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心理學發現,孩子一生中有「黃金3年」,很多父母后悔看晚了

養育一個孩子,就像「升級打怪獸」。只有把前面的關卡「解鎖」了,後面的路才好走。

很多父母以為,養育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開「盲盒」:他叛逆不叛逆,全靠運氣。但其實,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建立在他童年時期的基礎上。

他是到了青春期才想起要反抗你、要跟你發脾氣?

不是,孩子青春期時要反抗的,可能不是當下的你,而是曾在養育過程中,陪他走了十幾年的你。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人生發展的「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孩子需要發展的任務,以及克服的「危機」。

如果孩子在某個階段,沒有順利「解鎖」,那他可能就會形成一些不好的性格特質,並積累負面情緒。這些特質和情緒,又會伴隨着進入下一個階段,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的早期經歷,對未來影響佔比高達80%。尤其是孩子人生的前3年,更是被稱為「黃金3年」,這是塑造孩子性格和品質最關鍵的時期。

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的這「黃金3年」,到底是如何影響他們的。

一:1歲培養孩子的信任感

1歲的小嬰兒,沒有智商沒有能力,什麼都不懂嗎?

不是!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養育0-3歲孩子時,她說:「孩子出生的頭一年,再苦再累,媽媽一定要自己帶。」

為什麼呢?

李玫瑾教授解釋說:「如果孩子出生沒多久,媽媽就把孩子丟給奶奶,自己忙於工作。那麼孩子以後只要心裏難過,他第一個想見的,肯定是奶奶。

如果媽媽和奶奶發生衝突,孩子一定是向着奶奶排斥媽媽。」

懷胎十月,養育幾年,抵不過出生第一年對孩子的撫養?很多媽媽可能會生氣,怨娃是個白眼狼。但你可知道,為什麼出生頭一年,對孩子如此重要?

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理論」,將0-1.5歲歸為人生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孩子最主要的任務,是發展信任感。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與主要養育者建立依戀關係。餓了,這個人會及時餵奶;哭了,這個人會及時回應;困了,這個人會哄他睡覺。

在生命之初,孩子會對這個人產生深深的依戀,並建立信任感。他對世界的信任,以及對自己的信任,都是來自於這個主要養育者。

在以後的很多年,甚至一生中,他都會把這種信任感反應到外界。每當產生「信任」的感覺時,在潛意識裏,就會與這個人建立聯繫。

一個獲得了」信任感「的孩子,會在未來人生路上,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

但如果在這一年裏,沒有主要的照料者讓他建立信任感。那在他的性格底色中,就會缺乏安全感,充滿恐懼,看待事物比較悲觀。

所以說,孩子出生的第一年,雖然不能說,不能走,不能做,但這時候,他的性格卻已經在開始形成了。

如果媽媽想要孩子以後更好帶,跟你更親近,那麼至少撫養他到一歲。

二:2歲培養孩子的自主感

到2歲時,孩子已經能說、能走、能動手了。1.5-3歲,是「人生八階段」的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孩子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自主感」。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小孩1歲半,翻壇打罐。」說的就是一兩歲的娃,熱衷於翻箱倒櫃。

如果你家有2歲左右的娃,那想要保持家裏乾淨整潔,真的太難了!你在前面掃,娃在後邊倒。你剛把衣服疊好,襪子收好。娃就忙着「幫」你一件件翻出來,扔地上。

娃這是幹啥呢?

其實,他就是想通過控制自己的身體,來獲得自主感。

咱們可以打個這樣的比喻:

小嬰兒在襁褓里躺了一年,啥都要靠別人,啥都要別人幫忙。這就像一個「癱瘓」在床的病人。但突然有一天,這個「病人」痊癒了,能下床走路,能活蹦亂跳了,他會有什麼反應?

是不是這也要摸一摸,那也要碰一碰,然後撒丫子四處走走看看,享受身體「痊癒」的快樂?

這就是1-3歲寶寶的樂趣——獲得能隨意控制身體的自主感。

如果在這一階段,我們多一點包容和耐心,多允許他去探索,那他就能獲得自主感。並且擁有堅強獨立、自制力、自律的美好品質。

但如果在這一階段,我們這也不允許他做,那也不允許他碰,甚至打他的手。那孩子就會在無形中產生「羞恥」感,自我懷疑。並且在長大後,遇事不堅定,容易半途而廢。

三:3歲培養孩子的主動感

心理學上認為:3歲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個分水嶺。

3歲前的寶寶,叫「嬰兒」。而3-6歲的寶寶,叫「幼兒」。在3歲前,孩子的生活一般是由父母主導,而到了3歲以後,他希望能自己主動做事。

埃里克森的人生第三階段,就是要發展「主動感」。

這一階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希望時刻「被告訴」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他有自己的主見,希望能依靠自己的想法和力量,去完成一件事。

這一階段的孩子,口頭禪可能就是「我來」:擺碗筷,我來;泡牛奶,我來;穿衣服,我來......

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寶寶,她想幫媽媽把飯盒裝到袋子裏,卻在拿的時候,不小心把飯盒打翻了。媽媽過來後看到撒了一地的飯菜,卻沒有發脾氣,只是溫柔地抱着女兒說:

「你是不是不小心弄翻的?那下次小心一點好不好?」

媽媽說完,只是叮囑孩子別動,她去找工具打掃。

看到這位媽媽的處理方式,布穀媽真心覺得很棒!孩子在3歲時,最喜歡做的,就是幫忙。而「笨手笨腳」的他們,經常是「幫倒忙」。

如果這時候我們不由分說就是一頓責備和制止,那麼孩子會形成退縮的習慣。遇事不主動,害怕犯錯,別人交代什麼,他就做什麼。

而如果父母的處理方式,像上邊這位媽媽一樣,孩子就不會形成「內疚」的感覺。相反,他會在不斷探索中,擁有「主動感」。

擁有「主動感」的孩子,在未來人生里,會有目的、有計劃、有策略地去完成一件事。並且,他會很自信,在困難面前,他覺得自己是能找到解決辦法的。

孩子的頭三年,看似平淡無奇。既不會讀書識字,又不會寫文算數。但他們的性格,卻在這一時間,為未來的幾十年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布穀媽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217/168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