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關於中國經濟,摩根與世界銀行,誰在胡扯?

疫情防控後的第一年,2023年中國經濟到底怎樣?備受關注!

據報道,摩根士丹利首席亞洲和新興市場策略師郭強盛(Jonathan Garner)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增長將結束兩年放緩,增速或可達到美國的10倍,形勢將與過去一段時間完全不同。

彭博社報道,郭強盛星期二(12月20日)在彭博電視台節目中說,明年美國經濟預期下行,而對於中國明年經濟增長的預期則在12月14日大幅上調至5.4%。

郭強盛說,今年9月末以來,貿易加權美元已經下跌了超過10%,而與此相隨的是全球增長預期的變化,「若果我們預測準確,明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可能達到美國的10倍。」

針對疫情爆發是否會對經濟造成進一步影響,郭強盛指出,當前冠病疫情正極其迅速地在中國蔓延,而這鞏固了摩根士丹利的觀點,即明年1月末的農曆新年之後,到2月和3月,中國經濟活動將從今年11月和12月的極低水平大幅反彈。他認為,這代表目前是中國兩年經濟大幅放緩的最終階段。

與摩根相比,世界銀行卻並沒有這麼樂觀。

世界銀行在星期二(12月20日)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大幅下調對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的預期。報告說,拖累中國經濟的主要因素是歷時三年的疫情封控措施以及一蹶不振的房地產行業。

世界銀行的最新預測是,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期僅為2.7%,大大低於世界銀行今年6月作出的4.3%的預期。而世界銀行對中國明年經濟增長的預期也從8.1%下調至4.3%。

中國政府2022年年初定下的中國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是5.5%。不過由於防疫封控措施的持續和經濟狀況的惡化,中國政府高層官員已經說過,5.5%的經濟增長目標已經不可能實現。世界銀行對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期都大大低於5.5%的目標。

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的經濟活動繼續隨着疫情的起伏而跌宕,而且增長趨緩也導致(各地)恢復的不平衡。隨着經濟的重新開放,實際GDP增長今年預期可達2.7%,並在2023年恢復到4.3%。」

世界銀行的報告寫道:

「中國的增長前景受到疫情不確定性、應對疫情的政策變化以及家庭和商家行為變化導致的重大風險的制約。」

很明顯,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調,肯定有一方在胡扯。

誰在胡扯,你們可以猜猜看?

12月17日,任澤平在微博里說:

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了「56789」的基礎性作用,是市場經濟活力的根本保障,只有民營經濟信心提振,2023年中國經濟才有望恢復市場活力和實現經濟復甦。

經過世界各國上百年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否定市場經濟、否定民營經濟就是破壞經濟繁榮發展的基礎,這在經濟史和基本理論上是十分清楚的。守護市場經濟的常識,是經濟學者的使命。

而早報的文章說,這一次對民企的信心喊話會有什麼不同,能否最終轉化為公平、自由和寬鬆的長期環境,讓民營經濟掀開新的一頁,可能才是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最關心的。

這裏邊背景是正當中國經濟陷入彷徨之際,高層上周召開了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這場會議上以及會後數日,官方連續釋放出支持民營經濟的最強音。

相較之下,2020年和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及的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防止資本野蠻生長、共同富裕等表述,都沒有出現在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官媒發佈的消息中。

但過去兩三年,民營經濟的信心跌到谷底。一方面,民企和民營企業家被政策「左轉」焦慮困擾,在官方抑制壟斷和打擊資本無序擴張,整頓平台經濟和互聯網行業的浩大聲勢下,好些民營企業家卸任、出國,不成為「過街老鼠」已是萬幸。

實際上經濟恢復與穩定,缺的是信心,擔心的是政策變數太大、缺乏定力。

社會上流傳的對民營企業「經濟差就摟在懷裏,經濟好就推到柴里」「用的時候當胸罩,不用的時候當褲衩」就是對這種擔心的反映。

提振信心不是看說了什麼,而是看做了什麼,這是提振信心的關鍵所在。

為何反覆提及提振民營企業信心?難道國有企業不能撐起一片天嗎?

或者說,很多人不是一直高喊打倒「民營經濟」?那麼趁機將倒下的民營企業收回國有,不是更好?

這麼想的人不能說都是腦殘,至少不懂得一個道理:

這些年哪個領域限制國企發展了?沒有吧?

