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習近平外交失去關係建構機會

台灣「上報」發表評論《習近平既被動又為德不卒的外交魅力攻勢》,作者湯名暉認為,習近平在外交出關後的連續行動,原本可能是中國重拾魅力攻勢的開端,卻受限於政治姿態而為德不卒,失去從自疫情以來難得的社會性的關係建構機會,仍被動地受制於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文章說,由於美中之間的權力差距和國際制度的既存脈絡,11月份連續三場國際盛事仍由美國決定核心議程,使得中國在大國關係的發展上難以有所突破。綜觀烏俄戰爭、氣候變遷、全球經濟與糧食危機,甚至是兩岸關係,美國都具備展現權力與公共財的優勢,中國在權力格局被動之餘,亦難以提出更具規模的替代方案,甚至連自身的貿易問題也未能有效對話。中國面對無法主導國際制度的現實,只能間接施壓美國的盟邦以「避實擊虛」的方式表達不滿。

作者認為,自從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有限的線下外交活動未能妥善推動美中關係和全球發展倡議,這些問題或將在外交出關後呈現新的方向。領導人展現出的強硬態度或許能給予第一線外交人員作為堅實的支撐,但也有可能導致前線人員起而仿效作為表態效忠的宣示,最終仍無助解決實質性問題。出關外交展現的被動與為德不卒,大議題無從掌握主導性,並且側面找小國施壓,徒然浪費彰顯大國威信的出關的機會,淪為一場只能對中國國內宣傳的魅力攻勢。

共軍武力犯台的計劃與變化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中共短期內會武力犯台嗎?》,作者揭仲認為,中共雖然對目前兩岸的情勢感到不滿,但短期內把武力犯台列為優先選項的可能性還是偏低。原因除了現階段、尤其是在2024年年底前共軍還無法具備武力犯台速戰速決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中共高層對國家目標的追求,使其還不會在台灣問題上輕率地訴諸軍事手段。

作者認為,雖然短期內武力犯台還不會成為北京的優先選項,但共軍在中共二十大後,與2027年中共二十一大前,仍將在北京對台政策上扮演極為顯著的角色。共軍在台灣問題上所擔負的任務,主要還是藉由武力來宣示立場、維持壓力以收抑制台獨之效、防止在台灣問題上陷入戰略劣勢並累積未來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優勢,和在必要時支援「強制外交」等。

文章說,共軍這些舉措已導致兩岸海空兵力短兵相接的可能性大增。若過程中發生涉及兩岸軍機軍艦的意外,則在兩岸官方嚴重缺乏互信、官方溝通管道幾乎不存在、民間對立氣氛不斷上升,又不存在任何軍事危機處理機制的情況下,任何一樁意外事件都很可能導致緊張情勢迅速螺旋上升、升高為軍事衝突,甚至引發各方始料未及的戰爭。

台灣「不投降承諾書」運動的意義

台灣民間團體在九合一選舉前發起的「不投降承諾書」,邀請參選的政治人物以簽署行動宣示抵抗意志、不向中國侵略者投降。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為台灣民團發起簽署「不投降承諾書」進行辯證》,作者宋承恩指出,國際間眾多分析顯示,中國追求其「偉大復興」的「百年馬拉松」,與自由民主國家進行「長期博弈」以爭奪世界霸權,並以「收復台灣」作為立即下一步的目標,已經非常清楚。由其加大軍事預算支出、持續擴張軍備,並積極對外推行侵奪等具體行動,更是佐證。台灣對中國,沒有任何安全威脅。但另一方面,台灣主權的存續、台灣民主政體之存在,對於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即造成威脅。這部分不是接受任何政治公式,也不是「堅持中華民國」,所能化解的。

文章說,台灣所遇到的,還包括中國以國家力量對台灣的分化與製造對立,加劇意見的分歧、公共討論的固化(entrenched)、共識的不易形成與議題被導引朝有利中國論述的方向。中國對內嚴格管控意見表達,但同時對外輸出外宣與錯假信息,破壞與顛覆民主。台灣社會對於中國威脅及如何防禦自己,目前存在似乎無法弭平的分歧,部分的原因也出於極端化與中國對民主的破壞。

作者認為,儘管存在障礙,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存在,「不投降承諾書」在現時的重要性,卻不受減損。這個運動正面面對台灣所面臨的安全威脅,並將不可或缺的解方誠實地與民眾溝通,在民主程序中儘可能地爭取最大程度的支持。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128/1835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