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郭沫若睚眥必報 沈從文蕭乾遭到無情報復

—一樁陳年公案

作者:
郭沫若在香港發表《斥反動文藝》的文章,將蕭乾歸入沈從文一樣的反動文人。將蕭乾定性為英美民主政治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給他貼上了「反革命」的標籤。即便已經做到這樣不給出路了,郭沫若仍然意猶未盡。他還想寫更多文章批判蕭乾,是周恩來出於大局考慮,勸說郭沫若就此罷手,以免對統戰工作產生不良影響,郭沫若這才放過蕭乾一馬。

左起:蕭乾、曹禺、沈從文、靳以,1933年攝於北平

1930年,沈從文在《日出》雜誌上發表了《論郭沫若》一文,文章在肯定郭沫若新詩創作成就的同時,也指出了郭沫若在小說創作上的缺陷。

沈從文認為郭沫若的小說創作是「失敗」的,「空話太多」,並評價說:「郭沫若的小說,並不比目下許多年輕人的更好。」「讓我們把郭沫若的名字置於英雄上、詩人上,煽動者或者任何名分上,加以尊敬和同情。小說方面他應該放棄了他那地位,因為那不是他發展天才的處所。」

第二年,沈從文再次發表文章《論中國創作小說》,將郭沫若和郁達夫、張資平三人創作的小說做了對比:「三人中,郭沫若創作方面是無多大成就的。」按照沈從文的看法,郭沫若並不適合創作小說,而只適合於寫檄文、宣言、通電。

應該說,沈從文的評價是中肯的,「郭沫若不擅長小說」這個結論,今日回頭去看,也是正確的。郭沫若有詩集《女神》傲視詩壇,卻無經典小說流傳於世。

沈從文的這些評論,被當時流亡日本的郭沫若視為挑釁。郭沫若對此回應道:「記得國內另外一個小說家宣言過,我是沒有做小說家的資格,因為我的筆尖直,沒有像魯迅先生那樣曲,是的,這層我自己是承認的,但是要曲才配寫小說,那我實在不配做小說家。」

這樣的批評和反批評,在民國那樣的年代,屬於正常的文學批評,並不構成對個體的政治傷害,僅僅是各抒己見的看法而已。熱點過了,事情也就了了。

然而到了1940年代,情形就不同了,此時的郭沫若已經成為文藝界旗手,替代了魯迅的地位,其一言一行,舉手投足,就有了昔日不同的力量。沈從文這才知道,自己當初心直口快放言無忌的說話,是以卵擊石撞到了一堵牆上。

1948年,郭沫若在香港出版的《抗戰文藝叢刊》上,發表文章《斥反動文藝》一文中,毫不留情地給沈從文、蕭乾等人畫像,斥責沈從文是專寫頹廢色情的「桃紅色作家」,是個「看雲摘星的風流小生」,「他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着」。同期的《抗戰文藝叢刊》還刊登了馮乃超的《略評沈從文的〈熊公館〉》一文,揭露沈從文是在「為地主階級歌功頌德」。這兩篇文章,尤其是郭沫若對沈從文「作為反動派」的階級定性,給正處於歷史轉軌時期的沈從文以沉重打擊。

1948年12月31日,沈從文在一張條幅上寫下「封筆試紙」四個章草字。轉年,北京大學校園內貼出了「打倒沈從文」的標語。

迫於巨大壓力,沈從文一度精神失常,兩次自殺未遂。他在《五月卅下十點北平宿舍》一文中寫到:「我似乎完全孤立於人間,我似乎和一個群的哀樂全隔絕了」、「我卻靜止而悲憫的望見一切,自己卻無份,凡事無份。」沈從文從此擱筆,轉而從事文物研究工作。

與沈從文同時遭到沉重打擊的,還有蕭乾。

二戰期間,蕭乾是《大公報》駐歐洲記者,負責報道歐洲戰場發生的重大事件,足跡遍及英吉利海峽、萊茵河、柏林等地,是歐洲戰場上唯一的中國戰地記者。

1946年蕭乾從國外歸來後,仍然在《大公報》從事編輯工作,他除了分管撰寫國際社評之外,還擔任着復旦大學的教師職務。和當時文藝界的兩位作家洪深、靳以住在一起。當時大家正在給田漢搞慶祝活動,洪深請人替田漢寫祝壽詞,遭到對方拒絕,洪深厲聲喊道:「戲劇這碗飯你還想不想吃了?」

蕭乾聽了,心裏非常反感。當時文化界流行稱公道老,洪深等人便在《大公報》為田漢發祝壽詞,蕭乾對此十分不滿。適逢報館社評委員會要他配合「五四運動紀念日」,寫一篇有關文藝的社會評論,蕭乾就寫了《中國文藝往哪裏走?》的文章。在這篇社評中,蕭乾對中國文壇「稱公稱老」的現象作了這樣的批判:

