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造假的紀錄片《故宮》

作者:
 

1972年初,中美關係開始「解凍」,與此前的「全封閉」相比,來華的外國記者、國際友人人數猛增。然而,外界要了解「文革」中中國的真實情況,並不容易。經批准,當時美國著名電視製片人露西·傑文斯女士拍攝的一部以北京一家人日常生活為背景的紀錄片《故宮》。

承擔這個這次特殊「政治任務」的,是當時的清華大學學生劉志軍一家。據劉先生回憶,由於是國務院辦公廳交北京市「外辦」具體經辦,所以北京市「外辦」經過幾個月的仔細篩選後才選定他家。但外交部仍不放心,有關領導還親自到他家實地查訪,看了他爺爺、父母、兄弟姐妹,並向當地派出所和居委會作進一步了解才最後確定。

剛開始拍攝,露西便面有困惑:「全家人不管男女老少,衣褲都是黑藍灰三色,男的都穿軍綠球鞋,女的都是方口偏扣黑布鞋,三代人站在一起就像是部隊一樣」。

當時的情況,正如劉志軍所說,「也難怪,那個年代的人除了綠軍裝,幾乎都是黑藍灰色,即使女孩子有件鮮艷點的衣服,也必須穿在裏面,因為露出來就是資產階級思想。」

但為了表現服裝色彩的豐富,他的大妹妹只好向一位剛結完婚的新娘子借了件紅衣裳,二妹妹則到鄰居家借了件暗紫色格上衣。另外,當時經濟凋敝,物質供應緊張,所有東西都要憑票限量供應。

但「《故宮》中有一組鏡頭,要表現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正在提高。當時正趕上中秋節,廣安門菜市場突然擺上了各種新鮮蔬菜,應有盡有。那個年代,老百姓不管買什麼東西都要憑證且限量,而惟獨那天肉菜全不限量,敞開供應,只要排隊就能買上。我父親的單位為讓我家在外賓面前表現出中國人的自豪,還特地補助他100元錢,母親攥着相當於自己3個月工資的錢,樂滋滋地擠在買菜的人群中……」(劉志軍:《影片〈故宮〉引出的跨國情緣》,《縱橫》,2002年第7期。)

露西·傑文斯女士的《故宮》播出後,在海外頗有影響,據說當年還獲得了美國電視最高獎――艾美獎。從這部片子的拍攝過程便可看出外界當時是如何了解當時的中國的。確實,並不是所有的「紀錄片」都「紀實」。紀錄片也是一種文本,所以我一直認為,必須通過「文本」之後的真相,才能真正了解歷史。但願後人不會完全以此片來認識那一段歷史,當然,如果將此片與劉志軍的《影片〈故宮〉引出的跨國情緣》「互文」(Intertextuality),對那一段歷史的認識、理解會更加深刻。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雷頤遊走古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117/185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