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名家專欄: 北極 一個新的兵家必爭之地?(多圖)

2021年8月18日,俄羅斯「勝利50年」核動力破冰船出現在北極。

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Richard A. Bitzinger撰文/任季編譯

按照過去的傳統說法,封閉和極其困難的氣候決定了北極的戰略環境,對於人類來說,它是一個很簡單、極其寒冷、遙遠和荒涼的地方。

然而,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改變了這些,特別是,海冰的面積和厚度已經顯著下降。近年來,夏季海冰的範圍比30年前減少了約50%,冰面的損失大約相當於美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

雖然仍然不是熱帶天堂,但北極已經變得更容易接近,北極冰層的減少增加了該地區的經濟價值。資料顯示,該地區最有價值的是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據信,北極地區包含了世界上剩餘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的25%。保守估計,這一儲量超過1,000億桶石油,估計價值可能達20萬億美元。

同樣重要的是,北極正被視為商業航運的一個可選海路,當涉及到歐洲和亞太地區之間的貿易時,有可能與大多數航運採用的傳統蘇伊士-馬六甲海峽路線相競爭。海冰的減少意味着通過北極地區的海上航線具有了商業價值。

莫斯科對沿着俄羅斯北部海岸發展所謂的北海航線(NSR)特別感興趣。這條航道對歐洲和亞洲之間的航運特別有吸引力。從上海到漢堡的距離,通過北極航線比通過蘇伊士運河和馬六甲海峽要短3,231英里。由於北極冰層的面積和厚度都在縮小,國家情報委員會認為,持續的全球變暖可能允許NSR在2030年前每年能夠開放110天,這會「改變全球航運模式」。

目前,使用NSR的船隻數量已經從2011年的41艘上升到2021年的92艘;在2010年和2012年之間,走這條路線的船隻數量增加了10倍,而俄羅斯預計在未來幾年,過境的船隻數量將增加30倍。

並非只有俄羅斯希望進一步發展NSR。自稱為「近北極」的中共國,在2018年發佈了北極政策官方報告。在報告中,北京闡述了其在北極圈內進行研究、發展基礎設施和開發資源的計劃。中共認為北極是「極地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帶一路」倡議的補充。

2010年6月27日,中國的破冰船「雪龍」號在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水域,該船曾前往北極。

這些經濟和貿易發展大大提升了北極的戰略價值,因此人們也開始重新認識北極的軍事價值。俄羅斯熱衷於將北極地區作為「自己的區域」加以保護,在所有北極國家中,俄羅斯在該地區擁有最大的軍事存在,從摩爾曼斯克到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的北部沿海地區有近十座港口和軍事基地。

此外,俄羅斯比其它國家在北極地區投入了更多軍事資源。經過幾十年的忽視,莫斯科正在重建和加強其在北極的軍事存在,特別是在俄羅斯北方艦隊所在地科拉半島周圍的「高北」地區。

例如,自2008年以來,俄羅斯建立了兩個北極作戰旅(由大約9,000名士兵組成),並重新開放了科拉半島和俄羅斯北極沿岸的海軍設施、空軍基地和雷達站。俄羅斯現在科拉島大約有100架遠程飛機,包括圖-22遠程轟炸機和圖-142和伊爾-38海上偵察機。這些飛機在北極地區定期進行偵察和演習飛行。俄羅斯還正在升級其在新澤姆利亞的機場,以容納現代戰鬥機,並部署現代S400防空系統。

俄羅斯特別投入巨資升級其總部設在科拉半島塞維羅莫爾斯克的北方艦隊。最關鍵的是,北方艦隊是俄羅斯彈道導彈潛艇(SSBN)艦隊的所在地,它的巡航依託區域主要是北極。這支艦隊包括幾艘新的「北風之神」級SSBN,以及最近成為頭條新聞的「別爾哥羅德」號潛艇,它曾短暫「失蹤」,引起人們對它執行某種末日任務的擔憂。

中國還不是該地區的軍事大國,但北京與莫斯科的「無限制」夥伴關係使中俄在北極合作的想法變得非常現實。特別是,中共對北極地區有長期的軍事計劃,該地區被認為是中共核動力導彈潛艇未來可能的作戰區域。

作者簡介:

理查德‧比辛格(Richard A. Bitzinger)是一位獨立的國際安全分析家。他曾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The 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SIS)軍事轉型項目的高級研究員,還曾在美國政府和各智庫任職。他的研究重點是亞太地區的安全和防務問題,包括中國作為一個軍事大國的崛起,以及該地區的軍事現代化和武器擴散。

原文:The Arctic: A New Military Domai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119/1831638.html