢燦爛》中,女主角程少商的母親蕭元漪,是個典型的愛糾錯型家長。

她認為女兒身上有許多「歪風邪氣」——不通詩文、不愛讀書、聽牆角、使把戲,酷愛工匠技藝。

她覺得女兒缺乏教養,生怕將來會犯更大的錯誤,因而她想要好好的教育女兒。

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女兒糾錯,懲罰女兒,手段一次比一次升級,最後上升到用軍棍打女兒的程度。

母女二人本就缺乏感情基礎,這下程少商更覺得母親瞧不上自己,凡事都反對自己,再也不對母親的關愛抱有希望,也不願意再跟母親溝通,只一味認罰。

過程中,蕭元漪既沒能收穫女兒誠心誠意的悔過,更沒能得到女兒對自己真心實意的愛戴。

她自認為對女兒的滿腔關愛,卻都化作了一次次尖銳的矛盾,反而把女兒越推越遠。

母女間可謂相看兩厭,關係緊張。

《智慧教養》中提到:

錯誤的教養方式製造出錯誤的孩子,它們因此衍生出的影響,遠比父母想像中多得多。

智慧的父母,不會揪着孩子的錯誤不放。

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只會讓孩子越錯越多,讓親子關係愈發緊張而已。

最好的父母,

是陪伴者,而不是糾錯者

如果成長永遠是一個模式,順理成章、潔白無瑕,陽光燦爛,那不是成長。

成長應該是立體的,真實的,雖然不斷犯錯誤,但只要不出格,守住底線就行。

成長,就是要在不斷地試錯中完成的。

成長,就是大膽往前闖,但驀然回首,身邊總有親愛的父母陪伴着。

所以,聰明的父母,應該這樣做:

1、與其一味說教,不如說我愛你

《阿甘正傳》的最後一段,阿甘送兒子上校車,臨走時想囑咐兒子幾句,剛說了Don't,後面沒說完的話又立刻改成了I love you。

這對教育孩子很有啟發意義。

好像父母天然都會傳授經驗,都會說教,但每個孩子人生的路還不是一樣的崎嶇坎坷。

如果是這樣,又何必在溫馨的時光里,讓那些莫須有的事情掃了彼此的興。

況且孩子很少會按父母說得那樣去成長,他該經歷的,上天一樣都不會少給。

若是精彩叫作經歷,若是糟糕叫作經驗。

不如把脫口而出的各種不要,像阿甘一樣變成一句我愛你。

愛他,就用盡全力,無所顧忌。

2、多給孩子嘗試,而不是總想着代替

看到一個視頻:

小女孩嘗試倒果汁,第一次,沒有手感,一下子倒出來一大堆。

此時媽媽沒有出手幫忙。

女孩自己調試了杯子的位置,再次嘗試,還是倒出來了。

一下子滿桌子都是,媽媽還是沒有反應。

女孩也沒哭,只是尷尬地笑了笑。

經過多次嘗試,終於倒進去了。

成功的那一剎那,她興奮地「耶」了一聲。

有句話說得好:經驗的一半是錯誤。

不得不說,女孩的媽媽是睿智的,且給孩子的容錯空間大。

教育就是要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而不是事無巨細的代替。

3、不當滅火型父母,讓孩子養成自我糾正的習慣

滅火型父母,顧名思義,就是孩子的錯像火苗,父母老盯着,哪有火往哪滅。

事實上,這樣不僅父母越管越累,孩子的錯也只會越來越多。

不如讓孩子有「三感」:

▪讓孩子有自主感

比如,你可以說:

「你的房間你自己做主,自己收拾。我聽你的,如果需要幫忙,就跟媽媽說。」

▪讓孩子有勝任感

比如,你可以說:

「你看,我不催你,你反倒自己主動寫作業,自己按時起床了。」

▪讓孩子有價值感

比如,你可以說:

「媽媽看你在看書,覺得自己也該多讀書,所以這個月我要像你一樣至少讀一本書。」

孩子的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不會引導孩子糾正自己的錯誤,讓他一直錯下去。

不要成天對着孩子指指點點,少說多做多陪伴,是更好的選擇。

有人說:

這世界大概只有數學定理和物理定律可以堅定地告知別人,其他都是告誡者的傲慢與自卑。

深以為然。

我想,所謂最好的經驗,是父母自己活得好好的,當孩子堅實的陪伴者。

讓他去探索未知世界的時候,有勇氣和底氣,敢冒險、不氣餒,失敗了回家有床、桌上有飯。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19/186849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