「……近來文壇上彼此稱公稱老,已經沾染了不少腐化風氣,而人在中年,就大張壽宴,尤其令人感到暮氣沉沉。蕭伯納90大壽,生日當天還在因為原子問題向報館投稿。中國新文學加起來也才28年,這一現象不得不令人想來毛骨悚然。紀念『五四』,我們應該革除文壇上的元首主義,減少文壇上的社交應酬,大家埋頭創作幾部硬朗作品,那樣才不愧為文學革命的先驅,這樣中國文藝才有活路可走。」

蕭乾批評所向,無疑也涉及到了郭沫若和茅盾。1941年11月10日,郭沫若在重慶舉辦50大壽,出席者均為社會名流和文化界著名人士。1945年7月9日,茅盾生日,陝甘寧邊區文協和文抗延安分會都發來賀電。二人被祝壽時,大家紛紛稱其為郭老、茅公。當時社會風氣如此,不以為怪,偏是蕭乾看不慣,還敢於出面指責,這就得罪人了。

第二年,郭沫若在香港發表《斥反動文藝》的文章,將蕭乾歸入沈從文一樣的反動文人。將蕭乾定性為英美民主政治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給他貼上了「反革命」的標籤。

這還不夠。在文章的末尾,郭沫若甚至號召讀者不要讀沈從文、蕭乾等人的文章。

即便已經做到這樣不給出路了,郭沫若仍然意猶未盡。他還想寫更多文章批判蕭乾,是周恩來出於大局考慮,勸說郭沫若就此罷手,以免對統戰工作產生不良影響,郭沫若這才放過蕭乾一馬。

蕭乾後來對此感慨說:郭沫若的文章恨不得置我於死地,支配我的政治命運達三十年之久。

1949年,蕭乾來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在香港報社的工作收入不菲,母校英國劍橋中文系邀請他前往任教,確定為終身職位,並派華倫(Haloun)教授專程赴港接駕,由學校承擔全部旅費。此時《人民日報》副總編楊剛也來函敦促,於是蕭乾選擇了回到國內。他後來說:「我像只戀家的鴿子,奔回了自己的出生地。」

也就在這一年,國內局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國民黨決定退守台灣,國內大批文人名流收到了限期南下的通知,正擔任北大教授的沈從文也在名單之中。

得知消息的校方領導專門為沈從文遞來了直飛台灣的機票,但飽受離亂的沈從文毅然拒絕,他決定:不管如何,自己都要留下來。而留下來就意味着,要面對那些層出不窮的磨難。

蕭乾比沈從文幸運些。在沈從文兩度尋死,改行從事文物研究的那幾年,蕭乾堪稱春風得意。1951年,他發表的《在土地改革中學習》的文章,得到了毛澤東的讚賞,批示說:「寫得很好,請為廣播,發各地登載,並可出單行本。」1956年,蕭乾當上《文藝報》副總編,當年冬天,還享受到供應3噸「火苗旺」「又不臭」的陽泉煤的「特殊待遇」,住房條件也進一步改善。

不過,這樣的好運氣沒有維持多久,便在反右運動中因發言不慎,一下又跌到谷底。1957年,一頂右派帽子戴在了蕭乾頭上,外帶附加的「洋奴」稱號。

1958年,蕭乾被趕下鄉參加勞動。

妻子文潔若當時的月工資是89.5元,蕭乾在農場領26元生活費。文潔若每月還能從文聯領到40元家屬津貼。她要養三個孩子,還要贍養母親以及沒有工作的三姐文常韋。她曾花8天時間突擊翻譯日本女作家中本高子所著長篇小說《火鳳凰》的最後一章《難忘的日子》,全文達3萬字,拿到了約200元稿費。靠着一筆筆稿費收入,她在蕭乾被打成右派的日子裏支撐起了這個家。

1969年,一家人下放湖北咸寧,59歲的蕭乾被當作壯勞力使用。為了保護蕭乾,文潔若一改溫和靦腆,變得「越來越凶」,敢和排長吵架。她替他挑50公斤的泥;白天下大田,晚上替他值夜班。

她向老鄉買了甲魚、雞蛋,把罐頭盒改造成煤油爐,在破敗的土坯房裏,為他開小灶。蕭乾後來能活到89歲,與文潔若的「營養餐」有絕對關係。

資料來源:

1、《蕭乾命途多舛的一生,與恩師沈從文決裂、被郭沫若記恨大半輩子》

2、潘彩霞《有她相伴50年,蕭乾這個浪子,一定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

3、《1947年蕭乾發文稱,文壇有人「稱公稱老」,郭沫若為何恨他一輩子》

4、《沈從文直言郭沫若的小說太失敗,18年後,對方的報復行為讓他絕望》等

2022-12-03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206/1838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