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面是一些討價還價的環節,我們略過。再後面就是最精彩的部分了。
該不該收彩禮這事我們先放一邊兒,就是「女兒長這麼大花了不下200萬」這種表達,它實在是讓人不能不想到養豬。投資以後養肥了,就該賣個好價錢了?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啊,還是往下看吧。
男主和女友家庭在價格上反覆撕扯的段落我們略過,直接放上男主的內心獨白:
故事的最後,男主角表示自己已經「逃出」了。
3 孩子談理想主義,家長談實在生意?
有網友說,知乎就是故事會,每個主角都身家幾億起步,知乎上的故事說得多真你也別信。
但也有網友通過其他渠道證明了這件事是真的,也扒出了這個匿名答案就是嚴公子的真人真事。
當然,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也不可能有什么正規途徑的最終確認。
有網友說,這個案例簡直就是物化女性的經典例子,典中典。也有網友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既然有網友聊「物化女性」,聊「婚姻就是生意」這個話題,那我們就深入說說。
其實這種「生意」背後有着深刻的背景和現實利益的考慮。
比如:個別地方重男輕女比較嚴重,女性也很沒有安全感。另外,如果遇到老公出軌怎麼辦?那麼就自然要從資金方面找安全;再比如:有些年輕女性並沒有好的醫保和社保,那麼,找夫君家裏要點「保底錢」也是剛需。
歐美國家沒有彩禮這一說,鋪張浪費、大擺酒席的場面也不多。一般就是市政廳或教堂舉辦個小規模慶典就得了。包括世界首富,LVMH總裁阿諾德的大兒子都是如此。
世界首富的大兒子就是在巴黎市政廳舉辦了一個簡單而儉樸的婚禮。
也不光談婚論嫁,在歐美國家,即便你只是約會,談戀愛,一般也都是AA制。
這其實和整個社會體系能給女方足夠的保障,足夠的福利與安全相關,也並不僅僅是民俗的問題。
還甭說彩禮不彩禮,現在,整個婚姻制度在歐洲是否能保住都另說了。
歐洲很多國家的年輕人對於婚姻越來越不認同,而轉向了合法同居制度或乾脆自己過自己的。在英國、法國,荷蘭及北歐各國,近幾年註冊同居而取代婚姻的年輕人基本和選擇傳統婚姻的年輕人比例持平。
同居制度在英國叫「civil partnership」,在法國叫「PACS」。
截止2019年的國家統計,同居家庭是英國第二大家庭類型,有350萬(18.4%)
而在法國,自1999年以來,法國選擇註冊同居的情侶人數逐年攀升。
2018年,絕對人數已超過選擇婚姻的情侶。荷蘭和北歐國家就更不用說了,我們不一一贅述。
法國選擇同居的情侶逐年上漲
我們回到國內,回到「物化女性」和「婚姻生意化」的問題。
這個嚴公子的熱搜榜首一出,「宏觀調控」論也跟着出爐了:
有個博主是這麼說的:
4 「眼界」問題是個大問題?
關於這個引起全網討論的話題呢,我們身邊那些在英國工作、學習,生活的中國人當然也有不少人在討論它。
但這些朋友的視角不太一樣,他們聊得更多的是「眼界」的問題,大概也約等於這幾年的流行詞「格局」。
有一位女性朋友覺得:「國內很多男性想不開,彩禮這麼高還結婚。
去外面娶不行嗎?東南亞、拉丁美洲隨便找。我覺得國內那些物質條件不太好的男性,與其去花20多萬的彩禮娶老婆,還不如去東南亞或者去非洲找工作都行。
工作、生活個一兩年,思想就改變了。
但是物質條件不太好的話,本身可能受教育程度也不會很高(雖然沒有絕對),所以更難有開闊的思維,更難有走出去那種想法。」
現實是,中國的護照持有者只有2億多,大多數人還是沒有走出過國門的。很多人停留在信·息·繭·房裏,可能真的認為全世界都要彩禮,到了國外找媳婦更難。
當然,如果有人為了結婚而結婚,為了生娃而結婚,為了任務而結婚,那他走到天涯海角怕是也找不到真愛,最多能找到商品。
總結一下:
無論嚴公子的事件還是1秒50英鎊的事件,它們在整個留學生群體裏絕對是鳳毛麟角的基因突變事件。
我們普通留學生其實都是兢兢業業,好好學習、工作、生活的,我們多年的留學生涯中是真沒見過這兩個故事裏這麼奇葩的留學生。
更沒見過或聽說過哪個留學生回了國找男友要一千多萬彩禮的。
另外還是希望國內的網友們多接觸接觸普通的留學生,多看看真實的世界,吃瓜之外關注些真正該關注的點,儘量別停留在信息繭房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