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在五十年後還引起廣泛的注意和討論,在於文化大革命對今天中國的政治、經濟還有很大影響。怎樣看待、評價文化大革命,怎樣評價毛澤東,還影響到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本文原載於爭鳴月刊,作者嚴家祺,原題為《文革三大根源——"紅衛兵"的"文革觀"影響今天中國政治》。
——————————————————————
今年是文化大革命爆發五十周年。我們今天談論文革,就像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談論清朝末年的事情一樣。現在已經六、七十歲的人,可以回想一下,在年輕時,當時誰對清朝末年的事感興趣?應當說,除了
歷史學家外,當時沒有多少人關注、談論五十年前的往事,原因是,大清王朝早已滅亡,在大清王朝後,還有一個中華民國時期。就是共產黨,也不關注大清王朝的遺老遺少,而把打擊的目標指向國民黨"反動派"和地富反壞右。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在五十年後還引起廣泛的注意和討論,在於文化大革命對今天中國的政治、經濟還有很大影響。怎樣看待、評價文化大革命,怎樣評價毛澤東,還影響到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
對現在中國的年輕一代來說,文化大革命一詞,直接與文化、與革命相聯繫,但實際上,這是一場踐踏、摧毀文化的運動,由於把中國城市、農村幾乎大多數人捲入了進去,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在文革中獨特的經歷,每一個人都可以談他獨特的體驗,所以,就是到五十年後的今天,談起文化大革命,仍然是眾說紛紜。
"文革經歷"影響"文革觀"
經歷文革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六類:一是在文革中受整的"當權派"、專家學者名人;二是大學、中學紅衛兵;三是所謂"造反派";四是所謂"保守派";五是不大參與文革的"逍遙派";六是備受歧視的地富反壞右和他們的子女。"造反派"、"保守派"是文革時期的稱呼,今天談論"造反派"、"保守派"沒有意義,而且這一分類有重疊交叉,有的"保守派"後來成了"造反派"或"逍遙派",有的"造反派"在文革中就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迫害。但這一分類,研究當時的"紅衛兵"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如何看待、評價文化大革命,卻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鄧小平屬於第一類,他對文革沒有好感,但他沒有追根溯源,他的"文革觀"體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有關文革的決定上。
李慎之、遇羅克、劉賓雁、王蒙屬於第六類。
胡錦濤、溫家寶不是"大學紅衛兵",但他們的文革經歷,與清華大學、北京地質學院有聯繫,或受當時大學、北京文革較大較深的影響,可以把他們歸入第二類、第五類交叉。他們下台了,已經成為歷史人物,可以不管他們。習近平在文革爆發時十三歲,在今天,習近平和其他政治局委員,他們如何看待、評價文革,如何全面評價毛澤東,對今天中國的政治、經濟有重要影響。
老紅衛兵最早提出"反專制"
一九六六年北京成立的"聯合行動委員會",是一個因父輩受到文革衝擊、帶有血統論傾向、反對江青和中央文革小組的"老紅衛兵"組織,然而,又是文革中最早在他們文件中提出反對專制政治的組織。一九六七年元旦,聯動的《中發秘字○○三號》,明確提出:"堅決、徹底、全面、乾淨地粉碎中共中央委員會兩個主席、幾個委員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取締一切專制制度"。這一《○○三號》文件,也明確提出要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集體領導下工作"。
聯動成員是一批十六、七歲的青年人,雖然《○○三號》文件並不一定反映聯動許多成員的思想,但正是這一文件,在文革中第一次把中國當時的政治制度看作是"專制制度"。當時習近平比他們只小三、四歲,由於他父親習仲勛早已被打倒,習近平不可能參加當時聯動的各種活動,也不會形成中國政治制度是"專制制度"的思想。應當說,紅衛兵一代思想的主流是崇拜毛澤東,維護專制制度,"反對專制制度"只是紅衛兵中的一個微小的支流。
在文革五十年的今天,參與或被捲入文革的許多人,都在大談文革,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造反、批鬥、抄家、關押、武鬥、軍管、五七幹校,文革圖像使今天年輕一代眼花繚亂。在鄧小平文革後掌握大權、文革中被打倒的"老幹部"復出後,在文革結束後四十年,"老幹部"的子女一代,其中不少人成了中國今天名副其實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就是像薄熙來這樣在文革中遭難的人,面對文革後中國嚴重的兩極分化,也沒有完全接受鄧小平的"文革觀",在行動上部分肯定文革,拿一些沒有當權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私人企業家來開刀,以滿足中國傳統中根深柢固"均貧富"的理想。
文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我看來,文革是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捲入人數最多的政治運動,是二十世紀中國的一場個人崇拜、強化皇權和企圖建立共產主義烏托邦的災難。文革有三大根源:
第一,文革是中國幾千王朝政治中經常發生的、強化皇權現象。中國的王朝政治傳統根深柢固,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經過短暫的"中華民國"時期,在中國大陸,王朝政治傳統在文革中明顯復活。
毛澤東在文革中所作的一切,就是從根本上摧毀一九四九年還帶有某些"共和"色彩的"人民共和國",用"最高指示"代替法律,成了"紅色王朝"的帝王或皇帝。毛澤東打倒劉鄧陶、清除"彭羅陸楊"、有意廢除林彪的"皇位繼承權",都是中國幾千年王朝政治中司空見慣的"殺戮功臣"、"強化皇權"現象。
第二,文革是毛澤東實現他"共產主義烏托邦"的一次全民運動。
與中國歷代帝王不同的是,毛澤東接受了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雖然毛澤東沒有完全按馬克思的說教去做,但毛澤東依然是馬克思"共產主義"的信徒。一九四九年後毛澤東的各項政策,從沒收地主土地、公私合營、人民公社、四清運動、"反對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割資本主義尾巴"、"五七幹校",都是為了實現他"共產主義烏托邦"的空想。這種空想,又同中國傳統"均貧富"理想相結合,把那些不滿共產黨特權的"造反派"當作他清除政敵的工具,於是形成了廣泛的民眾運動。
第三,文革發生在二十世紀中期,與唐宋元明清時代有兩個不同,一是毛澤東在文革前的公有化運動,使中國的每一個人的生活來源被機關、工廠、學校、街道、公社所束縛,人民從根本上失去了個人權利,就是"造反",也只能按"最高指示"辦;二是二十世紀以來,廣播、報紙、火車、汽車和交通的發展,使中國全國各地互相呼應。在唐宋元明清時代,全國"大串聯"是不可能發生的,大串聯和通訊的發展把全中國政治連成一片。在這一意義上,文化大革命是"史無前例"的。
五十年後的今天,文革的全貌可以看得清楚了。今天的中國,政治上仍然是"老紅衛兵"在近五十年前發表的《○○三號》文件中指出的"專制制度",而經濟上,已經走上了兩極分化嚴重、沒有民主法治的"舊式資本主義"道路。要改造中國,走毛澤東農民革命的道路和薄熙來部分肯定"文革"的道路,都是走不通的。今天中國的"專制政治"加"舊資本主義"的弊病,只有用民主法治和社會公正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