這些年,無論是政策傾向還是融資通道,國企手握的資源哪個差事了?沒有吧?

那為何這麼多產業,都讓民營企業佔據了?原因無外乎兩個:

一個是國企看不上;另一個是國企自己幹不了。

很簡單,靠着行業壟斷賺的盆滿缽滿,幹嘛干哪些投入精力太,盈利微薄的營生?

另一個幹不了就有點尷尬了!不過也可以理解為:

靠着行業壟斷賺的盆滿缽滿,何必干哪些燒腦的生意。不如髒活累活給別人先干,差不多了來個強制入股,坐收盈利分成多好?

但改革開放40餘年,沒有民營經濟,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的提高,都是妄談。

以下的數據來自財經:

十年來,國有、民營、外資三駕馬車經濟本身比重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了一個新局面:

十年變局,國有經濟創造的GDP佔比由十年前的50%左右,下降為大約30%;

民營經濟佔比由十年前的不足40%,上升為大約60%多;

外資經濟佔比由十年前的15%左右,下降為近10%。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政府經濟工作的第一要務。十年來,民營企業和個體經濟就業在過去30年快速增長的基礎之上,繼續明顯增長。

2010年城鎮就業中,國有經濟佔18.8%,私營經濟佔17.5%,個體經濟佔12.9%,外資經濟佔5.2%,全部民營經濟佔76%。

十年來,民營經濟提供了100%以上的城鎮就業增量。

十年來,國有單位就業人員總體減少了約1000萬人,外資企業總體增加了600萬人,民營經濟總體增加了1.2億多人,超過了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量的100%。

稅收方面,2012年、2015年和2020年:

國有企業稅收佔30.7%、31.7%和24.3%;民營企業佔48%、50%和59.7%,外資企業佔19.6%、18.2%和16.0%。

十年來,全國稅收總額增長了80%,年均增長6.1%;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年均增長4%,2020年佔比為24.3%,十年佔比下降近6個百分點;涉外企業年均增長3%,2020年佔比為16%,十年佔比下降5個多百分點;民營企業年均增長6.8%,2020年佔比為近60%,十年佔比提高近10個百分點。民營企業成為國家收入的最大主體。

主要數據:2010年、2015年、2020年和2021年,全國進出口總額,國有企業佔21%、16.4%、14.3%和15.2%;

2020年和2021年,民營企業佔全國出口的56%和57.7%,佔全國順差的134%和136.5%。

由此可見,十年來,總體看,中國外貿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的是民營企業,中國外貿的最大主力軍已由外資企業轉變為民營企業。

外貿出口更加體現了民營企業已經成為絕對主力。民營企業出口年均增長11.7%,出口佔比從2010年的30.5%,上升為2021年的57.7%。

貿易順差數據更加呈現出民營企業的巨大貢獻

十年來,中國的外貿順差年均增長11.3%,其中國有企業外貿基本是年年逆差,外資企業順差呈下降趨勢,民營企業順差年均增長13%,2021年民企順差已佔全國順差總額的136.5%。

十年來,全國(非金融類)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呈高速增長態勢。國有企業資產,2012年為80.69萬億元(財政部數),2020年為244.47萬億元(國務院數),八年增長2倍多,年均增長14.9%;「十三五」期間五年年均增長15.5%。(見表4)中國國有企業資產的超級增長,遠高於其他經濟類型企業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國的政府國有資產增長中也是絕無僅有。

因為沒有最新的數據,財經雜誌只能引述2018年的數據:

2018年,全國非金融類企業資產總額537.8萬億元,其中,國有控股企業佔40%多,民營企業占近50%,外商企業占近10%。

近兩年,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的增長十分迅速,佔比明顯上升(見表2)。2020年,全國非金融類國有企業資產為268.5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了58萬億元,增幅達27.6%;金融類資產增長了23%;兩類資產總共增長了24.7%,其增長幅度遠高於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資產的增幅。可以判斷,國有企業佔全國企業經營性資產的比重已經超過60%。

十年來,全國(非金融類)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呈高速增長態勢。國有企業資產,2012年為80.69萬億元(財政部數),2020年為244.47萬億元(國務院數),八年增長2倍多,年均增長14.9%。

中國國有企業資產的超級增長,遠高於其他經濟類型企業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國的政府國有資產增長中也是絕無僅有。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世相研究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223/1845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